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一日生活中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实践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周静 黄微微

湖南常德澧县澧州幼儿园 湖南省 常德市澧县 415500

摘要

幼儿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为幼儿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由于幼儿的思维发展不够完善,家庭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使幼儿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可以以推动幼儿发展为目标,在一日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方面帮助幼儿塑造良好性格,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等行为习惯。


关键词

幼儿;一日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正文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城镇幼儿园养成教育的园本课程建设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21CJC049。

一、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一)助力幼儿建立良好道德品质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成长与学习的主渠道之一,通过领域学习与集体生活,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与生活习惯。加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丰富幼儿园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形式,通过“说”与“做”的形式,让幼儿掌握基本的行为能力,帮助幼儿感知自我行为管理的魅力。不仅如此,随着幼儿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的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可让幼儿发现自己的价值,并清晰地得知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可有效强化幼儿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助力幼儿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促进幼儿独立自主意识发展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包含户外活动、实践学习、生活服务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皆少不了良好行为的参与。由此可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促进其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随着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幼儿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生活活动,并会主动完成不同的生活、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幼儿个体的独立性会得到显著提升,对其未来的小学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推动幼儿卫生习惯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幼儿教育大多在生活活动、社会实践、区域活动、语言教育等活动中开展,教师通过对具有针对性的知识进行讲解,不断强化幼儿的行为意识,并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建立中,通过对不同学习活动及实践项目的学习,幼儿能养成勤洗手、讲卫生、不乱扔垃圾、维护公共环境等良好卫生习惯,为其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二、幼儿园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而由于教师教育观念不完善、忽视幼儿实际需求等原因,导致培育效果不够理想。

(一)忽视幼儿主体意识的形成

在多数幼儿教育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都比较亲密,往往会事无巨细地引导幼儿,主动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幼儿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无法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而为了让幼儿在未来可以获得更好的成长体验,教师则需要适当地为幼儿创造独立自主的成长空间,让幼儿在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主动合作、耐心倾听等。此外,由于在当前幼儿教育中,教师缺乏对幼儿主体意识、独立意识的培养,导致幼儿也难以坚持自己的学习习惯,最终仍然依赖成人的帮助解决自己的问题,出现习惯培养不到位的情况。

(二)忽视幼儿之间的差异性

在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正确分析不同幼儿之间的差异性,结合幼儿的实际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措施,从而让幼儿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幼儿多教师少等问题,导致幼儿的差异性需求没有得到较好满足,影响了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质量。

(三)采取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

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倾听的习惯、表达的习惯、整理的习惯等。而幼儿的接受能力还不强,为了使幼儿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教师有必要顺应幼儿的认知规律,使用多元化的手段,让幼儿经历好奇、探索、建立认识、巩固习惯的完整过程。在当前幼儿教育中,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式比较单一,缺乏趣味性、实践性以及引导性,比如有的教师会使用让幼儿机械记忆内容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这种手段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容易打击幼儿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幼儿对学习产生反感情绪,影响幼儿后续的学习。

(四)忽视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家庭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只有实现有效的家园合作,让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对幼儿习惯的培养中来,让幼儿得到良好的习惯养成环境,才可以保证幼儿园教育的实效性。当前家园合作缺乏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关注,家庭教育在培养幼儿习惯上的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导致教育整体质量不高的情况。和幼儿园教育相比,家庭教育起到的影响更加深远,因此如何在家园合作中渗透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教师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

三、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开展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一)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幼儿阶段的孩子喜欢模仿,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来源主要是身边的家长、教师,家长和教师在生活中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十分重大,所以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有反复审查自己行为和习惯的意识。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好榜样,因为教师的任何行为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要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自身作为标准的教科书,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言传身教。

例如,为了让幼儿懂得就餐的礼仪,培养幼儿正确的用餐习惯,教师在陪餐的过程中与幼儿时刻保持同等的地位和身份,会与幼儿一起在就餐前洗手、一起排队领餐,并对分餐的老师说射谢;在进餐时,教师不会在盘子里挑三拣四,当吃到好吃的食物时会主动和别人一起分享,并且会将自己面前的食物吃光,不浪费来之不易的食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想要打喷嚏,一定会用手臂捂住自己的口鼻;吃完饭时,教师也会主动将餐具送回指定位置,最后再与幼儿一起漱口,并且为幼儿演示正确的漱口步骤。再如,教师为了让幼儿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就规定一个时间和幼儿一起阅读,在这个过程中与幼儿进行交流,讨论彼此喜欢看的书、喜欢的人物形象,让幼儿知道,教师是在和他们一起阅读。除此之外,教师也会和幼儿家长“联盟”,让幼儿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与幼儿一起进行阅读活动,既增进了亲子关系,又培养了幼儿的阅读习惯。

(二)组织游戏,增强幼教效率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活动中,部分教师通常会长篇大论,为幼儿讲述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不仅会使幼儿产生反感心理,幼儿也很难从中学到对培养良好习惯有用的知识,严重阻碍了幼儿的自我提升。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他们更喜欢做游戏,所以教师需要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活动中组织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懂得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进而使幼儿园教育获得成功。

