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背景下小学生朗读能力序列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统编教材 小学语文 朗读
正文
引言: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多为国家统编教材。统编教材具有全面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但在实践中,教师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主导、过度依赖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缺乏个性化设置等。其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尤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探讨统编教材背景下小学生朗读能力序列的研究,提出相关改进的实践方法,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更好地适应统编教材的要求。
1. 统编教材的特点分析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编写的一套教材,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性: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作文等内容,可以全面地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系统性: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按照一定的教学进度和知识点进行编写,各个单元之间有一定的衔接和延续性,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
规范性: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遵循了国家的语文教学标准和规范,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用性: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文化多样性: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注重体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多元文化,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视野。
现代化: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掌握知识。
重视素养教育: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统一性: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内容、标准和评价等方面具有统一性,有利于保证教育教学的公平、公正和质量。
2.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过于主导,代替学生的自主朗读性
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过于主导,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朗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过分强调正确性和标准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教师常常以朗读示范为主,要求学生模仿,缺少对学生自主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朗读无灵魂、缺乏感情,不能真正理解朗读的内涵,也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同时,过分注重规范性和标准化的朗读教学方式也容易让学生朗读变成了一种枯燥无味的机械练习,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朗读教学需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形成自己的朗读特色。
(2)过度依赖现代化教学手段
另一个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过度依赖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但是,在实践中,过度依赖现代化教学手段也会存在问题。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和网络,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它们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和指导。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加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朗读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避免其负面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3) 缺乏个性化设置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缺乏个性化设置。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一种模式来指导所有学生的朗读,缺乏个性化的教学设置,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降低,朗读效果也无法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方法,从学生的朗读速度、语调、声音、表情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教师也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3.小学语文朗读改进的实践
(1)关注情感,把握朗读的基调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需要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感受体验,把握朗读的基调。朗读不仅仅是单纯的语音练习,更是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了解和感受文本背后的情感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朗读基调,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合理调节语音的高低起伏和语调变化,使朗读更富有感染力,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通过关注情感因素,把握朗读的基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2)关注标点,读出语气的变化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重标点符号的作用和语气的变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读出正确的语气和情感效果。通过对标点符号的解读和语气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在朗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标点符号和语气变化,正确把握文本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注重表达感情和情感变化,使学生的朗读更加自然、流畅和生动,达到更好的朗读效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文学素养,也能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关注细节,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细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朗读时,不仅要注意语音、语调、语速等基本要素,还需要关注语言细节,如发音准确、语言流畅、停顿得当等。教师可以通过注重语音教学、加强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方面的指导,如情感表达、声音调节、音量控制、停顿把握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文本的意义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朗读自信心和表达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技巧和语感,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总之,在统编教材背景下,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序列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着教师过于主导、过度依赖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缺乏个性化设置等问题。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改进措施,如关注情感、把握朗读的基调,关注标点、读出语气的变化,以及关注细节、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增强学生的朗读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加强朗读教学的个性化设置,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朗读,创造出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池海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J].散文百家(下).2016,(2).91.
[2] 冷泽民.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1).
[3] 吴丽.在朗读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J].科教文汇.2007,(3).64.
[4] 王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考试(教研).2013,(1).
[5] 刘秋.用想象培养朗读的兴趣[J].科学大众.2008,(3).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