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建构主义的观点评价特教学校的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特殊教育;课堂表现;表现性评价;实践分析
正文
教育部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新一轮新课程改革中,始终遵循着一个十分明确的“新”的逻辑,这就是新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新课程;新课改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变革;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成长则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中心。因此,怎样才能以“课堂”为“支点”来引导教师开展高效的“课堂评价”改革?针对这种情况,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我们认为应该以课程评课为切入点,在学校中开展“学科-教育-研究-课堂”整合的教育研究,力求在实际的层次上,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评价特有的引导和激励功能,促进教师获得相关经验,使其早日从过去的教育“惯性”中挣脱出来,将课程改革的探索推向更高的层次。学生评价指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行为改变进行的评价,它是课堂评价改革体系的核心,它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了标准,也为“如何培养人”指出了方向。二十大将我国所有的发展都带入了新的时代,其中也将包括教育。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特殊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学生评价的意义分析
在课堂评价中,学生评价属于最基本的领域,也是最基本的一项,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学改革、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学者们对特殊学生的评价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特殊学生的研究,但大多并非针对特殊学生的评价。从评价的内容来看,多数研究者把重点放在了特殊学生的学习评价上,而对其他方面的评价则很少涉及。从课堂评价的方式来看,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课堂评价方式的简单介绍与运用的讨论上。例如,赵德成,张小燕等人就如何运用“成长记录包”对特殊学生的课堂评价作了初步的探索。以课堂评价为引导,以“会学”为标记,建立以“会学”为导向的课堂评价系统,使“以学评教”的有效开展,促使老师对自身的教育活动进行反思,进而推动学生“学”的发展,使“教”、“学”、“评”相结合。因此,在对“观点评价”理论进行理论剖析的基础上,对“以学定教”下的课堂评价的视角和尺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希望能借此与广大师生共同讨论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问题。
二、特殊学生课堂评价政策发展历程及演进趋势
(一)我国特殊学生课堂评价政策发展历程
透过对政策文献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过程中,有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一是在“大力扶持特殊教育”的背景下,于2014年正式出台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其次,在十九大提出的“把特殊教育做得更好”的要求下,《第二轮特殊教育(2017-2020)》和《“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也先后发布,这三项政策均强调了对特殊儿童的关注。二是在“普惠发展特殊教育”和“健全教育评价制度”指导下,《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评价指南》)的发布,标志着特殊儿童的评价进入了一个新的科学化、系统化的新台阶。基于这一原因,以政策文本的具体内容为基础,并与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节点相联系,将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学生课堂评价政策的发展粗略地分为2个阶段,分别是:酝酿起步阶段,深化发展阶段。
(一)酝酿起步阶段
特殊教育的教学目的是设计与发展课程评价,在设计教育课堂评价的基础上,将其作为基本参考,在实施教育课堂评价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跟踪和调整,在反思教育课堂评价方案时,则需要将其作为根本参考镜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的各项事业也逐步复苏和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国家先后发布了《全日制八年制聋哑学校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全日制盲校小学教学计划》(第一版)以及《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第二版),明确了三类学生的教育目的和工作。在《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中,第一次提出了“根据平时观察、课堂提问、家庭作业测试等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评价,并不实施复读”之后,伴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于一九九八年发布,其中除了明确了特殊学生的培养目的外,还增加了对特殊学生的课堂评价,比如:"老师们每个学期要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校要对他们的德,智,体,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状况进行1-2次评价,并在毕业时进行最终评价","智障学生的分数以日常考核为主"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特殊教育的一种评价方式与评价内容的初步探索。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我们的特殊教育作出了明确的安排,其中明确了“提升残疾学生的整体素质”“重视潜力的挖掘和不足的弥补,让他们拥有积极面对生活、全面融入社会的能力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能力”。此论述亦可看作是对特殊学生培养对象的探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殊学生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整体而言,目前的政策文献中,除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询建议)与《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中,偶尔会有个别提及特殊学生学业表现与德智体三方面课堂评价之外,其他文献都没有提及特殊学生评价。但是,在这个阶段,在政策文本中,零星地展现出来的培养目标,对特殊学生的课堂评价进行了指引,这也为后续的政策文本中对特殊学生进行评价提供了依据,这一时期可以被看作是特殊学生课堂评价的萌芽初期。
(二)深化发展阶段
为了落实二十大关于“健全学校管理与评价制度”、“加强特殊教育普及化发展”的要求,国家教育部于2022年11月发布了《评价指南》,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特殊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评价指南》作为国家第一份针对特殊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工作的综合性规划,从“政府职能”、“课程实施”、“师资建设”、“学校组织与管理”、“学生适宜发展”等五个层面,共有18个主要指标与49个考核重点。在“课程的执行情况”部分,清晰地给出了“进行多元评价”的指标,共有两项考核内容。当前,伴随着新时代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特殊学生课堂评价政策朝着更加具体、全面的方向发展,我国特殊学生课堂评价工作在政策上有了初步的明确遵循和参考指引。但总体而言,《评价指南》并不是一个专门针对优等生的政策,它只是对优等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描述,但优等生课堂评价应该是一个包含了课堂评价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评价主体等方面的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所以《评价指南》只能算是优等生评价制度的一个初步框架,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发展和改进。
