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英美文学中语言艺术初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星竹

四川大学 邮编:610000

摘要

在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背景下,文学作品体裁与创作形式也在持续更新,极大地推动了新的文学发展思潮的形成,使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价值得到质的飞跃。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有着文化意识、戏剧独白、引用经典、尖锐犀利、高于现实等特点。由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阅读赏析过程中为避免出现理解偏差,读者需要做到尊重文化差异、多角度解读、依托时代背景、感受语言艺术美感,如此才能全面了解到作者的创作情感、主旨思想,开阔文化视野,充盈精神世界。


关键词

跨文化视域;英美文学;语言艺术特点

正文


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实质上是跨文化视角下的思想交流,要想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必须具备跨文化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读者对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的认识不会失之偏颇。

、跨文化视角下探究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原则

1坚持尊重文化差异原则

各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人文特征、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各自的文化差异。例如,中国人在新年里要穿新衣,放爆竹,贴对联,走亲戚和新年祝福;美国人将圣诞节视为一年中最大的假日,用装饰得漂漂亮亮的圣诞树装饰自己的房子,这是一个神话般的假期。又如中国语文系统里的,除了表示老人外,还有尊重之意。英国的字不仅有老人的意思,还含有过时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文化而产生的不同的语言。英美文学作为作者传达自己思想的媒介,其独特的语言与艺术特色是其独特之处。在英美的文学中,我们要以一种多元而又包容的态度来对待、研究其它民族的文化,这也是一种对异质文化的尊敬。

2坚持实用性原则与交际性原则并重

英美文学在进行跨文化美学时,应遵守两条基本准则:实用性与交流性。所谓实用,就是要从其历史背景,异国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去理解、欣赏外国的文艺作品。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要以一种开放的文化观念与统一的思想方式去欣赏和解读,是一种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与解读。交际性就是通过对英美文学进行跨文化解读,从而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沟通,甚至是文化融合,从而推动本国文艺事业的发展。英美文艺欣赏应遵循实用性交流性两个基本准则,实践性是实践性的前提和基础,而实践性是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和升华,两者缺一不可,缺一不可。

3以时代特征为基础进行探究

好的文艺总是站在那个年代的前列,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风貌,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状况,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个明显的时代特征。英美的优秀作品也不例外,它们的文字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反映着时代变化的社会现状。因此,我们在鉴赏英美文学时,应从其所处的年代大环境出发,不能被其所处的年代所拒绝,而应从其语言中去体会其所处的那个年代氛围。英美文学研究要打破东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时空屏障,从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比较、剖析英美与中国的作品,以期促进民族文艺的进步,促进民族文艺的进步。

二、跨文化视域下英美文学中语言艺术特点

1、关注经典引用

基于上文能够得知,古典文明神话传说以及基督教经典是英美文学作品创作内容的重要来源,因此,在作品语言艺术风格及其表达方式层面,对于经典内容的引用和融入同样也较为关注。大量创作者对神话故事以及宗教经典进行推陈出新,并将其精神和思想内核纳入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当中,使其形成了生动简洁、行文流畅的表述形式,成为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风格的另一项独特特征。例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的著作《押沙龙,押沙龙!》从故事内容到人物形象全部取自《圣经》当中有关大卫王及其子嗣的相关创作,而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著作《太阳照常升起》也同样受到了《圣经·旧约》当中有关内容的启发。

除了直接引用以及外延拓展外,英美很多文学创作者还时常采用寓意融入或化用的方式进行表达和创作,使故事情节的开展与推进更加自然,提升文学作品的可读性。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当中,即将《圣经》当中有关“但尼尔”的典故进行化用,使整体的语言表达更加清晰,其背后所蕴藏的情感态度更加直接,同时也适应了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实现了经典内容与故事情节的有机融合。

2、模糊语言运用

模糊语言的概念成型于 20 世纪初期,由美国哲学家查尔斯·皮尔士所提出。他指出语言的模糊性实际上与命题的模糊性相关,是语言表达者自身思维模糊的体现,从而明确了模糊语言这一定义。也是在这一时期,英美文学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学创作思潮日趋多样化,创作形式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化。作家们不再局限于用精确的词语表现语义,使读者能够直接理解,而是更加强调意识层面的感受,以模糊的、简洁的词语表现一种超脱于字面意义的、朦胧的、抽象的文学表达。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在叙事层面对读者进行信息传递,而试图以模糊语言的形式,模糊作品中语义原本的狭隘边界,使读者在模糊语言中感受作家试图营造的更加开放的文学情境,并在其中发挥联想。

