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摘要
关键词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三新背景
正文
数学课程是一门探讨数学问题与空间性质、存在一定的抽象性的学科。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高中数学课程的质量对于促进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不再只将关注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更多的是放在对学生核心素养以及能力的培养上,所以高中教师要将以往注重“知识记忆、应试考核”的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转变成数学思维、数学应用的教学。高中教师在数学教育授课过程中要避免以往的传统模式,采取更丰富、更灵活、更直接的教学方式,立足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考虑学生年龄特征,遵循多元化的教学设计理念,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发挥课堂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简析
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导致课堂比较枯燥无味,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过于主导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效率不高;部分教师占据大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讲解,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机会,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推理归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此外,在当前的课堂中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看似在认真听讲、记笔记,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往往依靠死记硬背来学习,不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科学,未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课堂指导,二是学生未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从自身认知结构中搜索可填补空缺的知识经验,从而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给学生机械地讲解数学知识,缺乏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导致学生难以主动进行思考、分析与探究。教师应避免使用这种单一、僵化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探究,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展。情境教学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情境教学法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很多学者主张将教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等有机结合,让学生置身于大情境中学习知识。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提倡在生活中进行教育,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与实际生活中获取更多经验与知识,这同样可以理解为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创设情境,确保情境适合学生,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帮助。教学情境的类型较多,如问题情境、任务情境、案例情境等,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教学内容相联系,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合,并在情境中置入学生感兴趣的要素或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分段函数”这一知识点之前,教师就可运用学生熟悉的出租车分时段计费和“起步价+里程价”的计费规则为学生创设情境。借助这样的生活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抽象出数字模型,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段函数的知识。
(二) 课堂激趣导入,激活学生思路
良好的课前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前导入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对高效课堂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 基于此,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兴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切入课堂,激活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将目光聚焦于课堂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实事中的热点新闻或者生活中的实例等等切入教学。比如以“椭圆” 这一模块知识为例, 教师可以以“神六”引入新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展示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和运行轨道,又或者教师可以以生活中“揉面团”的实例导入新课教学,借助计算机课件模拟演示将“圆面团”压成“椭圆面团”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教学环节中,学生能够直观地、形象地感知椭圆,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画圆的方法类比出画椭圆的方法:将细绳的两端固定在硬纸板上的 A 和 B 这两个点,当绳子大于两点间的距离时,则可以用铅笔把绳子拉紧,在硬纸板上慢慢地移动,画出一个椭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前环节准备好的各种工具:硬纸板、细绳、铅笔,组织学生一起参与到画椭圆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画圆,切身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 设计问题串,拓展思维空间
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探索,有探索才会有成长、提升和发展。基于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批判精神、质疑能力。 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以课堂提问切入教学,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中引领学生加强思考探索互动,在问题的引领之下,拓展数学学习的深度,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体系化的思维认知,形成模块化的知识结构。比如以“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一模块知识为例,教师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实际学情的分析,这一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形成了辩证思维。 基于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以问题切入教学,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正弦和余弦函数有哪些性质?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之前的教学阶段研究函数都是借助函数图像探究函数的性质,而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函数的性质研究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以全新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展开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学习。教师可以展开提问:你能尝试利用正切函数性质画出图像吗? 通过观察正切函数图像,你认为哪些点和线是关键性的? 基于问题的导向价值,学生可以根据正切函数的性质理性分析,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尝试画出正切函数图像,并且根据图像观察出用三点两线法画简图,探究正切函数图像性质,以此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最后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例题,让学生求函数的定义域、周期和单调性,学生结合具体的例题,明确解题步骤,采用类比方法得出最终的答案。在这一系列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串为主线,引领学生加强对正弦函数性质、余弦函数图像、正切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应用等相关知识的探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体会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同时又能够强化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三新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应立足实际,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需求,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思维导图教学法等,为学生讲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黄健。高中数学试题命制的视角分析—基于新课标、新高考背景[J]。数学通报,2022,61(04):53—57+63。
[2]时俊。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素养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4):197—199。
[3]黄健,徐斌艳,王思凯。教学转换理论视角下高中数学新编教材中数学的知识形态[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3)=33-48。
[4]徐恒武。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2):275—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