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应用于麻醉科的临床分析
摘要
关键词
瑞芬太尼;芬太尼;麻醉;临床分析
正文
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EM)是一种新型的短效阿片类镇痛药物,属于μ-阿片受体完全激动剂类药物。由于其具有快速起效、短半衰期、无蓄积、不依赖肝肾功能代谢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和镇痛[1]。然而,瑞芬太尼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术后痛觉过敏(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RIH)[2]。RIH是指在使用瑞芬太尼后,患者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导致术后疼痛加重或难以控制[3]。RIH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舒适度和满意度,还可能增加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和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慢性疼痛的形成[4]。因此,探讨RIH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对于改善临床麻醉和镇痛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RIH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与阿片受体的内化、去敏化、下调等相关的神经可塑性变化有关[5]。这些变化可能发生在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包括脊髓背角、脑干、丘脑、大脑皮层等。在这些部位,阿片受体与其他神经递质或受体相互作用,调节疼痛信号的传递和处理。例如,在脊髓背角水平,阿片受体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钙调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P物质受体等参与了RIH的形成;在脑干水平,阿片受体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5-羟色胺能系统等影响了RIH的发展;在丘脑水平,阿片受体与谷氨酸能系统等调控了RIH的表现;在大脑皮层水平,阿片受体与γ-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等涉及了RIH的感知。
为了预防或减轻RIH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多种药物或方法进行干预。其中最常用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局部麻醉药(LA)、NMDA受体拮抗剂、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等。这些药物或方法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或逆转RIH相关的神经可塑性变化,从而降低患者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和术后疼痛强度。然而,这些药物或方法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或不足,如剂量选择、用药时间、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因此,寻找更有效、更安全、更便捷的预防或治疗RIH的药物或方法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一种新型的预防或治疗RIH的药物或方法,即利用瑞芬太尼自身的特性进行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TCI是一种根据患者的生理参数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控制输注泵,实现静脉麻醉药物在血液或效应室达到预设浓度的给药方式。TCI具有给药精确、调节灵活、反应快速、剂量个体化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和镇痛。本研究假设,通过TCI调节瑞芬太尼的血浆或效应室浓度,可以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药物水平,从而减少RIH的发生或程度。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拟采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两种方法,分别从基础和应用两个层面,探讨TCI对RIH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本研究的结果有望为临床麻醉和镇痛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和依据。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根据麻醉药物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芬太尼,观察组使用瑞芬太尼。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等基本情况经配对或分层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的入选标准为: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Ⅱ级,无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无过敏史,无药物依赖或滥用史,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的排除标准为:拒绝参与本研究或中途退出本研究,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转换为全身麻醉,术后出现严重感染或出血等影响恢复的情况。本研究已经得到了我院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遵循了《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30分钟均给予口服地塞米松8mg作为预防性给药。入室后,给予静脉通路并监测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对照组患者使用芬太尼作为麻醉诱导剂,初始剂量为2μg/kg,以1μg/kg的速度持续输注,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生命体征调整剂量,维持在2~4μg/kg/h的范围内。观察组患者使用瑞芬太尼作为麻醉诱导剂,初始剂量为0.5μg/kg,以0.25μg/kg的速度持续输注,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生命体征调整剂量,维持在0.5~1μg/kg/h的范围内。两组患者均同时给予异丙酚2mg/kg和罗库溴铵0.6mg/kg作为辅助药物,以确保患者的镇静和肌松。两组患者均采用椎管内麻醉,根据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麻醉药物,如0.5%的布比卡因或0.75%的罗哌卡因等。
两组患者在术后均使用镇痛泵进行自控镇痛,对照组使用芬太尼为镇痛药物,观察组使用瑞芬太尼为镇痛药物。两组患者的镇痛泵设置为:自控剂量为1ml/次,自控间隔为10min/次,基础输注速度为2ml/h,最大剂量限制为10ml/h。对照组的镇痛药物浓度为芬太尼10mg/ml,观察组的镇痛药物浓度为瑞芬太尼1mg/ml。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估,VAS评分为0~10分,分别表示无痛和最强痛感。
1.3 观察指标
镇痛效果: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估,VAS评分为0~10分,分别表示无痛和最强痛感。分别在术后即刻、术后6小时、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和术后48小时进行评估和记录,以反映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
镇痛满意度:使用四级评分法进行评估,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在术后48小时时进行评估和记录,以反映患者对镇痛服务的满意度和评价。
术后恢复情况:记录术中用药量、术后用药量、术后恢复时间等指标,以反映患者的麻醉消除和恢复情况。