以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为例,“陆地上空的云块这时候像山冈般耸立着,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此刻呈现蓝色,深得简直发紫了”,这一句在英文文本中,仅用了“green line”“dark blue”等较为模糊化的词语,大概地构成景观的框架,并没有更进一步描述颜色的深浅、光线的明暗等。这种模糊的框架描写,只借由模糊化的颜色和物象的结合,但恰恰能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联系这些事物,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对这一景色的主观构建。也正是通过模糊词语的运用,构成的这种不确定的景观描写使这一段的景观在不同读者中,都能为其带来不同的文学审美体验。在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模糊语言的运用丰富了其作品的表现形式,拓展了文学创作的表达外延,使文学作品得到了层次上的升华,并推动了英美文学作品中意识流派的发展,为英美文学作品平添了独特的文学之美。

3、表现风格多元

表达形式灵活且丰富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形式丰富,这种丰富并不代表“炫技式”的修辞堆砌,而是极为考究的、具有灵活性的表现手法。总体而言,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大量采用押韵的形式。在东方文化中,尤

其是我国古典文学,十分注重对文章语言韵律感的把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押韵独属于我国古典文学乃至东方文学作品,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也大量充斥着押韵技法。尤其在英美诗歌类文学作品中,作者更习惯于运用韵律来组织诗的结构。总体而言,使用押韵能够起到几个作用:一是运用押韵既可以体现出诗的内涵,又可以创造出美好的意境,给人一种深刻、自然、生动的情感体验,更能收获读者的共鸣;二是使用押韵能够表达隐藏在语言中的情趣和角色的心理特征。除了常规的押韵外,有些作者为了更好地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常常会有意地创造或者修改某些词语,突破传统词语的运用模式,实现“强制押韵”的目标。

第二,大量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比喻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语言表现手法,许多作者都习惯于使用具象化的事物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及观点,又能够为作品增色,或展现磅礴的气势,或带来层次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小说类作品中,大量隐喻与主线故事情节的有机结合,能够为读者编织一幅美丽的画面,而将文学作品自身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利用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又能够为读者构建一个较为“抽象”的故事情节,以“朦胧”的姿态还原出作品中角色复杂的心理感受,实现文学作品中真实感、通俗性与艺术价值的融合,将作品推至艺术的新高度。

第三,倾向于营造具有“宿命感”的矛盾。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会制造大量的“矛盾”,并使用“矛盾”梳理故事情节,实现对主线情节、人物心理的刻画,还能够方便读者摸清故事的走向。总体而言,对于作品之外的读者来说,“矛盾”也就充斥着浓重的“宿命”气息,这也是宗教、戏剧以及古地中海文化所带来的“戏剧天性”在发挥作用,作品的故事在一个又一个矛盾中构建,又在一个又一个矛盾的解决过程中推进,最终走向结局。作者往往会采用独白的形式来表现矛盾,用独白来体现角色内心的挣扎,从而塑造角色的心理状态;或是用独白的形式,用“第三者”的口吻对故事的情节、人物的行为进行“侧写”,用独立于人物主角的视角丰富作品的层次感。

三、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赏析策略

1、尊重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与我国存在极大差异,如风俗、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其中,风俗差异体现在生活习惯方面,而价值观差异则体现在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思维或取向方面。所以,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进行赏析的过程中,读者需要立足于跨文化视角对认知方式进行转换,以作者的主观意图作为核心,对蕴含的作品深层的内涵及意义展开客观、多维的探究。根据接受理论,读者在阅读赏析作品的过程中,既是接受者,也是二度创作者。读者对文学作品二度创作的过程通常会带有一些个性特征,因此在阅读时需要树立跨文化意识,以客观视角、欣赏的眼光多维度解读作品。读者只有结合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创作动机,以及文本影响,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讨,重视阅读思考,一边阅读一边对比、积累,积极了解外国文化,才能对作品内涵有深刻、确切的理解,不断提升语言领悟能力,进而与作者实现跨时空的情感沟通,在阅读中不断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

2、重视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正在进行着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深厚底蕴的民族,它扎根于每一个国民的内心深处,从而产生了与其它国家不同的特殊文化。只有实践了文化自信,才能提高我国的软力量,才能使中华文明更好地传播到全球,才能更好地推动各种文明的交往和发展。

在中国灿烂的文明史上,《周易》、《春秋左传》、《三国志》、《山海经》、《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学者创作和创作的宝贵财富。同时,很多英美作家也通过引用来充实自己的文学内涵,从而凸显作家的哲理,把深奥的哲理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展现给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圣经》也成为了英美语文的主要教材。就拿“Achille'sheel”来说吧,“Achilles”原本是希腊传说中的英雄,而“Achille's heel”则是从希腊传说中引申出来的,在英美文学中经常用来表示要害要害部位之类的意思。所以,通过对英美的文学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在文学的引用中,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各个地区的传统民俗和民俗,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对各国民俗习俗的认识。

、结语

进入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在跨文化视角下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既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文学的多样性,在阅读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学底蕴和艺术修养,也有利于我国本土创作者发现英美文学与本土文学体系的差异,吸取其中的优秀之处,从而拓展文学创作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郝丽宁,邵黎明,刘艳红. 跨文化角度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7):103-104.

[2] 林秀慧.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赏析[J]. 中外交流,2019,26(38):4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