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滞麻醉在小型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阻滞麻醉;小型手术;临床应用
正文
前言
在小型手术中所采用的常规麻醉方式,虽然能够满足手术的麻醉需要,但是,患者在麻醉手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由于存在此类问题,从而极易导致患者手术效果及预后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阻滞麻醉逐渐在小型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可以获取理想的麻醉效果,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各种麻醉不良反应发生,取得良好麻醉满意度[1]。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阻滞麻醉在小型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具备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将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来我院接受下肢手术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类型包括:24例关节镜内窥术患者,52例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将76例患者分为常规组(n=38)与研究组(n=38);常规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23-64岁,平均:(44.32±5.14)岁。研究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24-64岁,平均:(44.27±5.26)岁.
入组标准:经各项检查满足下肢手术条件患者;未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麻醉及治疗药物不过敏患者;不存在麻醉禁忌证;对本研究的内容知情,并愿意参加患者。
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药物过敏史患者;存在麻醉禁忌证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不知情,不愿参加或中途退出患者。
(二)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的单纯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麻醉方式,流程为:患者取侧卧位,保持屈膝收腹。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最突出部位做一连线,取这条连线中点即是穿刺点,用长度为10cm的21G穿刺针垂直两篇皮肤,调整神经刺激仪电流为1.0mA,引出足部胫神经或腓神经运动反应,减少刺激仪电流到0.4mA,依然能引起反应为满意,注入局麻药物25ml。
研究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方式,流程为:患者取改良Sims侧卧位,即:拟阻滞侧小腿向前屈膝,脚跟放于对侧膝关节上方。神经刺激仪辅助超声引导下,使用曲面超声探头(索诺声)放于臀下区域股骨大转子与股骨结节之间,紧贴臀沟下方,并且垂直大腿长轴,对探头方向进行调整,在高回声的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臀大肌的深处于股方肌之间找到坐骨神经,坐骨神经呈高回声蜂窝状显像。使用10cm穿刺针,平面内进针技术进针直到坐骨神经旁边,连接神经刺激仪,调整一品堂一品高手电流至4.0mA,再次确诊针尖位置,引出足背屈或跖屈运动反应为满意。将浓度为0.45%罗哌卡因20-25ml缓慢注射入患者体内,在麻醉过程中应借助神经刺激仪辅助开展超声引导。
(三)观察指标
对两个组麻醉阻滞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感觉神经的阻滞时间与麻醉持续时间,以及运动神经的阻滞时间与麻醉持续时间。
统计两个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等,
利用调查问卷形式收集两个组麻醉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非常满意+一般满意)÷组总例×100%=总满意度。
(四)统计方法
由SPSS23.0统计所有研究数据,“±s”代表计量资料,“t”实施检验;“%”代表计数资料,“X2”实施检验;“P<0.05”代表对比有统计意义。
二、结果
(一)两个组麻醉阻滞效果对比
两个组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持续时间对比均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个组麻醉阻滞效果对比[min,(±s)]
组别 | 例数 | 感觉神经 | 运动神经 | ||
阻滞时间 | 持续时间 | 阻滞时间 | 持续时间 | ||
常规组 | 38 | 12.91±2.64 | 490.15±17.65 | 14.56±3.77 | 377.39±27.58 |
研究组 | 38 | 13.72±2.38 | 490.43±16.98 | 14.78±3.62 | 378.25±28.33 |
P | / | >0.05 |
(二)两个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较常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个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恶心 | 呕吐 | 头晕 | 总发生率 |
常规组 | 38 | 5(6.58) | 3(3.95) | 4(5.26) | 12(15.79) |
研究组 | 38 | 3(3.95) | 1(1.32) | 1(1.32) | 5(6.58) |
P | / | <0.05 |
(三)两个组麻醉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较常规组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个组麻醉满意度对比[n(%)]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一般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率 |
常规组 | 38 | 13(34.21) | 17(44.74) | 8(21.05) | 30(78.95) |
研究组 | 38 | 16(42.11) | 20(52.63) | 2(5.26) | 36(94.74) |
P | / | <0.05 |
三、讨论
在开展手术前期,合理选择相应麻醉方式具备了重要价值,这会关系到手术是否能够顺利实施。现阶段,在开展小型手术过程中所实施的麻醉,通常不会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因为一些患者的身体合并多种基础病和并发症,全身麻醉对心脑血管等重要脏器的正常功能造成明显的影响,他们不能耐受全身麻醉的实施。所以,近年来在开展下肢小型手术过程中一般所采用的麻醉方式为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虽然这种麻醉方式可以确保患者顺利接受手术治疗,但是,患者在麻醉以后往往会发生各种不良反应,也就是说,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从而导致患者手术后机体康复受到严重的影响。手术前,患者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后,血管会处于扩张状态,从而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这样会使患者血压降低;并且,在开展腰硬联合麻醉时候,常常需要充足的输液量,加之很难控制上界麻醉平面,因此,会使血管扩张的风险明显升高。而阻滞麻醉也就是神经阻滞麻醉,其主要功效与作用是对患者的神经丛、神经根支配身体区域功能进行阻滞、麻醉,从而实现无痛效果。由脊髓发出神经根,逐渐分成神经末梢、支配四肢。从周围将药物注射到神经丛或神经干周围,麻醉药物能够使患者的感觉、运动神经暂时受到阻滞。神经丛、神经干支配肢体的感觉、运动神经神经阻滞,可以快速实现无痛、肌肉放松的目标,确保手术顺利开展[2]。
