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护理干预;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下肢深静脉血栓
正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不良生活习惯也逐渐增加,再加上老龄化进程加快,使得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大多数脑血管疾病都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等,极易使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且病情进展加快、起病突然,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诸多并发症,治疗难度较大,会对社会、家庭等造成巨大压力。因此,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十分关键。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DSA)是目前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创伤较小、精确度较高、安全性良好可为临床脑血管疾病治疗提供重要参考[1]。但此诊断方式存在一定缺陷,DSA术后需对股动脉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风险较高,而DVT是引发肺栓塞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生肺栓塞将很大程度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临床认为,给予DSA患者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护理干预可降低DVT发生概率,有助于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3]。但常规护理模式通常在疾病发生时进行针对性干预,在疾病预防方面效果并不突出,因此难以取得理想护理效果。为探讨护理干预在DSA术后DVT预防中的价值,本院特选择76例D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最终分析护理效果,以期为临床DSA术后DVT预防提供理论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来自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DSA术的76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45.76±4.68岁,疾病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5(13.16%)例、颅内动静脉畸形6(15.79%)例、脑梗死12(31.58%)例、脑供血不足8(21.05%)例、脑出血7(18.42%)例;研究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46.12±4.71岁,疾病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7(18.4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4(10.53%)例、脑梗死10(26.32%)例、脑供血不足11(28.95%)例、脑出血6(15.79%)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指征。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DSA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最大限度降低DVT发生风险。研究组则采用预见性护理进行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术前:术前进行凝血象、血液流变学检查,评估患者凝血功能与血液黏稠度,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抗凝剂治疗,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使用颈动脉、股动脉超声检查明确患者血管状态,确定穿刺部位及输送导管的路径,如果患者存在血管斑块情况则需避免触碰斑块,防止其脱落。对患者开展健康宣教,讲解DSA术后加压包扎必要性、注意事项等,提升患者对后续治疗工作的配合度。提前引导患者学习床上体位更换方式、自主进食方式、呼吸方式、被动训练方式等,做好DVT预防准备工作。(2)术中:术前全身肝素化,并使用生理盐水持续冲管可有效降低DVT发生风险。穿刺时需明确穿刺部位,由穿刺技术较高、经验丰富的穿刺人员进行穿刺,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输送时保持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患者血管。尽可能少使用造影剂,减少DVT诱发因素。(3)术后:术后进行加压包扎时需根据患者体形控制加压包扎压力。根据患者情况引导患者开展肌肉舒张训练、收缩训练,同时定期按摩患者皮肤受压处,促进患者患肢血液循环。如有必要也可以通过气压治疗、穿弹力袜等方式促进下肢静脉血液流动加速,避免血小板集聚。嘱咐患者每日适当增加饮水,促进造影剂快速排除,饮食上保持清淡,严格戒烟戒酒,如患者血液黏稠度较高,可根据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药物改善患者血液黏稠现象。术后及时开展超声检查,明确患者下肢血管情况,等待压迫止血结束后再行超声检查查看患者穿刺血管闭合情况及是否形成血栓,如患者血管闭合良好且未形成血栓则可引导患者下床运动,以促进机体恢复。
1.3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术后DVT、局部瘀斑、皮下血肿发生数据并对比,以此分析不同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②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态、社会功能8个方面,每项满分100分,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t验证,计数资料用(%)表示,x2验证,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DVT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32%,DVT发生率占比13.16%,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90%,DVT发生率占比2.63%,研究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DVT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DVT | 局部瘀斑 | 皮下血肿 | 总发生率 |
对照组 | 38 | 5(13.16%) | 2(5.26%) | 3(7.90%) | 26.32% |
研究组 | 38 | 1(2.63%) | 1(2.63%) | 1(2.63%) | 7.90% |
χ2 | - | - | - | - | 4.548 |
