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高考;高中语文;小说教学;阅读教学
正文
前言
随着新高考的全面实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是高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强,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小说阅读占了很大比重,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成绩。特别是在新高考的大环境下,高中语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小说阅读教学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一、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开展的优势
1.通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老师要想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必须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特点,找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既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使学生逐步意识到开展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事实上,许多同学都比较喜欢小说阅读,所以老师要掌握好小说阅读的教学方法,并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热情,使他们能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2.通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
小说中的种种铺垫和悬念,都很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阅读状况,根据学生的特征来指导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从而更快地进行阅读。并且,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前、后的情节,对其进行二次创作、增补、修订。这既能增强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1.整体把握
教师应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确定目标,从浅到深,分主次,突出重点。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小说体裁,包括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举个例子,都是鲁迅的作品,却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在学习《祝福》时,要求学生学会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语言,尤其要注意对人物的丰富个性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并注意到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对于《药》一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品的主题与结构上,将其与作者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及创作目的相结合,从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亲身体验来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阿 Q正传》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人物小说,要从欣赏角度出发,对人物形象的思想和语言特征进行细致地分析,以达到阅读文本的目的。所以,老师要对教材本身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弄清楚教学要求与目的,这些内容中有什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写作的知识,有什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且能够从浅到深,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2.分析人物
《红楼梦》中的角色是通过艺术加工和塑造而成的,是“取种种杂成一个”的艺术范例。这正是小说中的典型性,作者在作品中赋予了其丰富的个性特质,并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例如:林黛玉在《红楼梦》里的形象。她长得漂亮,多愁善感,处处小心,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她才华横溢,得了潇湘妃子的雅号。大观园里的姊妹们每每吟诗作对,她常居榜首。她热心大方,还教了苦命的香菱作诗。她要追求自己的爱情,常常在宝玉跟前耍脾气,表示自己的心意。从黛玉的身上,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这一人物的喜爱、钦佩、怜悯,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腔真情。《故乡》里的“闰土”,是一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农民”。勤劳而得不到温饱,多子却享受不到幸福。性格木讷,儿时的朋友称老爷,将生活的改善寄托在神灵身上。作者对闰土的命运即中国农民的命运深感痛心,并以一代志士仁人的思想进行了反思;如何才能使中国农民的命运发生变化?
3.品读语言
小说也很重视意境的描写,用细腻的语言描述出来的文本,已经可以将读者牢牢地吸引住,让人沉浸在文字之中,进入作品,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以《边城》为例,它既无惊心动魄的氛围,也无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悬疑,因此,老师完全可以不拘泥于小说的三大要素进行教学,而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优美纯粹的意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走进课文。《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她的美与情成为了这篇文章的里最迷人的地方。通过对翠翠和傩送的形象特征的分析,来体会两人之间的爱情,在反复阅读人物语言的过程中,还原人物的语气,揣摩她的表情,以此来掌握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帮助完成情感的处理,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和气氛,让学生们跟随着人物情绪的起伏和变化,进入到诗意的边城。老师可以用换字法,通过对比“沉默”和“沉睡”、“沉醉”等词语的异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在风景、风俗、人情等方面,老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们去发现、去感受、去品味那些美,把握住语言的特征,仔细地去读,这不仅需要有对美的敏感,又要营造出一种能够让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激起情绪的波澜。
4.融会贯通
老师在指导学生对比相似、有关或相反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在适当的地方添加新的内容,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祝福》的时候,为了把握祥林嫂的性格,可以将其与鲁迅所学的类似的作品进行对比,比如《故乡》中的“中年闰土”的木讷,孔乙己的“迂腐”,阿 Q的“精神病态,这些都与祥林嫂一样同属于病态、不幸的人物。鲁迅借此揭露民族的劣根性,以期唤起人们对人性的救赎,这也是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脉络。如此对比,不仅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还能使学生理清作品内部的关系,从而对同类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在对比的过程中,运用类比、对比迁移、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审美趣味充分地调动起来,扩大他们的阅读空间,拓宽他们的眼界,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模式。又如,我们在学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进贾府”后,可以引导学生就《红楼梦》中宝黛之恋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谈谈看法,让学生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有更深的理解,并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主题。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对新时代的婚姻观和爱情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他们在丰富自己情感的同时,还能对生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对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进行提升。