在下肢小型手术中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方式,与单纯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麻醉方式相对比,其效果更加明显。在对患者实施麻醉过程中可以利用神经刺激仪在患者身体内部进行精准定位,从而确保麻醉阻滞具备极高的成功率。在患者椎管内实施麻醉的方式,可以利用局部麻醉药物实现短时间内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的同时阻滞,并且,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方式,也不会对患者心排血量及心率等造成明显的影响,从而确保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在针对患者实施神经刺激仪辅助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麻醉医生需借助先进的定位技术,初始输出电流由1mA开始,当引发患者肌群出现收缩症状,即证明针尖已经非常接近目标。这种定位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阻滞麻醉的成功率,并且,麻醉药物弥散时间也会缩短。与常规腰硬麻醉方式相对比,神经刺激仪辅助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可以实现精准定位,更加接近目标神经,并且麻醉起效时间也更快,阻滞麻醉的维持时间也更长,可以确保小型手术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还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提升小型手术的成功率[3]。
近年来,有许多科研人员和医疗工作者针对小型手术的麻醉方式开展了研究,普遍认为,单纯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麻醉虽然能够满足小型手术的麻醉需要,但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却较高,这样会对患者手术效果与预后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当前一些先进的阻滞麻醉方式在小型手术中的应用开展研究。其中,周艳湄、林桂梅[4](2022年)针对“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开展了研究,他们将5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的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苏醒、拔管、运动及感觉神经阻滞起效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且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患者拔管30分钟后,两个组VA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拔管10分钟后,两个组的Ramsay镇静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30分钟后,两个组的血糖、皮质醇、IL-6的水平均升高,但是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他们认为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两个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证实: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可缩短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苏醒、拔管、运动、感觉神经阻滞起效的时间,延长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减轻麻醉应激反应,并且安全性较高。此外,王万平等[5](2021年)针对“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开展研究,将南昌市第三医院收治的58例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9例患者行常规全身麻醉,试验组29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结果显示,两个组患者麻醉前的心率、MAP(平均动脉压)、SpO2(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30min后、手术完成后,试验组心率、MAP、SpO2与麻醉前比较未风明显变化,对照组出现了一定波动,且试验组心率低于对照组,MAP、SpO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证实: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辅助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可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常规组38例患者采用的是单纯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麻醉方式,研究组38例患者采用的是神经刺激仪辅助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研究结果显示:两个组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时间与麻醉持续时间对比均无统计意义(P>0.05);并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8%(5/38),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9%(12/38),研究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的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果表明:神经刺激仪辅助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可以有效保证患者获得良好的手术麻醉效果,有利于患者顺利接受下肢小型手术,并使手术麻醉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这样有利于手术后患者机体各项功能快速恢复,从而也进一步证明了:阻滞麻醉在小型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而这一研究结果与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保持一致。
总之,在开展小型手术前应用阻滞麻醉的效果显著,能够充分满足患者手术麻醉的需要,因此,值得将阻滞麻醉在小型手术中科学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利霞.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2023,43(07):46-49.
[2]欧永贵.右美托咪定辅助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单侧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04):48-50.
[3]蓝竹,杨凯,钟鸣等.神经阻滞麻醉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2,8(11):1371-1375.
[4]周艳湄,林桂梅.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05):94-96.
[5]王万平,盛木兰,江建庭.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1,34(22):8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