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下的小学低段语文随文识字教学的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肖雯妮

昌都贡觉县相皮乡第一小学 西藏自治区 昌都贡觉县 854200

摘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模块,也可以为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改指出,在识字教学中,学生应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使识字教学效果能够得到充分的增强,教师可以尝试利用随文识字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加深对汉字的印象,全方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思维,以此来促进学生识字能力的有效强化。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低段语文;随文识字

正文


从整体上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识字内容较为宽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但部分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时存在识字理解不到位的问题,对其学习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以文本内容为主要基础来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克服在理解方面存在的各项难点,增强整体的教学效果。

一、部编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板块编排特点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低段识字板块编排遵循语文习得规律,力求引导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学习独立识字,并能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1]。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低段承担识字任务的板块主要有识字单元、拼音单元、课文单元和语文园地。其中识字单元重在渗透汉字文化,体现汉字规律,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结合低段的识字分布情况分析,随着年龄和年级增长,学生需要掌握的识字量逐年增加。因此在识字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对学生喜欢识字和自主识字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识字兴趣不足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无关事物上拉回来,三令五申强调课堂纪律。这是因为小学生无法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到特定的教学内容上。识字是一个相对枯燥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去认识一个生字词,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对认识汉字提不起兴趣,在识字课堂上时常出现走神﹑讲悄悄话、玩玩具等情况,以致学习效率不高。

(二)识字教学任务比较重

改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与原来的相比,识字难度增强,需要掌握的生字词大幅增加,每篇课文的生字数量都在十个上下,而且字形也更复杂。生字词识记难度较大,学生要不断重复背诵和记忆,学习任务比较重,学习压力比较大。由于教学的内容较多,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考试当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很多教师往往会用机械化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如通过让学生不断抄写生字词的方式来帮助记忆,忽视汉字的日常应用2]。此外,识字过程中过重的压力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倦怠,造成学生对识字产生畏难心理。

(三)识字教学方法较单调

尽管新课标已经逐步得到落实,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但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大部分教师还在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方法来实施识字教学。在识字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将生字词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抄写,长时间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传统识字教学的单调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当然,这种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记忆和掌握大量汉字,但是学生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大,效率并不高,再加上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制力有限,识字效果并不理想。

三、新课改下的小学低段语文随文识字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文化“语境”,培养识字意愿

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贯通古今的是文化教育,听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也是小学生具有的一种本能期望。因此,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文化语境,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意愿。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让学生懂得汉字的背后隐藏着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认知汉字的热情3]

例如,《盘古开天地》这则神话故事,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解其中的“旦”“天”等字,如“旦”字表示了穿越时空,“旦”字下面的“一”代表的是地平线,而“天”字上的“一”则表示人大大的脑袋。再例,“豆”“壶”等字都是通过古代的器皿造的字,这些器皿蕴含着一段历史,对历史的演变进行记录,通过这些器物与当前的汉字对比,就会了解到汉字的由来及含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从历史角度学习生字。

再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课文时,教师可以将所需要学习的12个生字呈现给学生,即“信”“行”“河”“块”“捉”“跟”“喊”“忽”“死”“身”“急”“直”等,这些字有左右结构的字,有上下结构的字,还有单一结构的字,也有半包围结构的字。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不同字的起源,以此对学生渗透历史文化故事,帮助学生提高生字理解能力。可见,通过对学生营造文化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

(二)随文识记字形,提升识字能力

第一学段的孩子思维方式比较主观,而课文设置很有情境感、画面感,只要老师稍加利用就很容易让孩子们认识生字。

以一年级上册第9课《日月明》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会意字进行归类梳理。本课的会意字有“明、男、尖、尘、从、众、林、森”,将这些会意字放在一起进行探究,学生就会发现: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构成,这个字的字义由组成这个汉字的各个部分合并表达。字形表义是会意字最大的特点。

教师可根据会意字字形表义的特点,引导学生分辨字形,联系字义有效识记。如,看到“采”这个字,先拆分为“爪”和“木”两部分。然后局部解析:“爪”像人的手掌在抓取的样子,“木”表示树上果实累累的样子。最后合并析义:‘爪”放在“木”上,合起来表示一个人用手去摘取树上的果实。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汉字音、形、义的角度进行梳理探究,除去上述的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归类,还可以将同音字、形近字、易错字、同偏旁汉字等进行归类探析。当同类型的汉字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自然会有所观察,有所发现,进而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借此去认识更多的生字新词。从发现规律到体会规律再到运用规律﹑掌握规律,学生的个体识字经验逐步形成,识字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将得到极大提升。