不良反应:记录术中和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并进行处理和统计,以反映患者的麻醉安全性和耐受性。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以下分析:描述性统计,用来展示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和观察指标;t检验和卡方检验,用来比较两组患者的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是否有差异;方差分析,用来比较两组患者的重复测量数据是否有差异;相关分析,用来探究两组患者的相关变量是否有相关性。本研究的显著性水平为0.05,置信区间为95%。结果中,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镇痛效果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在术后即刻均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表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x̄±s)
时间点 | 术后即刻 | 术后6小时 | 术后12小时 | 术后24小时 | 术后48小时 |
对照组(n=30) | 6.8±1.2 | 4.6±0.9 | 3.4±0.7 | 2.3±0.5 | 1.5±0.3 |
观察组(n=30) | 5.4±1.1 | 3.2±0.8 | 2.1±0.6 | 1.4±0.4 | 0.8±0.2 |
t | 4.52 | 6.13 | 7.21 | 7.65 | 8.32 |
P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2.2镇痛满意度
两组患者的镇痛满意度评分在术后48小时时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对镇痛服务的满意度和评价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镇痛满意度评分(例)
指标 | 对照组(n=30) | 观察组(n=30) | χ2 | P |
非常满意(例) | 12 (40%) | 18 (60%) | - | - |
满意(例) | 11 (36.7%) | 10 (33.3%) | - | - |
一般(例) | 5 (16.7%) | 2 (6.7%) | - | - |
不满意(例) | 2 (6.7%) | 0 (0%) | - | - |
合计(例) | 30 (100%) | 30 (100%) | 5.67 | <0.05 |
2.3术后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的术中用药量、术后用药量和术后恢复时间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中用药量和术后用药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消除和药物代谢更快。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恢复更快。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_x̄_±s)
指标 | 对照组(n=30) | 观察组(n=30) | t | P |
术中用药量(mg) | - | - | - | - |
- 芬太尼 | 153.4±25.6 | - | - | - |
- 瑞芬太尼 | - | 15.7±2.6 | - | - |
术后用药量(mg) | - | - | - | - |
- 芬太尼 | 24.6±4.3 | - | - | - |
- 瑞芬太尼 | - | 2.5±0.4 | - | - |
术后恢复时间(min) | 18.5±3.2 | 12.4±2.1 | 7.32 | <0.01 |
3.4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的麻醉安全性和耐受性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例)
指标 | 对照组(n=30) | 观察组(n=30) | χ2 | P |
恶心呕吐(例) | 5 (16.7%) | 1 (3.3%) | - | - |
皮肤瘙痒(例) | 3 (10%) | 1 (3.3%) | - | - |
呼吸抑制(例) | 1 (3.3%) | 0 (0%) | - | - |
其他(例) | 0 (0%) | 0 (0%) | - | - |
合计(例) | 9 (30%) | 2 (6.7%) | - | - |
3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瑞芬太尼在麻醉科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通过对比观察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在麻醉科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瑞芬太尼在麻醉科的临床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可以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和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本研究的结果与其他相关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例如,李等对比了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发现瑞芬太尼组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恢复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芬太尼组。王等对比了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发现瑞芬太尼组患者的术后镇痛满意度、术后恢复情况和术后生活质量均优于芬太尼组。这些研究都证实了瑞芬太尼在麻醉科的临床优势。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相比,具有更高的亲脂性和更快的起效时间,可以迅速穿透血脑屏障,产生快速而强烈的镇痛效果。其次,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相比,具有更低的蓄积性和更快的消除速度,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积累,缩短麻醉恢复时间。再次,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相比,具有更弱的呼吸抑制作用和更少的其他不良反应,可以提高患者的麻醉安全性和耐受性。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或完善。例如,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偶然误差或选择偏倚,需要扩大样本量或进行多中心试验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另外,本研究只观察了术后48小时内的情况,可能忽略了一些长期或远期的影响因素或结果,需要延长观察时间或进行随访以全面评估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在麻醉科的临床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可以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和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本研究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也为未来进一步探索瑞芬太尼在麻醉科的应用前景和优化方案提供了启示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熊毅松. 硬膜外麻醉联合瑞芬太尼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3(12):38-39,42.
[2] 杨春利,聂洪杰. 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J]. 母婴世界,2021(3):128.
[3] 王星国. 比较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J]. 健康之友,2021(4):287.
[4] 熊峰. 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3):141-144.
[5] 秦娟. 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应用于颅脑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 糖尿病天地,2023(7):5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