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析仪器在环保水质检测的应用

期刊: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DOI: PDF下载

李海静

湖北建夷检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湖北省 443000

摘要

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家对于环保方面的问题越发重视,逐渐加大了对环保改革力度,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目前,在开展环保水质检测时,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开始广泛应用,使监测结果准确性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化学分析仪器;环保;水质检测;应用

正文

1水质检测国内发展现状

1.1 国内发展历史

我国于1985年颁布了《饮用水水质标准》,2007年,国家又对此标准进行了首次修订。相比之下,新标准的检测要求更高,其饮用水水质指标增加了71项,国内水质检测问题再次受到重视。从2009年,西安交通大学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先进的水质检测样机开始,国内水质检测技术蓬勃发展。

1.2国内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的水质检测技术研究晚于国外,最开始国内的材料、技术和设备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后来我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突破了材料和设备的关键技术,自主研制开发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固相萃吸附剂、水质在线检测仪、颗粒物技术仪等多种材料和设备,性能达到甚至超过了进口同类产品。

2化学分析仪器在环保水质检测的应用

首先,在化学分析仪器中技术最为常见的就是系统集成技术,是指单线水质分析仪器或多线水质分析仪器,由二次分析器单元、预处理单元等组成。开展分析的时候根据水质分析详细的参数信息,从而将样本传送到环境调节器中。其次,作为化学分析仪器重要的组成部分,样品和抽样预处理技术非常关键,因为实际在开展监测的时候需要面对各种类型的水质,想要确保分析结果的精准性,对水中的悬浮物、泥沙等有效去除,不会对测量参数的准确度造成较大的影响。最后,将现有的水质监测设备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出其价值。通过应用化学分析仪器对指标的所有变化进行监测,并通过搭建的途径模型对水质进行预警。系统集成技术是利用海量的实验数据,通过分析水质量的实际变化情况,结合变化日期前后的差异进行有效预警。目前比较常见的仪器有气象色谱仪。

3水质检测应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3.1检测行为不规范

由于部分水质检测机构缺乏对检测行为标准的建立和规范,使得在检测的过程中存在检测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未按照HJ/T 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和HJ 494-2009《水质采样技术导则》进行规范操作,而在此情况下将导致检验的数据结果出现失实的现象,由此将无法为验证检测对象排污质量提供有效的检验报告。其次,还有个别机构超出资质认定证书规定的检验检测能力范围擅自出具数据、结果及报告。

3.2设备设施管理不规范

通过检查发现部分社会化水质检测机构出现设备管理不规范以及难以正常运转等现象,进而使得水质检测结果精确性难以得到提升。在检测机构中部分设备尚未得到定期的检验和校准,使得部分检验和校准的记录出现丢失现象,同时部分设备尚未得到及时的保养,使得检测过程中大型设备出现精确度下降、设备故障等问题,而现场采样容器不及时清洗维护,也可能导致检测数据出现较大偏差,进而将影响水质检测的整体准确水平。

4环保水质检测质量控制措施

4.1 控制实验室环境质量

为保证水环境检测质量,在水环境检测实验室内需配合湿度、温度控制设备及暖通设备,对实验室湿度、温度进行控制。实验室内要定期进行卫生清洁,减少灰尘对药剂、水样、设备、计算机的影响。可在实验室内制备一些蒸馏水,一方面在水样分析工作中应用,另一方面在试验器皿使用前,可用蒸馏水进行清洁,保证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对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校准、检验及维修,保证试验仪器处能够正常使用,避免检验结果出现误差。

 

4.2 控制水样

水样检测中,水样采集环节是基础,对污染物容易发生变化、变质的水样,在采集后采集人员要做好现场处理工作,即现场检测获取获得检测数据,对必须要带回实验室检验的项目,则需要对水样做好稳定、固定、防腐等处理后再带回,避免带回途中水质变化导致检验结果发生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小型化、一体化、模块化的水样检测设备逐渐增多,水样检测中一些常规检测项目,可在水样采集后现场进行检验,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3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操作质量进行控制

进行水样检测时,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对检验结果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做好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仪器设备操作能力及专业水平,对提高水质环境检测水平也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型、先进的检测设备引进后,需要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共同学习,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及保养等方法进行掌握,避免在检测过程中出现仪器操作不当,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或仪器设备损坏的情况。而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后,实验室工作人员在仪器设备操作中,正确的操作方法也能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延长,保证了设备的正常使用。此外,实验室管理中,也需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与总结,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通过讨论后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不断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

