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相关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正文
前言: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挑战,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习。此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实际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种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从当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相关的提升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难点分析
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常常面临一些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分析对于他们的学习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小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理解题目。有时候,问题陈述可能难以理解,表达方式可能超越他们的知识水平或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和家长们需要帮助他们逐步理解题目的意思,并引导他们发现题目的关键信息。其次,小学生还可能面临计算困难的问题。他们对于加减乘除等运算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容易出错或计算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练习,夯实基础知识,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提高计算能力。另外,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能会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可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思路,缺乏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部分进行分析和解答的能力。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他们使用图表、图像或其他可视化工具,帮助他们建立逻辑思维框架,为解题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步骤。最后,小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能还会面临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他们可能担心失败或犯错,害怕被同学嘲笑或批评。为了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教师和家长可以采用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方式与他们沟通,强调他们所取得的进步和努力的重要性[1]。
二、提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引导学生整合数学知识并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数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整合这些知识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将不同的数学知识点与实际问题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考。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已学的知识,还能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分数”时,就可以进行数学知识的整合训练。学生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整合前后知识的条件,将分数的知识和应用知识相结合,并加以整合练习,最终才能求出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解题过程中对知识的整合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联系前后知识,引导学生对不同板块的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最终促进解题效率的提升[2]。
(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身心都未发育完善,对思考问题的能力比较直观、单一,大多数都只能进行表面层次的理解。为此,教师要想提升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的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而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调动小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还可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促使小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进行学习。从而能够让小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点,养成数学思维习惯。尤其是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情境进行并引入问题,激发他们的热情,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课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游乐园的场景,让小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并询问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呢?如果你们去玩的话,你最想玩哪一种?最后让他们根据问题进行列算式。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有利于小学生更好的感知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增强小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也能更清楚的掌握算理[3]。
(三)转换数学思路,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改的推动与发展下,我国教育对数学教学体制改革也提上了日程,不再是以成绩去衡量学生的品质,而是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不能还是滞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否则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触类旁通。数学的知识点还是比较的枯燥,复杂,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易度,如果教师用的还是填鸭式、机械式的教学手段,是无法让小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数学思路的转化,把那些比较抽象,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简单化的讲解[4]。
例如,教师在开展“图形的运动”的课程时,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直观的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并且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将这些现象进行简单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进行直观的认知,这样有助于他们理解,让概念变得通俗易懂。通过这样思维转化可以充分的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具体通俗易懂,促使小学生能够对数学问题的现象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并了解更多解决类似问题的策略,这对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应用小组合作教学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统一的问题让学生来解答,那么难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两极分化。鉴于此,教师可以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掌握学生具体层次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6~8名学生为一组,教师可以按组为单位布置学习任务和问题,激励每一位学生都去主动思考与探究,以便高效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回顾总结自己已经学到的乘法知识,做好课上交流,增强学生旧知识的掌握效果。然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一盒铅笔是12支,课桌上有4盒铅笔,那么一共是多少支铅笔?”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加法或者乘法来计算,再在小组内对比计算过程和成果。学生在计算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12×4”代表什么意思,为学生讲解竖式计算的具体方法,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向学生渗透具体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5]。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被视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生活中复杂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小学数学解题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解题教学,探讨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霞.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 数学大世界:上旬, 2021(5):1.
[2] 莫庆如.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 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 2020(3):1.
[3] 李小娟.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J]. 数学大世界(小学五六年级版), 2021(11):0098-0100.
[4] 李鹏.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多元化路径探究[J].新课程研究, 2022(29):84-86.
[5] 张瑞.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过程化"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 202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