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与微课融合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石军霞

甘肃广河县回民第五中学 甘肃省 广河县 731301

摘要

在现代化教学观念之下,初中化学教学需要注重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的融合,微课教学是依托互联网,可以作为化学教学的辅助资源,而导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和指导,导学案与微课的融合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化学教学的实效。本文重点分析导学案与微课融合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策略,希望可以为化学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导学案;微课;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正文


导学案与微课的融合是将微课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利用短视频的形式将导学案呈现出来,可以准确突出导学案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化学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微课视频和导学案进行优化设计,降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导学案及微课教学概述

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编制的活动方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流程,学生可以使用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指导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工作的三维目标,保证导学案具有导读、导学、导做的功能。微课视频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常见教学形式,教师将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板块的知识内容制作成视频,时长通常为5-10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播放,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微课视频具有重点突出、清晰简洁的特点,微课视频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开展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急需要针对微课进行精心设计,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构建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活动。

二、导学案设计与制作

(一)编写原则

导学案与微课教学的融合与传统模式下的导学案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二者本质都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则负责教学组织和引导,因此,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方法性原则,导学案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设计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有总结性的导语,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归纳;二是课时化的原则,导学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知识量,尽量以课时作为编写的内容,教师需要深入分析知识点,切忌盲目编写,也要避免内容过多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三是整合化原则,在导学案和微课融合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在编写时应考虑到微课的制作,在学案中要注意教学内容方面的整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把握、理解和应用;四是层次性原则,导学案的内容应做到层层递进,知识脉络之间可以连贯,在难易程度上也需要重点把握[1]

(二)内容构成

导学案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学法指导、任务流程、检测反馈、反思总结等。内容的设计需要让学生可以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明确自己学习完成的任务,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三、微课设计与制作

(一)设计原则

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设计原则,一是教师需要始终将学生放在首位,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微课内容可以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适当进行分解,结合学生的思路,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是教师应保证微课内容具有短小高效的特点,将视频的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可以保持高度集中,微课视频的内容选题要小,尽量做到相互独立,同时教师不需要设置过多的教学目标,每个视频可以设置1-2个教学目标;三是微课视频需要设计得生动形象,借助信息化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呈现学习过程,采用俯拍同侧拍相互结合的方式制作画面,语速应适中,让学生在听明白知识的同时,可以感觉舒服。

(二)制作流程

在导学案和微课视频融合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将微课视频的制作分成三个阶段,教师应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并根据微课内容设计教案和PPT等,之后录制微课视频上传在平台中。微课视频需要与导学案的内容相匹配,对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或知识点群或者某个教学环节为内容,利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还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设计[2]

四、导学案与微课融合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策略

导学案与微课融合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前做好教学内容的分析,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从而实现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构建科学的化学教学目标

导学案和微课教学都是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此,教师需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方面应基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导学案和微课教学之间的关联性,导学案中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维目标出发,基于本节课的整体内容,并结合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课视频的教学目标则需要在导学案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微课内容,重点突出视频中的难点,以《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教学为例,导学案中,知识与能力目标可以设计为:指导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规律以及正确书写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为:使用配平法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准确标注出化学方程式的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状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了解化学的表达方式,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质量守恒的内涵,可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事物。在微课视频的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则更需要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设计为: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相关知识点进行完善,并对容易出现遗漏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分析,熟练掌握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可以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对方程式的意义进行讲解。

(二)利用微课强化学生理解吸收

微课视频之所以可以有效提升化学教学的质量,主要原因是微课具有直观化、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内容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在导学案和微课融合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导学案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教学资源,将微课作为知识内容的载体,将学生的浅层学习逐渐转变为深层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在讲解《原子的结构》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以文字的形式讲解知识点,但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还需要通过微课动画视频的方式展示原子的动画形象,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参考导学案中的原子构成示意图深入分析知识的内涵,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3]