4.4 提高实验室人员技能

实验室人员的能力和经验是提供准确数据的另一个前提。无论分析原理如何,需人在取样、样品处理、测量、仪器设备、数据处理等一系列的步骤中都规范标准化才能做到准确测量。同时,技术判断、技巧、经验对于减少和保持测量变动在可接受限仍是非常重要。有针对性地对人员培训,强化对分析理论和实操的培训,通过盲样考核加强对人员的技术考核。在此基础上,开展技术分享活动,开展人员间的技术交流。鉴于测量人员的规范操作对于得出准确结果也有决定性意义,实际操作培训中注重规范细节的动作。比如,取液体样品前对溶液的摇匀;滴定速度的快慢掌握;移液时最后一滴溶液的回滴等这些都会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人员还需要具备非常强的责任感与责任意识,更好地实现水质检测结果的分析,落实各项操作的规范化,确保检测结果更加精准。

4.5 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监测数据充分的利用了科技的优势,主要通过分析水的各项指标来完成。人们通过水质环境监测,可以从数据的结果上直观性的看到污染情况,数据所反映的就是当前情况下的水质环境,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获得更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还需要做好以下样本采集和保存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提高对时间观念的把控,有效的控制采集的时间;其次,要对采集的地点情况做出深入的了解;最后,要注意采集方法和保存方法的实用性。采集与保存的工作完成后,要根据相关的流程将采集后的样品存放于标准规范的要求环境当中,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样本的质量,只有保证了每个环节高质量的完成,才能更高的确保水质量监测质量,使得水质监测数据更为科学化和合理化。

4.6 加强设备、量具校准和管理

仪器设备及各种计量器具是检验工作中最基本的工具,检验时应选择合适精度的设备。应建立设备、量具管理的管理制度。设备应有计量或自检定合格标识、使用、维护及维修记录;操作指导书;需强检设备有计量台帐,在有效期内使用;玻璃量具按要求计量后使用。做到对仪器设备的定期维护与保养,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和清洁,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应用价值。

不属强检范围的仪器设备应在可能的条件下自校验。同时,还要明确设备的期间核查,以保证设备测定数据的准确性。比如,可监测色谱仪的基线或用标准样品考察其出峰情况、面积积分情况;分光光度计可通过“0”和“100%”的稳定性,所测成分的标准曲线的“r”值;红外光分析仪可通过标准物质单点校正等,让得到的水质检测结果更加精确。

4.7对样品分析过程进行控制

样品的检测和分析作为得出数据的直接步骤,要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针对不同水质要确定水质的参数范围,对检测水体的参数浓度进行确定,选择合适的标准曲线分析检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展开:在分析过程进行之中可以对实验室样本和质控样进行检测,对水样基底进行加标回收和平行样实验;在检测过程结束之后,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对得出实验数据进行多个步骤的再次核验,记录原始数据,进行实验室间对比,画出质量控制图,同时进行质控盲样考核,在总结工作中要注重内部审理和管理评审。

4.8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机制

每个实验室都不能保证任何测量绝对准确,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使测量过程处于所要求的、稳定的、再现的状态。在水质检测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实现对水质检测过程的监督,降低因监管不当而出现的问题。在质量监督过程中明确人员的质量职责,通过设备的期间核查;人员间的质量检查、复查;实验人员带标样、盲样考核等方式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注重数据的溯源性,样品的测定在取得样品、测定用设备、量器具、人员、计算、报出结果等一系列操作中,确保数据是可溯的,这是保证数据准确的一个重要管理环节。

5结语

随着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化学分析仪器的作用变得越发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效的水质检测手段是目前迫切需要的,相比较传统的检测方式来说,化学分析仪器能够大大提高水质监测的精准度和力度,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应对措施改变水质污染问题。对于化学分析仪器要做好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充分发挥出化学分析仪器的价值,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化学仪器分析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21,22(02):225-227.

[2]王晓伟.仪器分析法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J].江西化工,2020,36(06):25-27.

[3]赵丹,曲涛.化学分析仪器在环保水质检测方面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6(21):34.

[4]白耀峰,史会卿.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水质分析化验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5(09):74-75.

[5]王江,冯岩.浅谈水质分析的方法及仪器[J].化工管理,2015(21):14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