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四郎巴姆

昌都市贡觉县实验小学 西藏自治区 昌都市贡觉县 854200

摘要

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体现出严谨、协调、主动、专注等特质,但还有一个重要特性,那就是氛围轻松。轻松并不意味着节奏散漫,让学生发呆愣神,更强调的是因精力集中,师生身心沉浸于课堂,进入“忘我”状态,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反而课后有“这节课时间过得好快”的印象。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扩大课堂的教学容量,学生主动探索学科内容,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长时间保持专注,体验语文学科的魅力。高效课堂前景广阔,作为关键一环的轻松氛围,营造难度却也不低,需要教师长期的执着探索,形成适合学情的思路。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效课堂;小学语文;教学

正文


一、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意义

高效课堂构建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导向,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习得知识、掌握技能。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夯实小学生语文基础的重要保障。第一,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旨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高效课堂导向下,教师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学导向,积极探索、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会举一反三。第二,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课堂导向下,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需要尝试探索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语文技能,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三,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保障。提高教学效率为教师开展更丰富的语文内容讲学提供了时间条件,从而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有助于学生其他学科能力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简而言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既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效课堂导向下,教师通过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助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宏观教育目标的落实。

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教学情景的创设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受年龄及生活经验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存在好奇心旺盛,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很感兴趣的情况。低年级学生还会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喜欢玩游戏的特点。而教学情景的创设,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形象有趣,学生置身其中能够获得一定的感官刺激,发现学习的魅力及乐趣,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1]。在进行教学情景创设时,教师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确保所创设的教学情景是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同时,创设的教学情景也要有新颖性,使学生能够对其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及质量,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如果按照传统情景教学法,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教授,虽然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生动,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会严格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表演,而不会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所以无法深入理解这篇文章在讲什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受到制约。所以,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需要将理解这篇文章当作前提,然后实施上述的教学活动,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中对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形成相应的体验及感悟,对知识产生较大的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将相关资料聚集在一起,根据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将其制作为动画视频。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制作好的动画视频直观形象地呈现于学生面前。由于动画视频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所以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快速集中起来,并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感性了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根据看到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所扮演的角色也更加生动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既可以对知识进行有效学习,也可以形成相应的核心素养,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得到提升。

(二)通过生活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语文知识具有非常深远的含义,对于处于语文探索初始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通过口头讲解,他们可能很难透彻理解语文知识[2]。为了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将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熟悉的日常生活进行语文知识的感悟,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弱化语文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高质量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一课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可能很难深刻地领悟“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别人答应自己请求时自己是什么样的感受,自己在等待他人兑现承诺时是什么样的感受,当别人未兑现承诺时自己又是怎样的感受等等,让学生结合实际更深刻、真实地感知作者从期盼到焦急到失望到无奈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进行语文教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可以放大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与语文知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消化,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保证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质量,从而有效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语文知识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将教学局限在教材上,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语文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无法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与理解,阻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3]。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课堂知识产生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并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尝试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时,这篇文章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之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以后,为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与理解,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外貌与语言描写的手法,写一写自己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令自己感动的瞬间。通过将教学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可以让学生在结合实际生活的自主思考中,开阔自身的学习思维,对知识产生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并学会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运用能力的目的,实现小学语文创造性课堂的构建。

(三)利用思维导图,构建高效课堂。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形象且直观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4]。思维导图的个性化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设计:首先,思维导图本身的个性,思维导图本身就是图文结合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或者不同的色彩形象,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形象化元素的影响下,提高学习积极性。其次,思维导图的应用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新课标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故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思维导图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小学语文《将相和》教学为例,这篇课文的故事性较强,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堂专注力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如,教师可以利用树状思维导图,既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内容,又以较为新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四)开展合作学习,深化知识认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目标有显著的区别。原先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所开展的绝大多数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有能力应付考试,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成绩。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更侧重于对小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小学生的语言、习作、阅读等能力。许多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思维受限的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可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组内交流与讨论的方式,开拓思维,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小组内的交流与讨论实际上就是学生的思维碰撞的过程。通过科学分组,设置讨论任务,能够深化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一些小学生在课下有一定的历史积累,知道圆明园毁灭的前因后果,但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因为积累的历史知识有限,缺乏历史时空观,无法理解圆明园毁灭对我们造成的损失。针对这一课的学习活动,当教师带领学生对全文进行了梳理后,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圆明园是什么?对我国有着怎么样的意义?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其遭到了毁灭?发生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呢?然后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到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虽然在课本上可以寻找到答案,但为了让学生从更深的角度认知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一些历史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解答出这些问题,他就可以向小组内的其他同学阐释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向同学讲述中国近代在世界上所处的局面,以及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情况。有的学生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只是可惜圆明园中宝贵文物流往海外,但有的学生却可以看到,作者通过这一篇文章的书写,感慨当时中国的动荡与衰弱,希望每个中国人团结起来,共同为中国的崛起作贡献。小组合作与讨论,能够引导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五)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高效课堂的构建旨在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展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互动中集中注意力,产生对知识的探索欲,实现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制订“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观察相关图片资料了解关于海底世界的特点,体会课文传递的内涵”的教学计划。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词句介绍海底世界的特点,并为学生呈现课文中所描述场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海底世界的情况,为后续创设互动情境、促使学生展开深入阅读作铺垫。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其中关于海底世界的细节描写,鼓励学生积极发表阅读感受,并针对阅读疑问自主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再次呈现这篇课文描写的相关图片,要求学生不看课文,结合图片与此前的学习体会,自主组织语言对课文的内容、传递的内涵进行总结,使其巩固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图片的多次呈现为学生创设了沉浸式的场景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内容,也为学生与教师、同学互动提供思维启发,保障了互动式教学的效果,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论:

探究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路径是一线教师关于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应有思考,是其不断完善教学工作,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化和有效化的行为保障。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新课改理念提出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然后在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突出目标导向,精心设计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能力会随着教学进度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教师不能囿于固定的教学模式,而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依岚.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初探[J].家长,2019(36):131-132.

2]戴萍.浅析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J].新智慧,2019(34):48-49.

3]卢武泉.浅谈大数据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12):261-262.

4]徐锐利.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11):54-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