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黎春玲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一医院 510145

摘要

目的:探讨危重病人镇痛镇静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收治危重病人80例,均进行镇痛镇静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整体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0例,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心理状态、MMSE评分、CPOT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7.50%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危重病人进行镇痛镇静治疗期间配合护理干预可提升干预效果,价值较高。


关键词

镇痛情况;镇静镇痛;护理干预;并发症;危重病人;心理状态;精神状态

正文


    对于患者身体来讲,危重症疾病严重损伤其身体,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通过气管插管进行辅助通气,在侵入性操作影响下导致患者其承受比较大的身体疼痛,如果处理不及时有效就会导致非计划拔管等多种不良事件,对其康复进度产生不利影响[1]。所以,临床对于危重病人始终建议给予积极地镇静、镇痛措施。在现代医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下,对于危重病人其镇静镇痛的管理选择性更多,按照目前临床护理思想,临床在干预危重症镇静镇痛患者期间,坚持以提升患者舒适度为中心而建立干预体系,使患者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2]。在护理模式中,整体护理干预可以符合临床护理趋势,促进临床护理计划的改革,对比常规护理方式,此种护理模式系统性、全面性更强,进而获得更加满意的干预效果[3]现为深入分析整体护理模式在危重症镇静镇痛患者临床干预中的可行性,本文选择 2020年8月-2021 年 9月间接收的8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样本纳入时间:20208月至20219月,研究样本:80例危重病人,均进行镇痛镇静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36±0.21)岁;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4.28±0.91)岁,两组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18周岁以上;对于镇痛镇静干预存在良好依从性;对研究内容之情;同意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未成年人;伴有严重的脏器功能障碍者;存在脑部外科手术史治疗者;发病前有认知功能障碍。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镇痛镇静治疗:右美托咪定(0.05~0.7ug/kg/h)通过静脉泵泵入。

对照组:常规护理,通过仪器对患者的体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监测内容包括血压水平、心电图等。针对没有自主能力的患者试试临床护理,若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时间卧床,定时实施病房管理,护理内容主要是协助患者定时更换体位,同时对呼吸道、鼻腔区域的分泌物清理干预。观察组:整体护理,包括:1、心理护理。因为多数危重病人并没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其交流、表达则会受到一定影响,护理人员可通过肢体语言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将其自身基本需求讲述出来,使其心理障碍得到解决。此外,护理人员需介绍治疗及护理的方法,讲解疾病的影响、发病机制、发病原因,让患者、家属可以对治疗积极配合。在对患者诉求了解后介绍疾病治疗的建议,将其疾病治疗信心增加,顺利将心理干预工作完成。2、日常护理。主要干预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对患者的口腔内部、呼吸道系统进行清理,协助患者对体位更换,降低身体挤压而出现的肌肉压迫感。定时评价患者生命体征,如生命体征水平、变化等。3、药物护理。根据Ramsy标准对镇痛镇静药物的剂量进行适当调整,若患者存在显著疼痛需将药物剂量适当增加,反之则减少。4、环境护理。因为在治疗期间患者极易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大部分患者会通过插管方式治疗。若患者对于所处环境紧张、不适会导致其存在更加暴躁的情绪。保证无菌化护理方案,控制其病房中的温湿度在适宜范围内,防止闲杂人等进入病房。护理人员需要将本身的脚步放慢,降低病房中噪音,减轻个人压力,将镇痛镇静效果有效提升。5、体征护理。危重患者存在起病急的特点,极易发生病情的恶化。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减少疾病并发症、恶化的风险。护理期间需要对记录表格细致完善,重点记录患者头晕、谵妄、呕吐、意识不清、恶心等不良反应,同定时分析。护理人员分析护理期间的仪器性能,确保仪器未被污染,同时给予无菌化操作流程,同时保证仪器运行处于正常状态。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4]SASSDS评价,分数越高表示心理状态越差。

2、精神状态[5]:用MMES评价,分数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差。

3、镇痛情况[6]CPOT评价,分数越低表示镇痛效果越好。

4、并发症:呼吸抑制、肺部感染等。

1.4 统计学处理

SPSS18.0分析数据,P<0.05统计学成立。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组间对比(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P<0.05)。见表1。

                           1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x±s),分]

分组

例数

SAS

SD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40

49.22±4.88

37.02±2.28

49.88±6.35

30.10±1.61

对照组

40

49.33±4.80

45.28±3.76

49.90±6.26

37.53±3.35

t值


0.523

5.302

0.412

4.302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MMSE评分比较

   组间对比(P<0.05)。见表2。

                             2 两组MMSE评分对比[(`x±s),分]

