传承家风文化,塑造文明三秦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康鸿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710122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在不同场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总书记强调,家庭是国家的基本单位,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教育、道德、文明、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工程。总书记对于家风建设、家庭教育等方面的论述,为我们赓续中华优秀家庭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良好道德风尚、社会风气和家国情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铸就民族精神、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了根本遵循。

 

一、中华优秀家教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途径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在家庭建设中,家风的塑造和传承,不仅影响人的一生,也关乎家庭的未来,更关系着社会的健康向上,民族的生息发展。古语有云: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中华文化家国同构,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养成,并通过家规家训等方式,彰显一家一族的道德门风、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 

古往今来,中华大地积淀了优秀深厚的家庭文化,好家风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孔子的《庭训》、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及《苏洵家训》、《朱子治家格言》,还有《三字经》《曾国藩家书》《周氏家训》《傅雷家书》等, 或印刷于书籍,或雕刻于石木,或撰写于楹联,或渗透于家书,不仅成为这些家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也深深影响了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所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代传统家教家风家训规范和彰显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做人理念、行为方式和家国情怀,也是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二、继承和弘扬现代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也是我们建设和引领社风、行风、政风、官风的“传家宝”

除了中华历代传统的家风家规和家训,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和优秀的共产党人,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形成了极其宝贵的红色家风。“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家庭风尚或生活作风,是共产党人道德修养、理想信念、党性锤炼、精神风貌在家庭层面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毛泽东经常告诫子女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搞特殊要夹着尾巴做人周恩来同志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朱德要求“接班不接官”、彭德怀提出“近水楼台不得月”、习仲勋教育子女“勤俭持家、低调做人”等,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人,都应该从红色家风中感悟做人做事、为官为民的初心,汲取他们的精神情操和人格力量。

 革命先辈的家书、家训和家规,蕴含了以身作则、谦虚谨慎、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光明磊落等优良品质,他们的言传身教在今天依然是砥砺我们道德品质的“磨刀石”。现如今,大力倡导、传播和践行革命先辈所建立的红色家风,有助于全社会各个群体的人们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对于塑造工作作风、树立行业新风、弘扬社会正气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三、陕西深厚的历史人文,为培育时代家风,塑造文明三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陕西历史文化深厚,在家风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眉县张载、潼关杨震、汉阴沈氏、千阳燕伋、岐山邢氏、麟游甄氏、韩城党家村等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家规家训,为传承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张载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陕西眉县横渠镇人,是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在张载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他讲祖逖和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教育他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父亲的言传身教对张载的成长影响至深,张载牢记父亲爱国爱民、关注社稷、文武兼备的教诲,在年轻的时候就曾组织民团武装,对抗西夏,保家卫国。为官后,勤政爱民,一身清廉,还在家乡试办井田,力行改革;同时,兴办教育,创立关学。张载官至同知太常礼院(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官员),但去世后,却清贫得连安葬的费用都要靠学生来资助。张载的身上,传承了父辈和家族的良好家风,同时,对子女也是一种严格的家教。张载的家规家训主要有“四为”“六有”“十戒”等,尤其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展现了张载的社会理想、价值追求、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意识,传承千年,不仅熏陶了后辈族人,也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故里,这里不仅有国内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之一,而且,家家户户门楣、照墙、厅房上所雕刻的格言家训,几百年来一只在教育后人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读书、怎样明理,怎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党家村家训形成于明清时代,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有26则,如“读圣贤书,立修齐志;存忠孝心,行仁义事” “勤俭治家之本,和顺富家之因,读书成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根”“和为贵,谦受益”“行事要谨慎、存心要公平”“国则思忠,家则思存,民则思信,为人之根本也”等, 从修身、处世、兴教、耕读、诚信、清廉、治家、报国等方面为自己和后代子孙立下严格的规矩,而且刻在门房的显眼处,让子孙时时看得见,从而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传承先人遗训,传承良好家风。

东汉名臣杨震,今潼关县人,因其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典故被称为“四知”先生。杨震自幼勤奋好学,精通经史, 20岁后,自费设馆授徒,有弟子三千,被誉为 关西夫子。杨震一生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践行清正廉洁的人生准则,虽官至太尉秉公办事、恪尽职守即使在蒙冤罢官后决定以死明志时,仍要求子女处理后事要以杂木为棺、用被单裹尸,不用祭祀,不要厚葬。在杨震的身体力行下,他的子孙个个生活简朴、为官清廉五个儿子都以清白吏而誉满天下。其家族四世三公,个个清廉,正如汉末孔融所言: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特别是杨震的二儿子杨秉,自律极严,尤以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三不惑而闻名于世。杨震的清白家风、高洁品行,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杨氏家族恪守传承的主要家风和祖训 杨氏后裔中,因文韬武略、清正廉洁而载入史册的不乏其人杨震高洁正直的品行,也影响了秦东郭子仪、寇准、王鼎、杨虎城等家乡一带的仁人志士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沈氏家族,自明天顺五年(1461)迁入以来,历经550多年,历经21代生息繁衍,形成了纯朴厚重的人文家风子孙昌盛,兴旺发达。现在人口约三万人,成为汉阴县最大的家族沈氏走出了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位大学者,为同胞三兄弟,而且同为北京大学教授,时称北大三沈,亦称“汉阴三沈”“三沈”少年立志,勤学苦读,游学中外,学贯古今,成为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享誉国际的文化大师,三沈不仅以学术造诣领标时代,更以高洁的人品成为学界楷模。沈氏在乾隆时代制定了《沈氏家训》,共有20,《沈氏家训》讲修身、讲礼仪、讲勤俭、讲忠义、重耕读、严教子,《沈氏家训》强调”身者不可不修“、“出仕不可不清”、“志行不可刻薄”、“志节贵乎坚贞”,讲求兄友弟恭交友有道为官尽责。不仅影响着一代代族人,也影响着当地的民风,不仅是沈氏族人的传家宝,是陕南地区传统家规的典范。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家风不仅是一人之进退、一家之荣辱,还牵涉村风、乡风,影响民风、国风。多年来,陕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 ,全面开展“德润三秦”家风建设活动,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不断挖掘传承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历代传统家训家规和红色家风,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培育和传播当代好家风,提升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让优秀家风浸润三秦大地。

“立家风、践家风、书家风、议家风、诵家风、扬家风”,在深入开展“德润三秦”家风建设中,陕西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实现有效协同,搭建平台载体,丰富形式内容,放大传播效应,通过建设线上线下“家风馆”、开展主题宣传教育、建设家风研究基地、组织五好家庭评选、“三秦楷模”推选、家训家规征集等,坚定文化自信,讲述家风故事,传播家训家规,倡导文明新风,让好家风可看可学可践,让好家风在润物无声”中代代相传,让好家风在乡村、社区、机关、学校、军营、企业、工厂落地生根,融入陕西人的日常,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通过家风建设,凝聚爱国爱家、崇德向善的价值共识,激发起建设和谐陕西、塑造文明三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人民日报》

2.《陕西家风馆:传承家风育栋梁》《陕西日报》

3.《春风化雨 德润三秦——陕西开展“德润三秦”家风建设活动综述》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