P | - | - | - | - | 0.033 |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研究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态、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组别 | 对照组 | 研究组 | t | P |
生理机能 | 83.78±2.64 | 95.47±2.38 | 20.274 | 0.001 |
躯体疼痛 | 84.62±2.56 | 94.46±2.73 | 16.208 | 0.001 |
精力 | 85.19±2.72 | 95.59±2.83 | 16.333 | 0.001 |
情感职能 | 84.49±2.37 | 95.51±2.67 | 19.028 | 0.001 |
精神健康 | 84.24±2.68 | 94.48±2.75 | 16.438 | 0.001 |
生理职能 | 84.20±2.66 | 95.82±2.09 | 21.175 | 0.001 |
一般健康状态 | 83.79±3.55 | 95.56±2.62 | 16.445 | 0.001 |
社会功能 | 83.34±3.27 | 95.19±2.25 | 18.403 | 0.001 |
3讨论
DSA术是临床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方式,可为临床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但也是诱发DVT的重要因素之一。DVT是指下肢深静脉中血液发生非生理性凝结,血管壁受损、血流缓慢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引起 DVT的重要因素[4]。DVT患者会出现单侧肢体肿胀、下肢局部疼痛或触碰疼痛等,其发病原因十分复杂,血栓形成后极易蔓延,多数情况不能自行清除,如不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很可能导致肺栓塞,从而增加患者死亡风险[5]。临床认为DSA术后出现DVT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静脉血回流受阻:DSA术后需对患者动脉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对股动静脉造成了同步挤压,使得股静脉近端长时间处于受压状态,从而造成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流速度减慢,增加DVT发生概率[6]。②血流速度减慢:术后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缺乏肌肉活动,无法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再加上造影剂的应用,增加血液黏稠度及血容量,从而导致血液速度减慢,增加DVT发生概率。③凝血因子活化:动脉穿刺所导致的创伤、输送导管所引起的应激反应,导致血液中儿茶酚胺释放量增加,使血小板凝聚作用增强,应激反应状态下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上升,提升了血液凝固性,增加DVT发生概率。④血管损伤:股动穿刺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血管损伤,因为股动脉与股静脉距离较近,穿刺、加压包扎等都可能对股动脉血管造成伤害。其次,一些患者本身血管就存在硬化、斑块、迂曲等问题,导致内皮细胞合成及释放前列环素I2(PGI2)及 NO降低,增加DVT发生概率[7]。
根据上述讨论可知,护理人员在DSA术后可采取针对性的预见性与护理干预,以缩短股静脉受压时间,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情况,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液发生凝结,从而实现预防DVT的目的[8]。预见性护理的重点在于,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针对性采取预防干预措施,从根本上遏制不良反应的诱发的因素,从而实现护理目的。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护理后DVT发生率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更低(P<0.05),说明预见性护理干预相比于常规护理更有利于预防DVT的形成,并降低其他并发症发生风险,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此外,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预见性护理模式下,患者护理舒适度更高,对护理效果更加满意,对促进患者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价值。本次研究仅选择了76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相对较少,且研究时间较短,而DVT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容易漏诊,后续可增加研究对象,延长研究时间,力求获得更加精准的研究数据。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在DSA术后DVT预防中有良好价值,有助于降低患者DVT发生风险,提升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英. 循证护理在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3):160-161.
[2] 娄艳华,胡惠贤,张小容,等. 循证护理在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8,24(8):102-103.
[3] 吴美燕,邱玲,杨仲莲,等. 观察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DSA术患者在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8,35(6):92-93.
[4] 姚占英. 观察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DSA术患者在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8):218-219.
[5] 张娟. 风险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效果[J]. 系统医学,2021,6(7):167-169.
[6] 赵静,阳艳. 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使用动脉压迫器对减少局部穿刺点并发症的效果分析[J]. 心理医生,2019,25(1):82-83.
[7] 杨玉明. 循证护理在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1):132,134.
[8] 罗彬心. 预见性护理对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J]. 中国乡村医药,2023,30(3):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