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助力幼儿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羿蓓蓓 张雯慧

湖南常德澧县澧州幼儿园 湖南省 常德市澧县 415500

摘要

在幼儿园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家园同育”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启蒙时期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和幼儿园的教育同等重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责任除了是幼儿的合法监护人,还包括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对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进行科学的引导。在幼儿园教育中,老师的责任并不只是教导幼儿,更重要的是要像父母那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在这一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做好家园共育。


关键词

家园共育;习惯;幼儿发展

正文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城镇幼儿园养成教育的园本课程建设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21CJC049。

儿童早期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初期,一旦形成,将影响他们的一生。习惯是一种无意识地形成的固定行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又反复的过程,所以,为了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与家长应该齐头并进,共同努力。家园共育的实质是幼儿园和父母在同一个层面和同一个领域中,为达到共同的养育目的,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目前,人们普遍关注通过家园合作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家园共育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作用

(一)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儿童第一个与社会交往的地方,父母的言语教育将深刻地影响儿童的行为习惯。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他们应该积极地对儿童进行培养,并对其进行正确的道德观念[1]。比如,父母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活动,与幼儿一起参与、分享和合作,从而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感。与此同时,父母也应该重视孩子的情绪控制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在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从而避免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

(二)学校中教师所承担的责任。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引导对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听取并尊重学生的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对儿童进行教育,使其有一个清晰的行为标准和标准,从而使其形成一个正确的行为观。比如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讲故事、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幼儿学习并模仿正面的行为示范,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和品德素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反馈,适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以提高儿童学习的自信心与动机。

(三)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双方要经常进行沟通,分享资料,对孩子们在家中和学校的表现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要及时地进行交流。家长可就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及问题与老师进行沟通,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此外,老师们还会给父母一些专业的意见与指引,让他们能够在孩子身上树立清晰的行为准则与界线。基于这一点,父母与老师可以一起制订行为管理方案,并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建立良好的奖惩制度,从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与家长地位不平等尽管通过家庭合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出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为了顺利地进行家园合作,老师和父母必须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然而,在目前阶段,教师与父母的地位并不对等,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站在较高的位置上,而父母则较为被动,因此,教师与父母的观点并不一致,这就不能有效地推动家园合作的开展。除此之外,父母做什么事情都要服从老师的安排,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不能让父母之间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这对家庭合作的展开不利。