(三)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优化教学过程

在开展导学案和微课融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针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充分发挥导学案和微课视频的积极作用。以《酸碱中和反应》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中和反应的概念以及应用,难点是学生对中和反应实质的理解,在导学案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包括知识讲授和实验指导,学生需要在课前完成导学案的自主预习部分,预习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填空类的题目,让学生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填写,可以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例如“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石灰水变____,这说明碱能和____反应。”教师也需要将预习的微课视频提前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在课上教学中,将微课和实验教学作为主要内容,播放微课视频,视频的导入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比如在被蜜蜂蜇伤之后,涂抹肥皂水可以减轻疼痛,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该部分的时长可以控制在15s,之后是针对教材正文的讲解,以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为主,一方面教师可以展示实验的动画过程,可以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实验的步骤和现象,视频的时长约为4分钟,另一方面教师组织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观察现象验在烧杯中加入5mL氢氧化钠溶液随后滴加数滴无色酚酞溶液,之后加入几滴稀盐酸,使用玻璃棒进行搅拌,直到溶液无色后停止实验,将反应产生的溶液取3滴放置在玻璃片上,使用酒精灯加热蒸干,观察现象,在学生完成实验之后,需要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以下问题,问题一:实验现象颜色变化能说明什么、问题二:中和反应能够发生,其变化实质是什么,问题三:玻璃片上为什么或存在白色晶体颗粒,主要成分是什么。教师可以针对问题进行提问,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对学生分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并针对本次实验的结论进行总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实质的变化为“H++OH-=H2O”,在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随堂检测部分,目的是让学生将实验中获取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完成的知识脉络,为充分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可以实现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也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完成,比如,问题一:硫酸作为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化学试剂,如果无法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处理,会排放到自然界中,浪费资源的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你是工业生产的管理人员,能给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吗。该问题是从工业的角度入手,分析中和作用的价值,学生在解答时需要考虑到硫酸的化学性质和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可以使用方程式的方式解答,问题二: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为保证农作物生长质量,通常会对土壤环境进行测试,如果土壤酸性过强,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如何降低土壤的酸性呢。问题三:Al(OH)3是治疗胃酸类药物的主要成分,其作用原理是什么。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中和反应在工业、农业、医疗方面的应用,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4]

(四)构建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效果以及教学过程的评价,可以总结出目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实现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在导学案和微课的融合教学之下,教师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首先,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任务后需要基于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评,并对学习收获进行总结,教师在学生自评之后需要回收导学案,并对学生在教学中的态度、表现、微课视频的学习情况、导学案完成情况以及作业任务的正确等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判断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情况及时反馈,指出学生在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导学案与微课融合教学的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发现,导学案+微课的教学模式在构建课堂教学体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既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分析知识内容,实现学生视野的开拓,尤其是在自主学习过程,利用微课和导学案资源,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可以自行完成知识的梳理,学生的认知程度有明显的提升,但在知识讲解的融合设计方面还需进一步的优化,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该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将预习环节发在课前,课上学生对知识内容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思路上更加清晰,但也存在个别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预习情况不佳的问题,为此,还需要通过导学案和微课视频的优化,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应从教学设计的内容、实施等方面综合分析导学案与微课的教学模式是否对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明确现阶段教学中的不足,探索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的有效方法[5]

结束语:导学案与微课的融合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手段的有效结合,对于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以及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明确二者的重要性,遵循微课和导学案的设计原则,科学选择设计内容,结合知识点和学生需求设置教学目标,利用微课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并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完善,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总结和反思教学问题,进而实现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导学案和微课教学法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化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彬.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2022,22(22):127-129.

[2] 沈敏. 微课与导学案结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21(1):43-44.

[3] 曾志伟. 导学案与微课融合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研究[J]. 传奇故事,2021(2):95.

[4] 程瑞. "微课导学"在初中化学实验课堂的应用——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31):57.

[5] 袁方兰. 反思与构建:微课教学资源在初中化学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 文渊(中学版),2021(2):147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