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及RCA在医院VTE防治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PDCA循环;根因分析;精细化管理
正文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因其发病隐匿且症状无特异性,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漏诊率、高误诊率的特点,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和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据统计,近十年我国的外科住院患者 VTE 中、 高风险比例分别为 32.7%和 53.4%,内科患者 VTE 高风险比例为 36.6%,而采取了合理预防措 施的比例在外科仅为 9.3%,内科为 6.0%。VTE的发生对住院患者来说,不仅意味着他们的预后不佳,而且还会增加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这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经济负担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从2021年开始连续3年发布《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均提到住院患者静脉血栓规范措施实施率。我院自2022年9月开始应用VTE管理软件系统,同时采用PDCA及RCA管理,对实施前后进行比较分析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管理中的应用及影响,旨在提高临床效果,经观察后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按时间分组我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100例。其中2022年3月-2022年9月设为实施前:年龄44-82岁,平均为(59.55±4.51)岁,共50例;2022年10月-2023年3月实施后:年龄43-83岁,平均为(59.36±4.49)岁,共50例。
纳入标准:①年龄≥40岁,住院时间>3d;②《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与管理专家共识》建议予用抗凝药物治疗者;③同时合并以下病症或者危险因素之一.如呼吸衰竭、急性脑梗死、心力衰竭(Ⅲ或Ⅳ级)、恶性肿瘤、体重指数>30kg/m2。
排除标准:①甲状腺功能亢进;②存在严重精神疾病;③重度贫血;④严重出血性疾病;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实施前阶段:给予传统精细化管理。
实施后阶段:使用VTE管理软件、PDCA及RCA管理干预。
PDCA循环方法同下:
①第一阶段:计划。分析原因为医务人员对VTE防治认知程度不一且缺乏标准化诊疗流程。通过院内访谈,发现骨科、血管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等对VTE认知程度较高,而医院大部分其他科室的医师,特别是某些内科科室的低年资医师因为遇到VTE的病例较少,诊断和治疗经验不足。制定计划为提高医务人员对VTE防治的认识和构建VTE防治和管理体系,目标设定为搭建医院VTE防治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②第二阶段:实施。由质控办作为构建VTE防治精细化管理体系的牵头管理部门,成立VTE防治管理委员会、VTE快速反应团队、临床科室防治管理小组。采用头脑风暴法,针对目前全国各医院通用的多种VTE风险评估方式,组织院内专家讨论,制定出适合我院的评分表,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出血风险评估表和VTE预防处方表,嵌入多个院区的电子病历系统,依托HIS系统给予标准化防治方案。组织VTE专业知识培训、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预防知识。从神经外科抓起进而推广到全院VTE防治重点科室。
③第三阶段:检查。日常检查和定期督查相结合,涵盖内容检查和质量检查。每月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监控VTE风险评估纳入质控考核,同时将其纳入安全检查、院领导行政查房等。在检查后,及时反馈检查结果,并通过医院质控会、安全检查周会通报、行政查房整改单等形式公布所发现问题,指导解决。
④第四阶段:总结处理。通过上述几个阶段,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关键因素,帮助临床去顺畅地完成任务。
根因分析(RCA)方法同下:
根本原因分析是一种回溯性失误分析方法,它主要针对系统缺陷分析近端原因及根本原因,找出解决办法,避免不良事件再次发生。医院相关性VTE事件是导致恶性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针对我院发生的VTE事件的根因分析,健全院内VTE体系建设,减少该类事件的发生。其实施方法为对事件过程进行回顾,成立由质控办、医务科、护理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内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组成的RCA小组,总结VTE事件发生的近端原因为人(患者因素、医务人员因素)、法(患者肺栓塞后,无VTE应急处置预案及快速反应团队、D-二聚体升高,无危急值提示、医护人员对院内VTE防治知晓度不足,流程不明晰等)、机(风险评估表均为人工评估,无自动评估功能,缺乏预警机制)三个方面,根本原因分析为对VTE危险因素认知不足,VTE预防和诊疗流程不明晰,缺乏VTE快速反应团队,缺乏VTE预警机制,VTE防治缺乏考核机制。对此,需要采用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专家组更新拟定VTE防治流程,并全院学习,建立多科室快速反应团队,研发VTE评估及警示系统,VTE防治纳入每月质控绩效考核等措施提高管理效果。
1.3 指标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实施前后各项指标对比。包括VTE评估合格率、预防措施实施率、医院相关性VTE发生率。
观察两组高危患者健康宣教率。包括知晓有VTE风险、知晓VTE相关知识、知晓VTE高风险因素、知晓预防VTE方法、知晓能配合基础预防、知晓能配合物理预防。
记录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率。包括皮肤温度升高、患肢肿痛、呼吸困难、胸痛。
两组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焦虑情绪进行评价。得分越高,焦虑情绪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软件分析数据,以χ2检验VTE评估合格率、预防措施实施率、医院相关性VTE发生率、患者健康宣教率、不良症状发生率等计数资料(n,%),以t检验SAS评分等计量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各项指标对比
实施后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实施前,经χ2检验,2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数据优于实施前。具体数据见表1。
表1:实施前后各项指标对比[n(%)]
组别 | n | VTE评估合格率 | 预防措施实施率 | 医院相关性VTE发生率 |
实施后 | 50 | 44(88.00) | 35(70.00) | 1(2.00) |