5.采用情境教学
在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创造积极的教学情景,并对情境进行刻画。《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丰富描述固然令人喜爱,但其完整、丰富的情节却更能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在实施情景创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注意适时创设。结合高考的要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高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阅读情境,为高中语文小说的阅读教学创造条件。
语文老师在进行以教科书内容为基础的小说阅读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教学视频,利用 PPT等对小说阅读策略进行渗透与探索,营造出一种阅读情景,不仅仅展示相应的小说作品,而且可以对教科书文章进行更深入的解读。比如《边城》中湘西美丽的风景、独特的风土人情、古老的习俗等,这些都和我们这些居住在高楼大厦中的学生们有着一定的距离,让他们对小说的理解产生了一些难度,但是,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湘西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都非常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他们立刻有了一种非常直观的感觉,也更加贴近了文本,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将环境描写与其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进而深入地阅读小说。通过教学视频的有效运用,辅助文本解读,在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品,领会作者的独特构思。
6.巧妙设问进行小说阅读教学
高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设几个问题,才能取得与之相匹配的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问题在各个考查模块都有涉猎,特别是小说阅读,经常会设置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们不断地深入地分析。所以,在平时的小说阅读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将小说阅读教学的领域扩大,对问题设置的时间、问题切入的形式等方面要进行深入的讨论,要注意对高考小说阅读题的有关标准进行强调,同时要突出问题的层次性、条理性、科学性等诸多原则,这些都是教师在开展小说阅读教学时要着力的方面,不仅要符合新高考的评价要求,也要为拓展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在教学《祝福》这一课时,老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于无疑处生疑,多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地进行思考,并在课前用卡片收集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将问题集中起来,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比如祥林嫂被逼婚的情节中,其中就有一句话: “回头人出嫁,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 针对这一说法,提出问题:为什么回头人出嫁总要闹一闹呢?难道祥林嫂打算守寡一辈子吗?经过层层追问,可以看出,祥林嫂“闹一闹”,固然是不情愿的,却也是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在封建社会,寡妇改嫁为人所不齿,年轻女子丧夫后,想要再追求幸福就很艰难了,不得不说社会出了问题,祥林嫂所处的社会是病态的。这样,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的解决,才能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抓住小说的主题,从而实现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
7.把握小说三要素,提炼小说主题
一部小说,无论多长,都有一个主题。但是,有些小说的主题并不明晰,需要在阅读文本时加以提炼。如何提炼呢?必须要对小说的三要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祝福》为例,小说中的祥林嫂是一个顽强而淳朴的人,但她的身世却很悲惨,丈夫死了,孩子也没了,在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她自然而然地被视为不祥的象征,被认为是“克星”,处处被人唾弃,被人迫害,最后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祥林嫂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们很快就会意识到封建礼教制度的黑暗,而这也正是作者想要揭示的主题。
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在分析把握上是可以独立进行的,但是,在小说行文中,这三个要素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的,人物的特点常常是通过情节来体现的,而情节的发展则依赖于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节,王熙凤的“不见其人而闻其声”,将她的聪慧能干、泼辣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这一性格特点的描述,是在故事的发展中得以体现的,而这些故事情节又以古时大户人家家庭事务管理需要专人管理的背景来展开的。可以看出,在指导学生读小说,掌握小说内容的时候,可以逐步地掌握这三个要素,但是又不能割断它们的内在关系,要注重它们的内部关系。
8.完善教学评价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结尾进行一系列的评价活动。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阅读状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巩固自己的阅读教学成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提问、留读后感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况。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后,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做到每读完一本书,就做一本读书笔记,读后心得的自主学习活动。这样,就可以加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记住这篇小说。老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表现自己的主观愿望。对于优良的阅读笔记进行宣读,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写作格式。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率和规范化的高中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翠红.高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中学语文,2021(33):18.
[2]梁平.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内蒙古教育,2020(14):127-128.
[3]赵美玲.提高高中小说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课外语文,2019(10):137.
[4]王璐,肖培东.深度学习导向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