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劳动实践提升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创新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劳动教育
正文
前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而在劳动课程中,简单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以及打扫卫生、洗菜做饭等家务劳动,都能为学生观察世界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针对目前农村小学生写作基础薄弱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立足于“大语文”的视角,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作文教学的综合改革与研究,以促进作文教学的发展。
一、劳动教育在写作中的发展现状
1.劳动教育渗透意识淡薄。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通常被老师们用于弥补大作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不足,从而加强了作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所以,一些第一线的老师把这种作文称为“补丁写作”。这种做法会使书写在实际应用中丧失其真实有效性。老师们都在忙着加强写作技巧,语言的锤炼,主题的挖掘,而没有时间去进行劳动教育,更没有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写作方式很重要,但“立德树人”更是必不可少的,作文是一个人心灵的表达和“立德树人”的体现。我们不应该因为有些老师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而对其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对其渗透进行轻视。
2.劳动教育渗透方式不当。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中对劳动教育进行渗透,但是使用的方式和方法较为单一和单调,不是学生喜欢的形式,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起到相反的效果。更有甚者,对学生的心理完全不加以考虑,例如,一些教师将写作专题的主题设计为“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等。但是,学生并没有切身体会,又怎么谈起,所写出来的论文也必然是空洞无力的。
3.劳动教育渗透未能持久。众所周知,习惯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对劳动教育进行纪律的渗透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一些美其名的老师,在我的课堂上,在我的设计中,在我的课堂上,在我的设计中,都会对我的教学活动进行渗透,但却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主线,只是片面的,偶然的,这种渗透式的教学活动,不会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更不会把正确的劳动观念灌输到学生的心中。笔者认为,劳动教育中的学科渗透必然是持久的,它可以深入到学科的核心,并最终与之相融。
二、依托劳动实践提升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而劳动课程中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能够让学生在习得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感悟和体认劳动的价值,提升社会责任感,在劳动中感受到自己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劳动教育的实施,对于语文课程尤其是作文教学来说可谓天赐良机。如果我们能抓住两门课程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劳动课程提供的丰富资源,对两者进行恰当的整合,可以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一方面提高习作教学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能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爱劳动,会劳动,体会劳动的光荣。
1.体验劳动,书写劳动的点滴体会。当下的学生大多是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如果在这个时候,老师让他们写一篇有关劳作的文章,那他们的成绩一定会很差。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还需要一个机会,老师不能将自己的需求生硬地强加在学生身上。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组织同学们参加学校大扫除,养老院大扫除等劳动实践。语文老师应适时把握好这一机会,使学生与劳动更接近。在学生劳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谈一谈此次劳动的点滴体会,让学生认识劳动、理解劳动。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展开心得交流,通过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对劳动的多种体验有更深的认识,从而丰富他们的劳动情感。
2.落实劳动课程进校园,在劳动中孕育生命意识。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从三年级开始,就必须开设一门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让学生初步掌握开展简单劳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透过实习,提升学生的智力与体能。生命意识是人类对生命的感知和体验,是人类对生命的一种认知。生命教育的实施,既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活”,又要使他们知道“如何活”,启发他们用一种宽广的心胸去面对现实,去面对生活,去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3.在不同层次上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为学生的实际操作创造条件。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学生在学校中的活动规模较小,这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学校的层次上,应该对劳动的内容进行精心地设计,比如:组织学生打扫校园,给草浇水施肥,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落叶,擦墙,为小树站岗等等。在社区层次上,可以组织“学雷锋”活动队,到大街小巷行善,参与“大扫除”等公共服务工作。在家庭方面,孩子们要在家自己动手,比如扫地,洗碗,擦桌子,收拾房间,大一点的孩子要学习洗衣,做饭,做饭等等。与此同时,还要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让父母和学校紧密合作,共同承担家庭中的劳动教育的任务。