实施前 | 50 | 36(72.00) | 25(50.00) | 10(20.00) |
χ2值 | - | 8.000 | 8.333 | 16.547 |
P值 | - | 0.004 | 0.003 | 0.000 |
2.2 两组实施前后VTE高危患者健康宣教率对比
实施后健康宣教率明显比实施前高,经χ2检验,2组健康宣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健康宣教率优于实施前。具体数据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健康宣教率对比[n(%)]
组别 | n | 知晓有VTE风险 | 知晓VTE相关知识 | 知晓VTE高风险因素 | 知晓预防VTE方法 | 知晓能配合基础预防 | 知晓能配合物理预防 |
实施后 | 50 | 47(94.00) | 45(90.00) | 37(74.00) | 43(86.00) | 43(86.00) | 38(76.00) |
实施前 | 50 | 12(24.00) | 11(22.00) | 10(20.00) | 11(22.00) | 17(34.00) | 8(16.00) |
χ2值 | - | 101.281 | 93.831 | 58.530 | 82.447 | 56.333 | 72.463 |
P值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3 两组不良症状发生率对比
实施后不良症状发生率明显比实施前低,经χ2检验,2组总不良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不良症状发生率优于实施前。具体数据见表3。
表3: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n | 皮肤温度升高 | 患肢肿痛 | 呼吸困难 | 胸痛 | 总发生率 |
实施后 | 50 | 1(2.00) | 1(2.00) | 1(2.00) | 0(0.00) | 3(6.00) |
实施前 | 50 | 3(6.00) | 3(6.00) | 1(2.00) | 1(2.00) | 8(16.00) |
χ2值 | - | - | - | - | - | 5.107 |
P值 | - | - | - | - | - | 0.023 |
2.4 两组SAS评分状况
实施后SAS评分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4。
表4:两组患者SAS评分情况对比[,分]
组别 | n | SAS评分 |
实施后 | 50 | 36.14±4.65 |
实施前 | 50 | 57.85±6.78 |
t值 | - | 18.672 |
P值 | - | 0.000 |
3.讨论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指将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症状联系在一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可能会出现VTE症状,并且这种症状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患者对医疗不满意,增加潜在的医疗事故风险[3-5]。
采用信息化手段、PDCA和RCA质量管理方法对VTE进行精细化管理,使得医院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并形成了以同心圆团队为核心的质量控制模式,通过引入针对医院相关性VTE事件的全方位自我检查方法,健全了管理体系,有效提高了全院VTE的预防和控制水平,通过减少院内VTE事件的发生,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其他质量管理工作参考借鉴[6-8]。VTE防治精细化管理需要多个部门和学科共同参与,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领导层、医务管理人员、信息、临床、医技、护理以及患者和家属共同努力,共同推进该项目的实施。通过医院内部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培训,包括患者教育等,可以成功提高VTE的知晓率,有效增强医务人员的防治意识,以及患者遵守治疗计划的依从性[9-10]。随着信息化在临床辅助决策方面的广泛应用,本研究试行关联医技系统,通过自动化工具,在各个关键节点自动采集VTE关键字段,并将其用于评估表的填充,最后将结果推送给临床医生,系统会提醒可选择相关预防措施建议,并将其关联到医嘱,医生确认后,这些建议将同步传递给管床护士。在患者被评估为VTE高危或医技系统推送了危急值时,会出现弹框预警提醒。本研究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比数据,得出结论。结果显示,实施后患者VTE评估合格率、预防措施实施率、医院相关性VTE发生率、高危患者健康宣教率、不良症状发生率、SAS评分明显优于实施前,两组间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实施后使用PDCA及RCA管理的效果优于实施前。
总之,使用本研究方法进行管理,可达到疾病预防、及时控制的良好管理效果,进而降低患者的不良症状发生几率,使得管理的整体有效性得以提升,因此它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阳. PDCA循环在防治静脉血栓栓塞症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1):194.
[2] 杨旭丽,刘星,伍姗姗,等. PDCA及RCA在医院VTE防治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1,32(7):914-917.
[3] 朱冬梅,张家雄,刘贻尚,等. PDCA循环管理在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2,29(19):176-178.
[4] 胡娟,沈威,余文珠,王晓燕,耿方娅,贺雅静,杨维兰.FMEA风险评估法在静脉血栓栓塞症精细化防控管理中的应用及评价[J].现代医院管理,2023,21(2):35-38
[5] 车思璇.基于PDCA循环的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3,37(2):95-97100
[6] 尤燕燕.基于管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在静脉血栓栓塞症预警管理中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13):175-178186
[7] 朱海燕,陆熠,张蕾.区域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一体化智能防治管理平台构建与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2,29(12):10-1318
[8] 张晓健,崔刚,李静,王兴玲.“医护管一体化闭环”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13):81-84
[9] 张立平,刘洋,朱文勇.品管圈在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患者预防措施医嘱下达完整率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22,38(19):3402-3405
[10] 吴伟伟,黄菲菲,徐春香,阙纤沣.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防治管理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患者中的价值[J].中国研究型医院,2020,7(3):4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