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教学方式的探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秦杰

新疆阿合奇县同心中学843500

摘要

如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所有课程中的一个重点,很多教师一时半会儿难以实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要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以更多的途径获取更多的信息,不断拓展其对历史教育的资源。在课堂上,教师还应注重对课堂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加强对主题的学习。基于此,作者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探讨了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方式

正文


一、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它给了学生很深的印象,不利于他们丰富和健全自己的史学理论。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引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转变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深刻理解历史知识的意义,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好地解答与历史知识相关的问题。现代教育变革的发展,使我国对培养出的人才有了新的需求,所以,我国的历史课程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而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利于全面强化其基本理论的掌握,使其具有最佳的创造力,并使其具有独立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其在历史的学习中获得长期的发展与提高,从而促进我国近代教改工作的稳步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不够明确

在新课标下,中学历史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育出一个新的时代,然而,一些老师却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他们的最终目的还是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没有意识到,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根本的教育目的,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成就只是一个必然的结局。这种教育观念造成了对历史知识的肤浅的认识,无法将其与所学的理论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没有将核心素养的有效融入教育之中

目前,中学历史课上一些老师比较注重发展学生的历史素养,但在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仍然坚持着传统的教育内容,只有在讲授知识的空隙中,才会时不时地突出一下自己的历史核心素养,并向他们说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或者史料证明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根据这些素养来进行点对点的素养的发展,没有能够把历史的教育和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地融合起来,所以很难让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很多学时都没有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不够

一些中学历史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维的权力,没有对他们进行独立的思维和表述,也没有对他们自己的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仅仅是让他们去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因此,造成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程度不高,很难从史料中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很难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进行有效的训练,也很难进行历史素养的培养。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不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要针对具体的实际,区别对待,发掘他们的优点。在这一点上,历史教师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足够的关注,比如,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权,允许他们以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在交换意见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正如人们对秦始皇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统天下”部分讨论秦始皇的观点。不管学生们对秦始皇持何种观点,他们总是以恰当的历史事实加以印证。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自身的史料,通过对与秦始皇相关的各类史实的剖析,对秦始皇的形象做出多方面的评价,培养他们的史学思辨和自主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给他们更大的发展余地,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教学“戊戌变法”一节,教师可以先设计几个论证,再让学生小组选择一个观点供学生深入探讨。戊戌变法是一场民族自强、民族自强的伟大变革,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戊戌变法”倡导的是“西学”,实质上是一场“西化”的革命;3.戊戌变法虽未取得胜利,但对后世亦有积极意义。当教师列出了这几个观点以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在自己的小组内进行探讨和交换,并且寻找相关的史料,提取一些可以帮助他们论证的史料。

 

(二)注重与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结合,最大限度地改善了历史教学方式

在历史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使其乐于钻研,进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改进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承前启后的魏晋南北朝》这一节的过程中,仅凭课本上的内容讲解,就无法让学生对整个时代的历史环境有一个更加深刻和直观的认识。

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利用多媒体技术,搜索到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对隋唐后期兴盛地区的影响。透过这部影片,学生对我国古老的民族从四分五裂到统一再到四分五裂的历史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使学生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另外,教师也可以把同学们分组,就中国历代王朝的优劣进行探讨。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协作的方式,在各组完成了协作交流之后,教师可以让各组派一名代表来对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为自己的论点提出不同的论据。教师可于课上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本小组之探究活动之成果。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将其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具有更加鲜明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制定促进初中生自信心的有效激励机制

要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就必须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思考如何通过知识的教育来验证自己的思想,也可以让他们自己进行某些历史实验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可以设立一套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自学。每次上完一堂历史课,教师都会留给同学3~5分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反思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并且针对自己所知道的内容提问,然后在课外搜索相关的资料,搜集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接着,在下一堂历史课上,教师将给予每位学生5—10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自我介绍。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类竞赛,比如每次上课时,教师都可以针对自己所说的内容,设置一个主题,让学生自主完成,也可以进行群体活动。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保证他们始终以一种求知欲、积极性的心态去对待历史。

 

(四)正确使用历史材料,善于运用材料的实证性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中学历史老师普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这种方式忽视了对历史的研究,让他们难以在课堂里看到一幅历史事件的全景图,这就加大了他们的学习困难,对他们的历史思想的培养也不利。中学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教育时,可以对历史进行补充,把史料当作证据,把历史事件的经过再现出来,使他们对历史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和掌握。目前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包含着丰富的史料,它们都是经过编辑精心挑选的,极具教育意义,中学的历史老师要将其加以有效地运用,将其作为有效的课堂补充,从而改善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中学历史老师可以利用历史专业书籍、报刊等方式,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记录,还可以在网上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以此来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指导学生进行深度的研究。中学的历史老师也可以给学生们安排一个预习的工作,让他们在上课之前,先搜集史料,然后再将所搜集的史料拿到课堂里与别的学生进行交换与共享,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致,使他们能够运用实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对史料的搜集和运用的能力。在选定了材料之后,老师又要依据材料,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同学们进入其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把握好时间和空间的主线,加强空间和时间的概念

历史专业对于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有很高的需求,因此,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都要将发生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都记得清清楚楚,并且要让学生学会进行横向与垂直之间的对比,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由于历史学科的这种需求,许多中学生都觉得自己的历史课程特别难学,常常会将自己的时间和相应的历史事件搞混,这不但会对他们的历史教学产生不良的后果,而且也会对他们的历史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就要求中学历史老师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在教学中加强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使其对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时间轴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和时间概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优点是清晰明了,容易记忆,中学的历史老师可以依据历史发展的过程,在坐标上按时间先后进行标记,把多个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用一条坐标轴展示,有助于同学们理清自己的历史知识,增强他们的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在历史事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们对事件的位置有所了解,对中学的历史老师来说,可以通过一张地图的方式来进行,让他们能够在一张历史地图上标记出一个历史事件的位置,并从一个地理的视角来对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和产生的环境进行剖析,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在中学的历史课程中,概念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学的老师可以用发展曲线图来给他们讲解一个历史概念的产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他们的历史概念,培养他们的好的学习习惯。

(六)对历史进行合理的反思,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认识,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历史老师要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情感,以一种科学的历史思考和历史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分析历史,认识历史的实质。“读史令人聪明”,中学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以求实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学会面对历史,尊重事实,对历史后面的深层问题进行合理的反思。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是以史实为依据,但这些电影中的某些内容却与史实不符,从而对学生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误导作用。中学历史老师可以将影视作品的片段带入课堂,通过对课本的内容与历史知识的积累,对历史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而加深对历史的全面、客观的理解。“阅读要有所怀疑”,初中的历史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将不同的学者对相同的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多维视角的剖析与探讨,从而使他们学会提问,而不盲目地跟随老师或教科书的权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初中生的发展。历史上的每一件事情和一种现象,都有它的价值与重要性,中学的历史老师要引导学生以一种全面而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要用一种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对一个历史事件和一个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结语:

总之,在初中的历史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一种一丝不苟的态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进行知识性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索,并帮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唯有老师自己能够清楚地把握住他们在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创造性的思路和角度,从而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真正地达到对他们进行有效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浩.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I].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9,000(001):55-56.

[2]李宁宁.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新课程研究:中旬,2019,000(007):43-44.

[3]周占良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01 3(005):83.

4] 朱刚武.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9(7).

5] 蔡建忠.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20(49).

6] 陈淑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和核心素养的措施[J].新课程,2020(41).

7] 陈淑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0(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