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正文
前言:
在对初中化学教学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我们身为初中化学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下,要主动地进行自我突破和创新,建立更加适应新时期新青年发展进取的有效的教学方式。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和其他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化学课程的目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视野的拓展。所以,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一些调整,不管是在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上,或者是在化学课堂上的实验,都要对传统的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建设出更有效、更高质量的化学课堂。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堂教学缺少互动性
目前,许多初中化学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即教师主导,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限制了教师自己的思维,这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不利的。要建设高效的课堂,首先要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基于这一点,我们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适时地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化学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冲击,很多学校把化学教学限制在教室里,而学生自身思维的狭隘,导致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地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的科学实验和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化学课堂上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想象与创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日常所需要的材料,在化学研究和创新工作中进行灵活的应用,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缺乏对实验教学的关注
因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对化学实验进行重视,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准确的掌握。然而,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占主导地位,而实践性课程往往被理论课程所取代。当前,初中化学实验在初中教学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已成为影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瓶颈。
二、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减负”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在传统的考试制度下,教师往往采用“题海战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目前,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化学教育方式,减轻学生的作业量,建立一个有效的化学课堂,还可以凸显出化学课业的合理程度,让学生快速地学会了化学,还可以提升教育效果。要想提升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相联系,仔细地思考化学教育,能否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以及教学方式能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在化学课程中,注重对实验的教学,必须让学生亲自去做,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一个有效的初中化学课堂,需要把核心素养当做一个关键的依据,强化学生的整体化学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充满了热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
(一)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当学生开始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当学生学习化学基本元素时,学生会觉得很枯燥,很难记住,所以教师要在这段时间里,让学生重新爱上化学。例如:在学习“苏打”与“小苏打”的化学成分时,它们的化学式分别是NaHCO3和Na2CO3,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空余时间收集一些这两种物质的东西,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实验。首先,取质量相同的两个样品(分别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再取两支试管,将适量的水倒进两个试管里,然后将苏打粉和小苏分别倒入其中并搅拌均匀。其次,加入同等浓度的盐酸,将生成的气体注入清澈的石灰水中,然后将气体注入两个一模一样的气球内,在气球加入紫色石蕊溶液,以观察气球颜色的变化。这样的直观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其产生更多的好奇心,既可以让学生克服对化学的恐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二)构建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推进化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想要有平等的交流,这样学生才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对其进行积极的影响。在日常的化学课中,教师要积极地参加学生的学习中,共同探讨和沟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加,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探索成果,感受到成功时的喜悦。强烈的学习兴趣是对学习的一种正面的认知,是每个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途径,是开阔视野的一种最好的途径。对于初中生来说,正是一个叛逆的时期,建设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这样就可以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在课堂之前,引入启发式的学习动机
每个问题都是人们在解答问题前流露的焦急,而这种紧张感正是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源泉。在日常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知识的认识,并根据化学课程的主要特点,在课堂之前巧设悬念,以调动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对化学有浓厚的好奇心。例如,在《分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个谜题,在黑板上写道:“60+60=?”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给出了一个“120”的答案,那么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继续写“60+60≠120”。此时,每个学生心中都充满了疑问,这是怎么回事?一连串的问题表明,巧妙地设置问题是多么的重要,这让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教师做了一个化学实验。教师在学生的注视下,拿出60毫升的水和60毫升的乙醇,让一位学生来做这个实验,将两者混合在一起时,总体积小于120毫升。这时,学生会产生更多的疑惑,教师就可以适时介绍“分子”知识。
(四)运用真实的生活问题构建课堂情境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的学科,它以实验为基础,注重科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初中化学的学习难度并不大,主要是记住化学物品、化学名称和化学性质,比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钻石、盐酸、硫酸、双氧水、食盐、大理石、熟石灰等等。这些知识都很小、很琐碎,很容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日常生活中事物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喜欢上化学。例如:在讲解“碳的单质金刚石”时,我将在课堂上介绍了八大钻石,并介绍与之有关的故事;为了让学生理解CO2的特性,向每个小组分发一瓶雪碧,并在整节课中,我们将以不同的方式,对摇晃后的雪碧所释放的气体进行研究,以了解其特性,让学生共同讨论,探讨出有关的结论,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五)通过实践来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奇心强的个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实验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按照这个过程来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告诉学生应注意哪个方面,如何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现象,使学生能够进入到一个真实的化学实验情景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体验。例如:当学生在学到“燃烧和熄灭”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相关的课前预习,如当大楼发生火灾时,消防队员通常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救火。这样既可以将化学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相融合,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从而让学生掌握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二次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增加实验课的趣味,奠定核心素养的基础
要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思想有效地渗入到化学实验中,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机械模拟”的实验方法,很可能会让初中生丧失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也会限制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等学科关键能力发展。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整体素质进行全面提升,就需要从增强其趣味性入手,切实调动初中生对化学实验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微粒运动”的实验教学中,光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不能理解抽象的化学知识。所以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化学实验的各个环节上进行大胆的改革。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有趣的化学实验“铁树开花”,就是用一根细长的铁丝以及沾满酚酞溶液的棉球来一同构成“铁树”,然后放进一个小烧杯里,再往里面倒上几滴氨水溶液。接着,拿出了一个大烧杯,将“铁树”固定在上面,让学生仔细地看着杯子里的情况。如果仔细看的话,就会注意到,“铁树”表面的棉花渐渐变得鲜红,就像是“铁树”身上长出了红色的花朵一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这个“铁树”的兴趣实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和感知到氨气分子的真实活动。利用这个有趣的小实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化学实验的学习,从而为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核心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构建生活化问题,激发思维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用生活化地进行引导,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到关于化学的内容,进而提高他们的化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在学习一些新知识和抽象的概念的时候,教师们可以使用生活化的问题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这样可以减少他们学习的难度。教师们还可以通过建立生活化的场景来提升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思考,让他们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展开联系,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酸碱”时,由于是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不能很好地了解它。通过在教学中引入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节的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节的知识。例如,在我们的生活中,醋是酸性的,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氮肥是碱性的,要对这两种材料的特性进行详细的剖析,从而加强学生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酸碱”的深入和科学的讲解,加深对其的理解,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八)对作业结构进行优化,以防止无效作业
在“双减”政策中,最关键的是要从根本上减少学生的作业,防止学生做无效作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教师可以减少学生的书面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各种物质的 pH酸碱度,以便对有关物质的特性有正确的了解,并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传送视频、图片等资料,使酸、碱物质的特点更为形象地呈现,让学习有余力的学生按自己的需求观看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优化作业结构和内容,使学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教师也可以让家长加入学生的作业当中,帮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把书面作业转化为实践作业,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建立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并不仅仅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了解程度,更主要的是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并逐步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邹春玲,刘鹏吉.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03):10-11.
[2] 宋冬梅.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甘肃教育,2022(10):69-72.
[3] 石伟俊.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知识文库,2022(06):148-150.
[4] 陈忠伟.探析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魅力中国,2020(16):391-392.
[5] 颜淑琼.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读与写,2020,17(5):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