三、特殊学生课堂评价政策审思与展望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在我们国家的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遵守特殊教育规律,并根据残疾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征,为他们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在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提高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将特殊儿童培育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具有品德、能力、知识和良好体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要想更好地达到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在制订特殊学生的课堂评价政策的时候,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原则,从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角度着手,遵守特殊学生的生长规律,不对一般的学生评价体系进行复制,也不对国外的特殊学生进行复制,以推动我国特殊学生的全面、健康、适宜发展为目的,让每一名特殊学生都能更好地融人学校、掌握一技之长,并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
(二)优化课堂评价内容与方式
明确课堂评价目标和方法,是实现课堂评价的重要保证。回顾历年来的政策文本,现有对特殊学生的课堂评价内容分散且覆盖不全面,评价指标也比较模糊且缺乏针对性。除此之外,关于评价方式的叙述语言也比较笼统,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情的学生进行课堂评价的指导力度不够,在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此外,在相关的政策文本中,很难清楚地看到不同的主体在学生课堂评价中的作用。然而,从“协同育人”的角度来看,对特殊的学生评价应该是一个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今后,在特殊学生的评价中,应该不断地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地对课堂评价理念进行更新,从建立一个系统的角度来看,对课堂评价的各项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注意到了在课堂评价过程中,需要对课堂评价的方法做出详细的解释,并对课堂评价方法选择上的差别做出解释,提高了课堂评价的多样性并强化了训练,从而提高了课堂评价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三)积极探索信息化课堂评价教育
在教育现代化中,信息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用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升级的一个重大问题。特教信息化,是促进特教事业发展、提高质量的一个创新发动机。在“互联网+”的今天,对优等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评价和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来帮助教育课堂评价改革,能够引导教育的科学发展,从而为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传统的教学课堂评价方法,其标准化水平不高,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运行效率。但大数据分析能够通过特定的分析工具,监控、管理、储存、预测,更好地实现课堂评价功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建设云平台和信息库来共享这些数据和结果,让教师及家长等共同参与到学生的课堂评价中来。所以,对信息化课堂评价进行探讨,并推进建立起一个学生课堂评价云平台,提高学生课堂评价数据的公平性和精准性,这是今后特殊学生课堂评价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四)增强评价法律法规保障
特殊教育学生有效、有序地开展,离不开相关的政策与体制环境。目前,在我们国家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还没有针对特殊学生的评价进行具体的引导和规范。《评价指南》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特殊学校评价的法律文件。但是,《评价指南》涉及到了政府、学校和学生等多个方面,而且它以学校的教学水平为重点,没有特别关注特殊学生。总体而言,现有的对特殊学生的课堂评价,是以一种分散的方式,分散在与特殊教育有关的文件中。如果各项制度之间没有一个很好的连接,将会对高校对特殊教育的整体评价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法律上的规定,或者是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来对其进行健全,从而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其提供可靠的保障。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对表现性评价的关注,构建评价共同体,对工作人员的参与和执行进行规范化,充分发挥老师在评价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达到对特殊学校的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校整体水平的目的。
四、结论
为了加强特殊教育的包容性发展,从而达到办好让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和建立高品质的教育体系的目的。在今后,应该加速对特殊学生的课堂评价体系进行健全,始终要保持以特殊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评价思想,对特殊学生的课堂评价内容与方法进行更多地优化,重视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并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化的方法,对特殊学生的信息化评价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东升,张玲,邓猛.教育现代化背景下融合教育本土教学实践特色的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22,(9):3-10,20.
[2]吴扬,王雁.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的背景、需求及路径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22,(6):9-15.
[3]罗叶丹.一般与特殊相结合:残疾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初探.残疾人研究,2022,(3):11-19.
[4]吴扬,王雁.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的背景、需求及路径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22,(6):9-15.
[5]陈云英,韦小满,赫尔实.弱智学生的智力与适应行为的特征与关系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专项一般课题《培智学生课堂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607)”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