4.感知劳动,积累有关劳动的各类素材。并非所有的劳动都适合纳入习作教学。习作教学的内容和作文的素材需要教师事先精心筛选。首先,该项劳动要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受和体验,并且方便学生观察。其次,该项劳动不要太繁复,便于教师组织和指导在学生对劳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后,教师应抓住机会,深入地挖掘劳动材料,使学生对劳动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通常,老师都会要求同学们在家里搜集有关劳动的材料,如人物,价值,美等等。在此基础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将所搜集到的有关劳动的材料归类,从而让题目更加清晰;然后,教师再根据素材质量的优劣,选择好的素材进行拼剪,让学生在写文章时更好地利用。经过素材的积累,学生不但可以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而且还可以在素材的收集中对劳动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5.理解劳动,设计劳动的主题系列。在对劳动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写作特点,进行“劳动”的设计。例如,五一劳动节的“我要向你说的大国工匠”,9月10日的“教师节”“老师,你真好”。在此基础上,结合情景教学,渗透了劳动教育,使学生在不同的节日中,对劳动的客体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要有一个完整的题目,并且更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象一致,劳动教育应该是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滴地向学生传递,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劳动品格的培养,而不是对他们进行流于形式的劳动。
6.课程间的融合渗透,提升个体对生命的热爱。劳动教育自身所具备的综合育人功能,可以促进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在学校设立劳动基地,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老师们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加强他们的生命意识,培养他们尊重和关爱生命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为此,实践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对生命教育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之间的融合教育进行了有效的探讨。针对这一点,我们对从劳动中感悟生命的美丽,将生命意识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之间的融合教育进行了探讨。
7.劳动基地丰富学生写作内容。巧妙运用劳动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转变为“有话想说,有事可写”。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尽管我们已经组织过了一些活动,而且在活动的时候,学生们也是充满了激情,但是当他们真的拿起笔来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没有什么可写。而没有什么可说,没有什么可写,这就是很多学生在写作中感到恐惧的根本原因。怎样把“无言以对,无物可写”转变为“有话要说,有话要写”,就涉及了怎样激活学生生命积累的问题。“生活的积累”,指的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材料。大部分的积累,都是下意识地。此时,教师应该将劳动中的美好照片,利用多媒体,再一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唤醒他们的生命积累,改变他们“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状况。学校成立后,不仅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而且使他们感受到了实习的乐趣。因此,不管是开荒辟地,还是种植施肥,学生都拿起自己的笔,记录下自己的劳动过程,记录下同学们爱班的感人场景,记录下细心观察的风景。无数的学生从中提炼出了劳动的欢乐,热爱集体,意志坚定等优美的主题。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作文内容得到了充实,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8.劳动乐趣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这个实践活动中,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感受了劳动的快乐,感受了耕种的喜悦,感受了筑坝的快乐,体验了龙爪手拾粪便的快乐。这种愉悦感,激发出了学生们一波又一波的创作激情与兴趣。我们深知:兴趣是创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就不会有创作的兴趣,作文教学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期望,在对劳动基地的探索中,让学生们了解到创作的实质与意义,摆脱以前强加给他们的种种创作束缚,让他们体会到创作的乐趣,从“要我写”到“我要写”,将写作视为一种生活的需求,而不只是一种语文能力。“个性化”“个性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经过对劳动基地的探索,我期望能够在高中的作文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写出个性化作文的氛围,将以往的封闭式的作文教学转变为开放式的,为作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让个性化的写作成为一种风尚,让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大面积”而非“小面积”,意味着作文课的教学不再局限于少数优秀的学生,而是要扩大到一般学生,甚至是学困生。
三、在写作中渗透劳动教育注意点
1.它的主要内容是工作,而不是工作教育。本文认为,“微写作”是一项以“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写作活动,在其中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写作的培养。语言老师必须掌握好这个度。无论哪一方面的偏差,都会给教学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2.顺应情景教学的需要,主动寻找机会。在当今的语文教育中,情境化和任务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写作也不例外。在实际生活中,教师们总是煞费苦心地创设情景,寻求真实感受,但往往忽略了已有的生活情景。在作文教学中,要抓住这个关键,积极寻找良好的机会,创设一个良好的劳动环境,使劳动教育与作文自然地结合起来。
3.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谋求阶梯延伸。无论在写作还是在劳动教育中,都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不能把知识强行灌输给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与劳动教育,必须使学生对此有充分的了解与了解。因此,开展作文教学和渗透劳动教育,都是在对学生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能“我认为、我觉得”,而是要结合实际,进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阶梯延伸。
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立劳动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深入到开荒、种植、施肥、抓虫、采摘的丰富生活中去,不断地积累知识,激发学生的大脑皮质,让他们能够快速地对自己所感受到的事物做出正面的心理反应,让学生感觉到习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这就可以引导并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拿起笔来,能够按照习作的要求,把平时的无意识储存和有意识积累的材料重新组织起来,有条不紊地倾泻出来,把自己的内在积累发挥到最大,这样他们就一定会“有话要说,有事要写”,这样他们就不用担心写不出好文章了。
参考文献:
1.王克莉,《如何加强城市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朝阳市双塔区育红小学,2019.02
2.王根法,《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浙江省嵊州市黄泽镇塘头小学,2019.07
3.郝娜,《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彰显劳动综合育人功能》,西安翻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