笔者从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发现,部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随手拿取”“忘记归位”的不良生活习惯。这种习惯导致幼儿在需要用东西的时候,会因为找不到而感到烦恼。因此,为了让幼儿养成自觉整理物品的习惯,我们组织了一场“找找我在哪儿”的游戏活动。首先,将幼儿分成了两组,一组幼儿被教师分配到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区域,所有物品一目了然;另一小组被分配到东西乱摆乱放的区域,没有规律且杂乱无章。然后,教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提示寻找物品,如直尺、篮球、七巧板、橡皮等,看看哪一个小组的幼儿找得又快又好。最终东西摆放整齐的小组获胜。游戏的最后,教师将两组幼儿组织在一起,引导他们说一说在这个游戏中学到了什么,幼儿们纷纷表示要将自己的物品摆放整齐,不能随意乱放,进而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为幼儿组织有趣的教育教学游戏活动,不仅使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效提升了幼儿的整体素质。

(三)编写歌谣,加强幼儿记忆

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年龄尚小,他们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还相对欠缺,对于教师所教授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很难深刻地掌握。所以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就要另辟蹊径,选择或者设计更符合幼儿特点的活动方式,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另外,幼儿阶段的孩子普遍任性,没有规则意识,也不愿受到各种规则的约束,如果教师采取强制性的教育方式,不仅会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也会对幼儿造成不可避免的心理伤害,不利于幼儿良好习惯以及积极性格的发展与形成。唱儿歌、说童谣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儿歌和童谣朗朗上口、合辙押韵的设计也能够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所以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编写成童谣或者儿歌,让幼儿在咏唱的过程中加强记忆,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例如,针对用餐习惯,教师就为幼儿编写了“餐前歌”“吃饭歌”和“餐后歌”,让幼儿在用餐之前一同吟唱,不仅能够强化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能够促使幼儿在歌谣的影响下时刻谨记正确的用餐习惯,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如“餐前歌”:吃饭前,要洗手;打喷嚏要遮住口;轻轻嚼来慢慢咽,不挑食来不剩饭。“吃饭歌”:右手勺,左手扶,腿并好来身前靠;吃饭时,不说话,说说笑笑身体差;一口菜来一口饭,好好吃饭身体棒。“餐后歌”:吃完饭,要记牢,餐具都要收拾好;擦擦嘴巴收残渣,健康伴随你我他。为了培养幼儿礼貌用语的习惯,教师还为幼儿编写了“礼貌歌”:好宝宝要有礼貌,文明用语要记牢;见面互相要问好,告别再见把手摇;需要帮助要说“请”,“谢谢”常伴好宝宝。同时,针对一些幼儿很难掌握的生活技能,教师也给幼儿编写了歌谣,如,为提升幼儿对洗手的认识,教师编写了“洗手歌”:好宝宝,爱洗手,第一步要卷袖口;龙头打开冲冲手,抹上香皂搓搓手;再用清水冲一冲,关进龙头擦干手。通过为幼儿编写歌谣的方式,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并且形成文明礼貌、规范用餐的好习惯,从而为幼儿未来的良好成长打好基础。

(四)丰富活动,深化习惯意识培养

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这需要家长、教师以及幼儿长期的付出努力。为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设计多元化的习惯培养活动,如户外游戏、情景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让幼儿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习惯的影响,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意义,进而深化幼儿的习惯意识,提升幼儿的教育效果。

例如,如今的幼儿在物质条件上十分充裕,一般情况下家长也会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又如幼儿溺爱,就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浪费粮食、剩菜剩饭、随意丢垃圾等,由于这些幼儿没有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好,他们便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对自己的良好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为幼儿设计了以“珍惜食物”为主题的情景剧表演活动,让幼儿在情景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扮演种植粮食的农民伯伯、加工粮食的工人叔叔,甚至扮演爸爸在辛勤工作、妈妈在制作美食等,给幼儿分配好角色之后,教师再让幼儿表演具体的情景,将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节约粮食的行为表现出来,然后再让幼儿对这些行为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使幼儿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明确粮食到我们的碗里这一过程有多么不容易,以此来使幼儿认识到珍惜粮食的意义,并形成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我们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活动各个环节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受益终生。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教育水平,为幼儿提供更加科学和优质的教育服务,真正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铺垫好人生的道路。另外,教师的激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教师还要注重创造幼儿可以平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幼儿体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成就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进行充分观察,及时地发现幼儿在情绪方面的变化,使用适合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激励。

 

参考文献:

[1]张文超.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1(18).

[2]刘娟娟.家园共育视域下劳动启蒙教育的实践[J].家长,2022(28):123-125.

[3]陈昱静.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2022(10):19-21.

[4]许嘉敏.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J].幸福家庭,2021(24):125-126.

[5]樊人利.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J].学前教育研究,2014(09):67-6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