(三)通过随文读字,锻炼学生口语

认识一个生字,应该从会读开始,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好生字的读音。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对识字教学重视不够,往往只给学生一点时间匆匆读完生字词,就开始分析课文了。然而,每篇课文需要学生认识并掌握的生字词并不少。简短的字词学习,会使学生的基础不牢靠,不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生字词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以《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为例,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学生需要掌握课文生字的字音较多。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课文范读,让学生默默跟读,将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圈画出来。接着,教师在课件中出示一些字,让学生读一读,如“囊”“羡”殷""撇”等,并配上一些合适的图片,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纠正读音。为了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情境设置一些合适的识字游戏,如设置“识字打虎”的小游戏,学生读起来就会更加投入了。随后,教师在课件中出示课文中的一些语句,将句子中的一些字词标红,并标注读音,让学生在读句子的过程中加强记忆。但是,如果需要识记的字词较多学生很难快速掌握,在读课文时可能会由于不熟悉字词而读得磕磕巴巴。因此教师也需要加强学生对读音的巩固。可以学完一部分内容就请学生进行朗读,及时复习、纠正读音。对于读错的学生,教师要让其多读几遍,直到掌握为止。此外,还可以把读准字音作为一项课前预习任务﹐在课堂开始前进行读音检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

可见,读准字音、掌握字音是学习的基础。课堂上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掌握读音,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切实读、多样读,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魅力。

(四)依托课文语境,提高识字效率

随文识字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文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随文识字要依托教材文本,如果学生在课文朗读时遇到生字,教师要帮助其了解认识。这种学用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课文中语言规范的熏陶,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一课,第一段第二句里有“窟窿”“羊圈”“钻进去”“叼走了”五个难认难记的生字,当教师把单个“窟”“窿”拎出来时,部分学生读不准字音,而将字放在句子里时,他们又能读准字音。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课文语境,依据课文编排特点,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学习生字,这样教学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生字的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了语感。学文与识字紧密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增进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也能日益增强学生的语感。

教师教学时将课文教学与识字相互结合,依托文本进行识字教学,降低了讲解难度。学生在学习课文中识记生字,有利于在具体语境中学会学习汉字,做到学用结合,提高记忆生字的能力。让识字伴随着阅读循序渐进地进行展开,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又能提高识字效率。

随文识字的方法因文而异,如简短古诗词的教学,可以结合词组诗句的理解进行识记,而较长的文本生字教学可以结合段落的分析,在段落的教学中进行识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依据教材文本,努力探寻阅读和识字的最佳结合点,根据识字规律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

(五)创编插图故事,进行识字教学

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完成《课标》规定的识字任务并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为了提高识字教学效率,需要以娱乐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识字,这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中,形象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倾向于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例如观察图画和聆听故事。利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对汉字的认知能力,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识字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因此,教师应当善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插图,以其直观、形象、吸引学生的独特优势,展开识字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形象思维的引导下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汉字知识。

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口耳目》这篇识字课文中,教师以插图为辅助,巧妙地编织了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从而营造出一种极具启发性的识字教学环境。课前我给学生们讲了一段小动物和花之间的有趣对话。教师娓娓道来:两位年幼的少女共同欣赏着盛开的花朵,其中一位少女优雅地指着花朵,赞叹道:“这朵花实在是美轮美奂啊在向两个小女孩挥手的同时,一个年幼的男孩奔跑着来到了她们身旁。他看到两个小女孩都在看自己身边的花,就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看?在此环节中,教师陆续授课了涉及身体部位的生字,包括但不限于口腔、耳朵、眼睛、手部和脚部。教师让两个女孩分别说出自己所看到的花的名称并进行交流和讨论。采用此种授课方式,可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六)立足生活经验,创设丰富情境

进入小学之前,学龄前儿童或多或少都会在生活中接触过汉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将识字与生活相联系而不是单独割裂开,调动学生识字热情,有助于对生字的掌握5]

如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中国美食》一课,介绍了不少美传统美食的名称,其中蕴含着本课所学的生字。教师巧妙设计吃“年夜饭”这一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入生字学习,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唤醒了学生关于年夜饭的美好回忆。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趣读“年夜饭菜谱”这一环节,将蔬菜(菠菜、茄子、蘑菇等草字头的字)、热菜(烤鸭、葱爆羊肉等火字旁的字)等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在报菜名的情境中根据字义巧记字形,同时通过“形声字”的特点发现汉字的奥秘,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能说出自己吃美食时的美好体验,从而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低段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开展随文识字教学所发挥的价值较为突出。为了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可以将随文识字教学理念融合到识字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汉字和文本内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提供重要帮助,增强随文识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秦拉吉 . 浅谈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2019(39):

59.

2]刘文哲 .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分析 [J]. 考试周刊,2021(56) :35-36.

[3] 王兴旺.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J].才智,2020(15):108.

[4] 华婧.巧用课文插图创设魅力课堂——以部编教材小学语文课文插图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8):55+36.

[5] 向尧.探究随文识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25):35-3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