(二)家园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家校合作工作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家校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家校双方都是各自为政,并没有真正做到家校合作。许多家长认为,在把孩子送入幼儿园之后,老师就应当承担起对孩子的监护职责,而不是让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教,这是一种公平、合理的做法[2]。而且,许多老师并没有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只要方法得当,即使不需要父母的帮助,也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老师和家长一般不会对孩子的情况进行交流,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很难纠正。由于教师与家长之间缺少沟通,导致双方不配合的问题时有发生,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合作,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三)缺乏科学的家园合作渠道在家庭合作过程中,如果缺少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将导致家庭合作成为一种形式,不利于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许多家长以工作繁忙为理由,往往不会出席幼儿园举行的家长会,这就造成了家庭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家长们不能理解老师的真实目的,也不能配合老师的工作,最终的幼儿教育效果不佳。许多父母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也十分有限,这就不能真正推动对幼儿的培养,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一)提升家园沟通效果为了达到良好的家庭沟通效果,就必须扩大家庭沟通的途径,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是网上交流。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网上交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交流方式,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微信, QQ,钉钉等等,老师和父母都可以利用相关的网络平台,进行无拘无束的交流。比如,教师可以将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用微信发送给家长,家长在空闲时做出回复,这样就能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联系,从而提高幼儿教育合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老师和父母还可以利用语言电话的实时通话功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一起讨论并解决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3]。第二件事,是家长会议。教师要对幼儿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结合阶段性教学反馈,来做好家长会流程的规划设计。比如,可以先就一些常见的问题与家长展开交流,之后再举办相应的主题讲座,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还可以定期地由外聘和幼儿教育专家,在家长会上举办相关的家庭常识教育讲座,帮助父母了解更多的育儿知识,提高对幼儿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在家长会中,老师们可以与家长们一起讨论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在家里和幼儿园同时进行,从而提高孩子们的早期教育效果。第三个是欢迎父母的活动。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幼儿园要引导家长对幼儿园的教学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其能够理解并支持幼儿园的工作,促进家园合作的顺利实施。在“家长日”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对父母所拥有的资源进行适当的利用,比如,如果孩子的父母是带着牙科医生,我们就可以邀请他们向孩子解释如何正确地刷牙,这样孩子就能更好地养成爱牙的好习惯;如果孩子的父母中有消防队员,可以邀请他们向孩子们讲述消防安全的知识,从而提高孩子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如此,才能让父母更好的参与到儿童早期教育之中,并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儿童早期教育的内容。在家长开放日中,通过对孩子和父母的角色调换,加强了孩子和父母的情感交流。例如,在“吃饭”这一主题活动中,儿童要告诉他们的父母,在饭前要洗手,同时,父母也可以做些故意刁难他们的事情,比如挑食,玩耍等等,鼓励他们向父母解释这些事情,并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他们养成一个好的饮食习惯。通过这种方式,儿童能够感受到真实的情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自发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点是功课。家庭作业既是对所学内容的一种巩固,又是对幼儿园教育的一种拓展。教师可以以家庭作业为机会,展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幼儿在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明确如何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家庭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合力。在家庭教育中,要更好地整合家庭教育资源,使其形成合力。作为幼儿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也是最为重要的老师,父母的教育行为和所秉持的教育观念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4]。首先,父母要自觉地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让整个家庭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和学习,孩子们的自尊和信心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家长还应该在家庭教育中,自觉地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模式进行延伸,对幼儿在幼儿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在家里也要坚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幼儿在幼儿园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是有益的。只有在父母本身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时候,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可以通过模仿父母的良好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也形成了与父母一样的行为习惯。同时,从幼儿的年龄角度来看,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幼儿的年龄越小,就更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家长们一定要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从而帮助和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明晰各方责任,构建共建共享的联结。要想让孩子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家庭合作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是,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需要建立起一条更加牢固的共同教育的纽带,并对幼儿老师和父母在合作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进行明确。对此,首先,幼儿园老师与家长应厘清自己在家庭协作中的职责与义务,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教师是一名专业人士,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要承担起制定长期和短期计划、制定合作进程、制定行为习惯的责任,并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和对话,向家长提出怎样的配合意见。而父母作为合作伙伴,要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发挥好监督的作用,积极配合幼儿园的相关工作,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合理中肯的评价等。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必须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自己的角色行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合作达到高品质和高效率的效果。第二,加强幼稚园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家长对幼稚园的认识,增强其对幼稚园的认识。在父母更加注重子女成长的今天,父母对幼儿园老师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幼儿园老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提高自己的协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园本教研、自主性学习、进修培训、阅读反思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从而获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家长在满足儿童物质需求的同时,还应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注重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 亲子互动,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要更好地将家园共育落实到位,那么就应该为幼儿开展亲子活动,让父母们真正地走入幼儿园,对幼儿这一天的学习生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老师们为幼儿们创造的亲子活动,在促进幼儿和父母之间的感情的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更好地将他们在幼儿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活动中去[5]。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与家长到校,开展一项包饺子的活动。在活动中,家长和教师可以对幼儿展开针对性的引导,引导幼儿自己学会包饺子。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和家长进行分工协作,教师也要有引导性的教幼儿如何包水饺。在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家长煮水饺并品尝。在此过程中,家长们可以放下忙碌的工作,陪着孩子们一起包水饺,还可以跟孩子们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增进亲子间的关系,又可以最大程度地推动家校共育目标的实现。当家长认可老师,当家长对幼儿园表示认可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家校共育这项活动中来。又比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中没有学会一项生活技能,教师都要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让幼儿在家中可以更好地展示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幼儿展示技能的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能打断幼儿,要在幼儿操作完毕后,在客观的对幼儿进行评价,评价后要给予鼓励,以此来肯定幼儿的表现,此外,在家长的引导和指导下,幼儿可以对所学的生活技能进行更加熟练的操作,这样就会为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从而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

四、总结

总而言之,要从家庭结构、家庭生活环境以及父母的教育观念三个角度,来正确地看待在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该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习惯以及人际交往习惯等多个方面。要改变家庭教育的观念,树立起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意识,对家庭教育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整合,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马小婷.家庭教育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J].漫画月刊,2022(35):51—53.

[2] 颜小梅.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幸福家庭,2021(23):1—2.

[3] 韩媛媛.通过家庭教育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J].幸福家庭,2021(18):7—8.

[4] 李文娟.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农家参谋,2020(7):232—233.

[5] 贾雪.家庭教育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分析[J].新课程(综合版),2018(7):2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