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颈椎化脓性感染伴不全四瘫患者的护理
摘要
关键词
颈椎化脓性感染;不全四瘫;围手术期护理
正文
脊柱化脓性感染的发病率较低,平均发生率约为2.4例/10万人口(20岁以下年轻患者约0.3例/10万人口,70岁以上老年患者约6.5例/10万人口),其中颈椎化脓性感染仅占脊柱感染的6%,但与胸、腰椎感染相比,更容易引起脊髓损伤、四肢瘫等严重并发症,是一种罕见而最具危险性的脊柱感染性疾病[1-2]。颈椎感染可分为结核性、布氏杆菌性和化脓性感染,因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不同类型之间进行鉴别诊断较困难,故易误诊或漏诊、延误治疗时机,导致颈椎破坏、截瘫甚至死亡[3]。2022年10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一例颈椎化脓性感染并不全四瘫的患者,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病例介绍
患者,中年男性,55岁。因“四肢乏力进行性加重4天”于2022年10月20日入院。患者自诉于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乏力进行性加重伴排尿困难,就诊当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示C4,C5椎体及周缘改变,考虑感染性病变并脓肿形成期可能大,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无明显好转,遂于10月18日就诊于我院急诊科完善MRI等相关检查。现为进一步诊治,10月20日急诊以“颈椎骨质破坏”收入我科治疗。患者发病以来精神可,饮食差,睡眠差,二便失禁,体重无明显变化,咳嗽、咳痰无力。既往糖尿病病史1年,通过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效果佳。体查:患者被动体位,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体温39.0℃,脉搏133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138/86mmHg,空腹血糖值 6.8mmol/L.专科体查:双上肢肌力2级,双下肢肌力1级,四肢及躯干部痛觉减退,双侧霍夫曼征、巴氏征阳性,提睾反射消失,肛门反射消失。双上肢及双下肢肌张力均减弱。实验室检查示:C反应蛋白:67.4mg/L,血沉:105mm/h,降钙素原:0.461ng/ml,总蛋白:52.4g/L ,白蛋白:26.1g/L。
1.2 治疗与转归: 患者于10月21日在全麻下行”颈椎椎管扩大减压神经根管减压术+颈椎前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颈椎间盘切除术+前路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单节段》+前路颈椎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术+脊髓和神经根粘连松解术”急诊手术,手术顺利,放置引流管一根,术中出血约150ml。术后转入ICU留观。10月24日由ICU转回病房。术中标本培养回示大肠埃希菌且多重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术后病理结果示:(颈椎椎体和椎旁组织)脓肿。结核分枝杆菌和利福平耐药均为阴性,确诊为颈椎化脓性感染。10月26日患者痰液培养检出:肺炎克雷伯菌,申请感染科会诊后继续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通过术后积极抗感染、祛痰、消肿止痛、抗凝、营养支持及心电监护对症处理。颈托固定颈部,积极四肢功能锻炼。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10月26日拔伤口引流管,10月31日患者病情稳定,患者带尿管转当地专科康复医院继续康复治疗。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及护理
2.1.1 术前脓肿向椎管内侵犯,可压迫后方脊髓,造成脊髓受压、截瘫,脓肿继续向椎前增大,可能造成椎前食管、气管、椎前及椎旁大血管等重要组织压迫和侵犯,造成吞咽困难症状持续加重,压迫气管造成气管塌陷,引起呼吸困难[4]。入院后立即给予患者佩戴颈托,持续心电监测及吸氧,每30分钟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及四肢感觉、运动功能。立即给予患者床旁备气切包,负压吸引装置,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严密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呼吸深度,有无烦躁不安、胸闷、口唇紫绀等呼吸困难表现。
2.1.2 体温监测与护理 该患者入院时体温39.0℃,查血ESR、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升高,及时通知医生,医嘱给予抽血培养及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0.3g,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3000 ml,患者在退热过程中大量出汗,及时擦浴,更换衣被,按医嘱静脉补充液体,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到36.9℃。五小时后患者体温再次升高到39.0℃,医嘱给予物理降温主要是冰袋及温水擦浴,后体温降至37.7℃.保持患者的清洁和舒适,加强口腔护理,饮食前、后均应漱口,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通风,调整被盖,限制活动等。高热患者有时会躁动不安、谵安,及时拉好床栏、防止坠床,留24小时陪护。
2.2 感染控制
2.2.1呼吸道管理: 术后该患者痰培养有肺炎克雷伯菌,提示肺部感染,清理呼吸道无效与肺部感染、手术、排痰能力下降有关。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肺部感染[6] ,申请感染科会诊后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莫西沙星抗感治疗,给予氧气雾化Q8h,氨溴索止咳化痰、,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缩唇呼吸、吹气球等训练。术后抬高床头15-30度,颈部颈托固定,避免移动患者颈部,仰卧位时头下垫薄枕,颈部两侧用沙袋固定,侧卧位时须将头部垫高与脊柱保持同一水平,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转动。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帮助痰液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的变化。
2.2.2 切口与引流管管理: ①患者术中培养显示大肠埃希菌感染,大肠埃希菌是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比较常见的革兰阴性菌,有一定的侵袭力和毒力[7][8]。而患者因手术需进行侵入性操作,切口感染的几率增加。该患者有糖尿病会导致免疫系统防御能力下降,对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反应下降,血糖浓度过高,有利于一些细菌的繁殖生长[9],还可引起伤口的不愈合。因此应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同时遵医嘱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并补充白蛋白,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增强抵抗力,该患者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5-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 6-10mmol/L。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②术后早期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状并记录,每小时离心方向挤压引流管一次,保持引流通畅并妥善固定,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或堵塞。颈椎前路手术伤口引流管一般留置 24-48h,该患者行脓肿清除术,伤口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术后第一天引流血性液体55ml,术后第二天引流血性液体40ml,后逐日伤口引流液减少,于10月26日顺利拔管。
