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人文教育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赞兴

余干县洪家嘴初级中学 邮编:335100

摘要

人文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而语文教学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文化,而语言又是人们进行生活交际、表达情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论文立足于中学语文教学,就如何加强中学语文的人文素养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正文

前言: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面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道德品质等,同时也要用语文素材的内涵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素质。另外,在初中教科书的安排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性知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可以让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内涵与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所以,将人文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是当前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国家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对智力和知识的重视要比人文教育多得多,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考试成绩都比较看重,这与老师的教育理念和取向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聪明,他们的个性也越来越偏激,如果没有更好的人文教育,他们就不知道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去爱,怎样在这个社会上舒服地生活,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自身发展。

(二)教师个人能力有限

多数中学语文老师长年以一种模式授课,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多数教师缺乏人文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深度也不深。尤其是对人文精神的研究还不够,加之初三的同学们都要面对中考,这就使得老师们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考试能力,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总的来说,教师的人文素养还很薄弱,受传统教学目的的制约,人文精神的渗透与素质教育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和自身的人文修养,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有些老师的教学理念很狭隘,不把学生未来的发展放在心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现在的升学和考试上,所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视野也限制了学生的人文教育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重视人文教育,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除了要学会运用语言,提高阅读素养和欣赏能力之外,还要能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所以,要将人文教育有效地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必须要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老师要指导学生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感情产生共鸣,使学生对文本中的文化感情有更深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对人文精神的不断追求与思索,进而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情感体验的提高。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枣儿》这一课时,我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录像:一只枣子、两只枣子、一篮子枣子、一棵树上结满了枣子的古树,然后,老师用画外音播放课文开头的内容,把学生的情感带入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分角色,分别扮演老人、男童,感受各个角色的语言情感,加深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和情感的理解。在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后,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身边的老人和孩子联系起来。然后再问学生:“你有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生活?”你有没有感觉到他们生活中的寂寞?这样,就能让学生们对现实生活、社会问题产生更多的兴趣,对身边的老人、孩子们表示关切,这样才能让他们对教科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感情有更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个良好的情感品质。

(二)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强化人文教育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育个性的活动,而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要明白自己肩负的职责,在传道解惑的同时,也要注重品德的养成,用自身优良的人文素养和个性来感染学生,与学生进行精神与感情的沟通,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持续加强人文教育,就必须要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要有一颗长期的学习与进步的心,要主动地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对人文精神进行深度的探究。与此同时,语文老师也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以生为中心的思想,结合学生的发展特征,设计出一系列科学、高效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人文精神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智取生辰纲》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们看一些相关的影视短片,让他们从语言和演员的表现上来了解角色的改变,以此来发掘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促使他们进行深度的思考。

创设优质的教学氛围,给人文素养的渗透提供重要的前提保障

有趣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逻辑能力。同时,语文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通过榜样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个性,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个人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然后,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主动投入到实践的教育活动中去,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学习魅力。

在《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人物特点,给学生们一个角色扮演的机会,让他们在充分的阅读和理解后,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课上和其他同学一起表演,然后语文教师和同学们可以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评,并对课堂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并为他们创造一个有趣的演出现场,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皇帝、大臣和孩子们的个性特征,逐渐地丰富他们的认识。

深入挖掘课本知识,探索人文素养内容

对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章来说,它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有效地利用它,尤其是在人文素养的渗透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知识进行深度的挖掘,主动地去感受文本中的人文素养,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帮助他们形成比较高质量的学习观、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

比如,在这个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文本中的知识以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他们能够迅速地了解到作品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文素养,然后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加强学生的人文内涵。就拿《济南的冬季》来说,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创作者家乡的画面,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情感,然后,语文教师也可以对他们所怀念和喜爱的东西进行引导,比如,同学们最想念的就是儿时在院子里打雪仗的情景,语文教师可以在操场上进行小游戏,让学生们进行趣味化的教学活动。如果一个学生喜欢秋天的果实,那他就可以播放一幅秋天大丰收的图片,让学生和创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加强人文素养的渗透。

走出课本,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为了有效地渗透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还可以将真实的语文教科书抛诸脑后,把他们带到真实的环境中去,在实践中体验人文素质的魅力,也可以在某些课外阅读活动中体验人文情怀,学习人物事迹。唯有如此,才能将学生带入到文章的情景中,使学生在阅读时,理解作品中的角色和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充实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对语文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

举个例子,诸葛亮在读《出师表》的时候,向刘婵解释了北伐的必要性,语重心长,对刘婵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同时也表明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让学生们体会到诸葛亮和刘婵的人格特点,从中吸取诸葛亮的优秀品质,从而净化他们的灵魂,引导他们进入到文章中,去理解他们的性格和感情,慢慢地体会到人文素质的洗礼。此外,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让学生们参与进来,比如,定期到养老院参加志愿活动,或是和交警叔叔一起指挥,体验一下社会责任感,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眼界,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还能通过人文素质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使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借助教材中的古典文学,积累人文素养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国家的文艺作品也多得数不清,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可以让学生们养成勇于担当的精神。古代文人以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教育学生把国家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分忧解难,培养学生的理想和理想。再如辛弃疾《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其恢宏的气势,昂扬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的民族气节与舍己为人的生死观,激发并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正气与爱国情怀。只有初中学生认真地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才能体会到其中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触动他们的心灵,触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借助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传递情感,塑造完整性格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向学生传达所包含的情感。在完成了一篇课文之后,学生们也许不知道除了这篇课文之外,他们还会有什么其他的用处,所以,需要老师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验,指导他们去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感情,从而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真正用意。比如,在教学《背影》时,同学们只看到了作者对父亲感情的改变,而不知道自己和家长也能有相似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用自己对生活的了解,引导学生们回忆起和父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认真地品味着简单、简单的语言下所蕴含的丰富感情,使他们更加了解亲情的可贵,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后,老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个“我想对 xx说”的作业,把自己最难忘的事情(欺骗、误会、隐藏)通过信件的形式写下来,可以给父母,可以是好朋友,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同学,可以是可以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感觉到,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会从各个方面来关心自己,在得到这种关心的时候,要学会理解别人,用自己的行为去关心和爱护他人。如果这种情感教育收到了效果,那么同学们就会和作者的感情共鸣,对作品的意图也会有更深的了解。

)借助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把人文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老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的内容,对课文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入的发掘,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有特色的作品,特别是那些既有思想内涵又有美感的作品。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分组,分段,有感情地去读一篇文章,用一种抑扬顿挫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自己的感情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领会作者对春天的描写,从作者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等的细致描绘中,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就在自己的面前。让学生对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在对作品的内容、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认真地去阅读作品中的文字,领会到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出的美,对春天的赞颂,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他们在语文阅读中的欣赏和自学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文本中所包含的理念和所要表达的感情的理解,所以,把人文教育融入到语文教科书中,通过文本的内容,对作者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入的挖掘,既能促使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结: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生命健康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面对目前的教学困境,老师们和同学们都应该提高对人文教育的关注,把语文教科书中的人文精神挖掘出来,把它与教学目标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加强对人文精神的渗透,通过对语文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罡风.初中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2):43-44

[2]次珍.诌议职高语文教学不足的若干思考[J].高考,2016(27):18-19

[3]贺妍萍.浅议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人文教育[J].考试周刊,2020(84):21-22.

[4]宋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2020(32):4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