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陶冶式教学探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况婷

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第四中学 邮编:335500

摘要

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就已经包含了陶冶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理念经过持续的演变和优化,给语文教育带来了积极的效果。本篇文章将从不同的角度,即通过朗诵来感受文化的吸引力、通过情境来激发阅读的热情、通过文本来提高思考能力、通过生活来领悟人生哲理、通过活动来提高文化素养,来深度研究初中的陶冶式教学,以推动初中的语文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新课标背景下;陶冶式教学

正文


引言

从古至今,“陶冶”这个词在中国一直被使用,它涵盖了培养个人品质、塑造人才的意思。而在古代,老子、颜之推等人就从教育的视角提出了与“陶冶性教学”相关的理念,如“阴阳之力能够塑造万物”、“现在的民众善于教导他们的孩子,也必须延揽有名望的人,让他们在一起,以此熏陶他们的性格”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陶冶性教学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另外,像卢梭、康德、叔本华这样的海外学者也赞扬了陶冶性教育对于人的精神和审美的塑造作用,并确认了其重大的价值。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却忽略了陶冶性教育的核心价值。在新的历史环境中,陶冶式教育满足了语文教育的基本需求,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接纳,语文的陶冶式性教育也随之发展,陶冶式教育的实践也被广泛推广。

一、于诵读中感受文化魅力

朗读是培养性教育的关键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的语文老师必须强调朗读的关键作用,并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验和理解文学经典,领略文字的魅力,以及对人生的理解。

例如,在《再别康桥》这一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徐志摩、闻一多等新月派诗人的“三美”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理解诗歌创作的环境,通过不断朗诵来领略诗歌的音乐之美,感受诗歌深厚的思想情感,以此来培育学生对于真实、善良、美的追求以及优秀的审美品味。这首诗由四行构成一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六七个词,在变化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韵律和美感。在初级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再别康桥》的朗诵影片,引导他们聆听诗歌的流畅节拍和旋律,感受音符的跳跃,领略文字中隐藏的迷离的梦境之美。在欣赏了名家的朗诵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朗读,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赖和不舍,体验康桥下沉积的诗人的梦想,将康桥的每一个风景和事物都深深地融入到他们的内心,体验离别的痛苦。

二、于情境中调动阅读情感

情境是对作家创作背景和经验的全面呈现。由于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学生常常无法摆脱自己的生活和思维的限制去理解那段历史和作家的经历。情境可以协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能引导他们深入作者的生活,体验不同的人生风味,在欢笑与泪水、爱恨交织的过程中,通过文字去理解作家生活的喜怒哀乐。在教授初中的语文课程时,教师需要把情境教学法融合到陶冶式教育的开始部分,以便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从而获取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例如,《静女》这门课程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经》的基础知识,熟悉重复的句型特性,感受到赋予比喻的艺术技巧,并在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中培养高尚的品格。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女性的优雅形象,展示了男性对女性的深深喜爱。鉴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诗歌中所描绘的环境存在一些不同,他们很难理解诗歌中所呈现的女性之美。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古代女性的照片,使学生体验古代女性的独特魅力。教师也可以询问学生:“你觉得画作中的女性美在哪里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逐渐深化阅读,从而体验美的乐趣。

三、于文本中实现思维提升

文字是传递文化知识的关键工具,同时也是语文教育的主要部分。只有对教科书的尊重并适当地利用它,我们才能协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语文基础修养。在初中语文教科书里,所有的课文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经典文学作品,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审美意义,可以让学生有所领悟。因此,教师的阐述不应只局限于文章的主题和文学知识,而应该关注文章的思想深度。我们需要指导学生持续地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通过这种“思考”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精神素质,从而推动陶冶性教育的有效进步。

例如,《劝学》这门课程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荀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影响以及应当采取的态度的看法,并熟练运用本篇文章所提到的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技巧。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有些学生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即使在课堂上理解了知识,但却无法独立完成题目。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并从古代的学习观念中获取更多的启示,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各种小组,设定问题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思考和研究,这样就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于生活中获得人生感悟

生活构成了文学的根基,其中的每个元素都源自生活,并且反映了这个世界。只有当学生真正去接触并感悟这个世界,他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从而获取灵感,并且学习如何去了解、去体验、去领悟、去欣赏这个世界。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把日常生活纳入到对文章的理解与阐释过程中,指导学生们从日常生活出发,探索并深究文章的核心观念及其含义,由此去探索个体、社群、大自然的关联,并从中找到对人生的领悟。

《我的母亲》一书生动而逼真地描绘了母亲的形象,展示了母亲对孩子的深厚爱意,同时也表达了孩子们对母亲的感恩、思念和称赞。文章的主题是老舍对母亲的真实生活经历,每一个字词都充满了无法抹去的深沉情感,令人感动。当学生们阅读并欣赏文章中的母亲叫醒我、受到两位嫂子的责备等情节,他们能够体验到母亲的无助、忍耐和痛苦。教师也可以启发他们思考“请联想你的母亲,感受她的人格魅力、教育方式,并分享你的理解和观点”这个问题,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母亲对他们的关怀和照顾,真切且深入地认识母亲的形象。

五、于活动中提升文化品位

传统的语文教育方式常常把学生束缚在一成不变的教科书里,却忽视了他们的独特性和课堂教学的弹性。然而,随着教育的持续进步,各种教学方法开始在课堂上得到运用,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生命气息,让课堂内外的文化素材都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演讲大会”、“中国成语故事”、“书法比赛”“诗歌朗诵大赛”等各类活动,都可以使语文课程摆脱原有的单调和乏味,呈现出全新的生机。中职语文老师应积极探索并实施各种语文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文学的独特吸引力,从而达到精神的熏陶和个性的提升。

当教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部分的《诗经》文学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诗经》知识问答大赛”,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掌握并研究《诗经》的相关内容,增加他们的知识库。接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知识抢答,每答对一道题目就会得到一分,最终分数最高的人将赢得比赛。这个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自然地融入到课程中,深入理解我国的杰出文学作品,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吸引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为,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结论

目前我国的初中教育面临着诸如学生的语言基础不足、学习习惯欠佳,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教育观念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一些学生在内心构筑了一道与文学相隔的屏障,难以逾越。通过陶冶式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跨越高墙,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得文学的气息渗透到他们的内心,在悄无声息的过程中,在沉默的环境下,使得高墙逐渐消失,并将文学的精神灌输到他们的内心。

参考文献

[1]  倪祝正.例谈初中语文陶冶性阅读教学的方式[J].东方青年·教师, 2013(12).

[2]  高玮玮.浅谈初中语文阅读陶冶性教学方式[J].新校园:上旬刊, 2014(5):1.DOI:10.3969/j.issn.1672-7711.2014.05.163.

[3]  努热帕·吐尔太.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改进策略[J].  2021.DOI:10.12255/j.issn.1672-6677.2021.05.125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