分组

例数

术后12h

术后24h

术后48h

观察组

40

5.81±1.45

13.05±2.07

15.41±1.67

对照组

40

4.93±1.50

10.42±1.75

12.28±1.69

t值


5.326

4.502

5.402

P值


<0.05

<0.05

<0.05

2.3 两组CPOT评分比较

组间对比(P<0.05)。见表3。

                          3 两组CPOT评分对比[(`x±s),分]  

分组

例数

术后12h

术后24h

术后48h

观察组

40

6.48±0.94

4.96±0.71

3.65±0.44

对照组

40

7.01±0.90

5.77±0.68

5.00±0.38

t值


5.663

4.802

5.201

P值


<0.05

<0.05

<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组间对比(P<0.05)。见表4。

                          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分组

例数

肺部感染

呼吸抑制

意外拔管

合计

观察组

40

1(2.50)

0(0.00)

2(5.00)

7.50(3/40)

对照组

40

3(7.50)

1(2.50)

4(10.00)

20.00(8/40)

X2





12.365

P值





<0.05

3 讨论

    临床在干预危重症患者期间,因为患者的意识障碍问题、肢体功能障碍问题而使得常规护理干预很难获得比较理想的干预效果,按照有关学者的调查研究指出[7],由于危重症患者存在比较复杂的病情,同时存在比较快的发展进度,为了将患者机械通气等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可通过镇痛镇静方式,通过最少的用药确保患者器官功能处于稳定状态,同时将其舒适度有效提高。所以,为了满足危重症给予镇静镇痛患者的护理需求,可利用整体护理干预将护理期间的风险事件消除,确保实现康复目标。

整体护理根于坚持现代护理理念,此种方式从对个方面对患者实施关照,包括患者的社会关系、心理状态等。整体护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而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需要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制定护理内容,在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及温暖后,将其治疗及护理依从性显著提升[8]。站在综合的角度,在镇静镇痛治疗中实施整体护理,促使整体护理的质量有效提升,也可以使其负面情绪有效改善[9]。此外,在整体护理期间,需要充分分析临床体征,对患者的血糖蛋白、收缩压、心电图、舒张压等指标全面记录,明确基础护理方案[10]。动态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将治疗期间存在的难题积极排解,介绍在本研究中实施的护理内容,如心理护理、监测体征、日常护理等,上述护理措施可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一定调整,如生活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定时且定期通过浓度适合的盐水对口腔进行清洗,防止呼吸道有异物通过口腔进入,也可以将感染的可能性有效降低。同时,护理人员需要确保床单、被罩清洁度良好,特别是床单上不可以存在褶皱、渣滓;若患者进行长时间的静养应该对其实施体位护理,定时帮助其更换体位,可防止压力性损伤、肌肉萎缩等问题[11]。对于存在自主意识的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帮助其对四肢活动,针对无自主意识的患者需要护理人员放置其头部向一侧,后将其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及时清除干净[12]。另外,在镇痛镇静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所以需要护理人员严密监测患者血压水平[13]。本研究结果证实镇静镇痛治疗的危重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存在良好的干预效果。

总而言之,对于危重病人来讲,其给予镇静镇痛治疗过程中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精神状态、心理状态,提升镇痛效果,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子芳,李盛楠,刘倩. 集束化管理对ICU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镇痛镇静的护理效果观察[J]. 药品评价,2020,17(5):28-29,45.

[2] 王金莉,林水容,穆恩. 瑞芬太尼联合咪唑安定镇痛镇静方案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2):135-137.

[3] 庄彩娟,林莉珍,张晖,等. ICU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中的集束化护理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87):118,132.

[4] 夏冬梅,王伟琛,卜和蓉. 一例急性心肌梗死致心源性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抢救成功的护理[J]. 养生大世界,2021(24):106.

[5] 刘静兰,秦程,唐光明,等. 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抢救5例ICU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1):89-91.

[6]刘旭,熊杰,程玉梅,等. 贵州省县级医院ICU患者镇静镇痛与血糖管理现状:一项多中心横断面调查[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31(1):108-111.

[7] 李爱萍,鲍敏慧,朱小兰. 46例危重患者静脉微量泵用药不良事件分析与整改对策[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3):2-4.

[8] 张乐,史文君,胡君君. V-V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8):113-115.

[9] 麻苗,郭俊玲,白妮,等. 镇静镇痛集束策略对机械通气患者谵妄及临床预后的干预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15):1150-1153.

[10]汪利萍,潘向滢,罗松娜,等. 1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早期康复锻炼护理[J]. 加速康复外科杂志,2022,5(2):88-91.

[11] 吕红,冯萍. 1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应用"糖果翻身法"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20,55(z2):660-662.

[12] 田芳,刘丹纯,陈海君,等. 心脏危重患者应用床旁紧急安置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的护理[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8,24(5):595-597.

[13] 黄淑青,瞿如意,傅晓燕.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危重症患者RASS评分浅镇静达标率的应用效果[J]. 保健文汇,2020(11):133-13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