2.3 体位管理:该患者入院时立即给予颈托固定、制动,避免炎症扩散。
因术后置入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术,颈部不正确活动、搬运不当等,易发生植入骨块的移位和脱落。术后需颈托外固定,保持头颈中立位,同时在颈两侧各加一个小沙袋,避免颈部活动,平卧时可垫一薄枕(≤6cm),侧卧位时须将头部垫高,使头颈部与躯干保持同一轴线,向患者讲明翻身时必须由医务人员协助,采用轴线翻身,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同时转动[10],以维持其颈部的相对稳定。患者坐位、侧卧时都需佩戴颈托,卧床病人佩戴颈托时应注意:先协助患者轴线翻向侧位,取颈托后片,置于患者颈后部,再协助患者恢复平卧位,取颈托前片,将下颌槽对准患者下颌,最后前片压后片,贴合紧密,双侧细带固定前片。不能过紧,避免呼吸困难及压力性损伤的形成,不能过松,防止固定不牢固。每天调整颈围的松紧度,以能张口饮食为宜。
2.4 早期功能锻炼:卧床期间人体每周肌力下降10%~15%,因此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减缓患者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硬,恢复肢体功能[11]。制订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划,让家属参与患者整个康复过程并适当掌握相关康复方法。术后当日开始按摩双下肢腓肠肌做肢体被动功能锻炼, 由下至上, 2~3 次/d, 30 min/次。采用抗阻力等方法增加肢体肌肉的力量, 采用徒手训练、器械训练和被动训练等方法增加关节活动度: ①双手握力练习和手指屈伸练习。用力握拳和伸手交替进行, 双手握各种形状物体, 如小皮球、木棒, 练习手指及拇指的屈伸, 手指内收、外展及协调动作, 2 次/d, 15~30 min/次。② 四肢关节活动练习。肘关节屈伸, 肩关节内收, 外展, 腕关节屈伸, 踝关节背伸练习, 3 次/d, 30 min/次。初期, 患者肢体活动受限, 由家属协助完成。③呼吸练习。深吸一口气, 再均匀吐出, 2次/d, 10~20下/次;盆底肌训练:患者在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盆底肌肉(会阴及肛门括约肌),每次收缩持续 5-10s,重复 10-20 次/组,每天 3-5 组。经上述护理,患者出院下肢肌力达3级;上肢肌力4级,四肢肌力明显提高,并没有因长期卧床而下降。
2.5 心理护理 该患者因肌力下降、表现为焦虑,对疾病预后担忧。另外,颈椎手术由于手术部位特殊,靠近延髓,周围有大量血管及神经通过,手术风险高,患者心理负担重。多数相关的护理研究表明,对手术患者术前应激的调整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应对能力[12]。根据患者目前情况,手术前一天,使用床旁电子屏幕给患者和家属播放手术宣教视频,让患者及家属提前了解手术室环境及手术流程,并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手术目的、方法,手术效果,同时介绍成功案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能积极配合治疗。患者除手术风险、感染风险外,术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还要配合一系列的康复指导,需要有较长时间的专业康复锻炼的过程,这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自身的毅力。因此要做好心理护理,能树立患者的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坚持康复锻炼,才能获得最大的康复。
2.6 并发症的预防
(1)下肢深静脉血栓:动态评估患者的血栓评分,患者术后Caprini评分:5分,D-二聚体3.38mg/L,为血栓高危患者,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并签署高危血栓风险知情同意书,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多饮水,控制血糖,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泵预防血栓,每天2次,每次30分钟。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推荐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13]。该患者采用了那曲肝素钙4100i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
(2)压力性损伤:患者术后Braden评分:12分,予卧气垫床,每2-4h翻身一次,仰卧位和侧卧位交替,注意保持衣服、床单位整洁、平整,该患者术后第5天, 自觉有便意,大便能自解,及时清洁会阴部和肛周部皮肤,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干燥。
3 小结
颈椎化脓性感染起病急、病程短,致残致死率较高,特别是伴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临床上治疗难度大,相关的围手术期护理也较复杂、困难。 对临床护理要求更高。该患者入院时,病情进展快,体温高热、脊髓神经压迫症状重且病情危急,通过及时对症治疗和全程个性化护理干预,患者恢复良好,本人和家属满意。因此,做为一名骨科专科护士应全面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术后恢复的过程,运用预见性护理方法,有利于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振斌,涂来勇,卡哈尔·艾肯木,楚戈,赵疆.前路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感染[J].实用骨科杂志,2017,23(06):481-486.DOI:10.13795/j.cnki.sgkz.2017.06.001.
[2]谢文婷.1例椎体破坏合并颈椎脓肿不全瘫患者的护理[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3):304-305.
[3]冯英环,陶贵彦.1例齿状突骨折伴四肢不全瘫患者的护理[J].甘肃医药,2016,35(01):79-80.DOI:10.15975/j.cnki.gsyy.2016.01.038.
[4]金大地, 王健瞿, 瞿东滨. 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骨科杂志, 2017, 25(2): 102-106.
[5]红萍,纪根宝,余连香.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分析[J].医学综述,2021,27(05):1037-1040.
[6]杨文霞,成豫,理云,陈林千雨,陈芊如.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进展[J].,2021,32(09):11+14.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1.09.004
[7]邢慧玲,郝秀华,1 例 2 型糖尿病并发肛周脓肿患者的护理,中国民康医学[J],2019,5(22):1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