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能力高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年级;计算教学;策略
正文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提高运算能力,实现高效计算,才能使数学学习更加有效,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加强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计算训练,通过各种计算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新课程标准相结合,认真地向学生讲解算理,注重在大量计算中总结经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一、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是由符号组成的系统化、抽象化的学习体系,其中包括整数、分数、小数以及各种数之间的转化,这些都离不开计算。通过计算,学生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数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有着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了解数学的逻辑规律和规则,从而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及未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计算能力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而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自身的观察、思考以及推理能力。第一,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小学高年级的数学主要是分数或者百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简单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等,这些都是离不开计算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第二,计算就是根据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进行计算,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创建自己的数学知识框架从而找到数据之间的联系进而解决数学问题;此外,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在日程生活中无论购物算账还是房屋建筑等都会运用数学计算,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快速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形势下,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断上升,素质教育也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计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在处理日常生活中实际计算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比如在商店购物时可以核算出产品的价格,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可以提高对读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等。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中,训练小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才是最基本的教育目标,而数学计算技能的训练则能够增强小学生对思考的敏感性和灵活性,进而有效完成小学阶段的最基本教育目标,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帮助小学生把算理理清,掌握必要的算法。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就算再怎么训练,他们也只能照葫芦画瓢。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学生必须对数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透彻的理解,保持清醒的头脑,将相关的知识牢牢记在脑海中,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很多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往往会忽略除法和算理的相关知识,缺乏对生理学的理解,只能通过模仿来完成计算,但这并不利于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顺算理和算术的关系,懂得从“理”到“法”,从“理”到“法”,通过智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例如:分数除法和乘法,分数乘以整数,分数分子乘以整数,分母不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以整数,分母不变。老师给学生展示题目:1/4×2,然后给学生分析,1/4乘以2,等于2/4相加,1/4等于4,1/4等于1/4,1/4等于1/4,2=1/2。计算时,先将分子乘以整数,即1*2=2,分母保持不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们能够理解数学,掌握算法,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计算基础,有利于学生在数学、算法、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难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心理,而数学是小学阶段较难的科目,学生难以对单纯的数字计算感兴趣,从而无法真正投入相应地时间和精力甚至放弃,这样显然难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是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或者趣味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对数学中的计算产生兴趣,让学生沉浸在游戏或者计算教学的场景中进行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年龄普遍都比较小,面对枯燥的数学计算,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如教师在进行“倍数与因数”的讲解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课前小游戏,让学生在一百以内的数字中进行挑选,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字,让学生理解可以被2、被3或者被5整除的数字。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发现数学计算中的乐趣,从而逐步对数学产生兴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养成良好计算习惯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比较粗心,计算中经常出现错误,如抄错数字、背错计算口诀、小数点错误等等。为此,教师应加强计算训练,严格要求学生逐步养成计算习惯。第一,做题时要求学生写得工整、格式规范,演算完成后要进行校验。教师要教学生多种验算方法,如逐项检查、加减、乘法验算除法、带原题验算等。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技术上的纠正,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才能避免因疏忽而导致计算错误。教师还要利用学生的错题资源,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改进,避免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出现错误。
(四)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小学高年级数学相比低年级数学有更多的计算方式,复杂程度更高,题目类型更为多样,如果学生没有针对题目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得出正确结果,因此相关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方法,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教师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不仅仅是让学生计算结果的数字,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正方体和长方体面积或者体积的计算公式,在学生面对规则的正方体或者长方体时可以找到合适的计算公式,然后代入数据得出正确结果;此外,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提升计算能力并由此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外,还应在上课前为学生准备较为简单的练习题目,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在课后为学生准备进阶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白计算规律。课前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课上帮助学生理解计算公式,课后巩固掌握计算规律,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加强口算与估算训练
口算与估算是小学生数学计算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良好的口算与估算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与计算准确度,而口算与估算是需要在传统笔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不断训练的,使其计算的速度得到提高,使学生对计算更加敏感,最终实现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口算与估算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方法的合理化设计,避免因训练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参与口算与估算训练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例如,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口算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大体上就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来完成口算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相互提问与回答,由一名学生提问,另一名学生通过口算快速说出答案,训练3分钟左右,双方角色互换,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下,不断提高口算能力。而在估算训练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抢答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估算训练,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快速的进行估算并说出结果,谁给出答案最快且估算结果与正确答案越接近则获胜。通过这种趣味性的口算与估算训练方法,让学生对口算和估算训练活动充满积极性,甚至感受到口算与估算的乐趣,并在良性的竞争中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其在课余时间也会进行自主训练。
(六)强化对学生进行混合运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仅需要掌握一些比较重要的单一的运算模式,而且还必须掌握一些“混合运算”的模式,这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的方面。混合运算不仅要求学生有计算的能力,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技
巧,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策略。混合运算的熟练掌握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而且通过混合运算的练习,还能让学生在进行口算心算时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时,一定要重视加强对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培养,不要仅仅让混合运算成为一种形式和方法,而是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熟练掌握了才能在任何时候都应用到计算中,使学生的计算能力真正获得提升。
例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中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通过引导探索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掌握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计算的顺序,如果顺序发生了变化就会对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不同。比如将计算式从“150÷50*2”变化“160÷60*2”,然后再变为“160-60÷2”,接着再改变为160-60÷2*4,让学生在算式不断变化中进行计算,并发现其中的运算规律。同时教师可以在计算探索中让学生对“20-20÷20*20”以及“20*20-20-20”两个算式进行对比,让学生能够对混合运算的规则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还能帮助学生在计算中灵活应对不同的计算方式的变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计算能力。
(七)在错题分析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在错题分析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并进行自我纠正,也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完成计算题考核后,学生出错的题目通常都是学生私底下改正即可,教师很少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系统化地进行错题的分析和总结,学生也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计算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导致学生同样的错误经常出现,很多数学教师也是对此感到困惑不解,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减少学生
计算错误的目的,而且会严重打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为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错题的分析与总结,使学生在自我反思与自我纠正中提高计算能力。
例如,在进行“87+98”这一算式的计算中,就有学生这样写道:“87+98=87+100+2=189”,教师先不给学生指出错在哪儿,而是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在认真观察和计算后得出了统一的答案“不正确”,教师再让学生说出不正确在哪儿?错误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纠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分析,并深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计算经验,避免今后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三、结语
新课改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做好铺垫。然而结合教学情况分析来看,大多数小学生会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自身的计算基础并不牢靠,甚至对于数学计算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学习基础并不扎实,对于自身的发展会形成极为明显的不利影响。对此,教师需转化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善态度,使之对于计算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并逐步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曾雪丽.夯实基础高屋建瓴——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8,(13):64.
[2]邱艳红.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大世界(下旬版),2018,(2):97.
[3]马金凤.小学高年级中等生计算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9,(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