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刘萍

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按奇偶分组法,分为常规组(25例,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25例,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常规组而言,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提升临床疗效,效果明显。


关键词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正文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造成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该病具有极高的致残或致死率,若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血栓溶解或介入治疗来进行干预,但是根据大量临床试验发现单一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因此,本文选取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药物干预治疗,探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正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涉及时间段: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涉及对象: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组方式:按奇偶分组法,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常规组:(25例):男/女性别比例:13/12例,年龄:45~70岁,均龄(57.52±2.36)岁;试验组:(25例):男/女性别比例:14/11例,年龄:46~69岁,均龄(57.55±3.17)岁。2组患者上述资料之间无差异性(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临床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2)无精神认知障碍;(3)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2)相关药物成分过敏史;(3)传染性疾病患者;(4)心、肺等功能障碍。

   1.2方法

   常规组:阿司匹林治疗。①给予患者阿司匹林(厂商:三才石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3251)进行治疗干预;②药物用法用量:1次1-2片,3-4次/天,每次服药间隔4-6h进行口服。试验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①阿司匹林药物用法等和常规组保持一致;②氯吡格雷(厂商: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③药物用法用量:每天1次,每次2片,可以与食物同时服用,也可单独服用。2组患者均接受基础的治疗,使患者的血糖在正常范围之内,同时关注患者呼吸情况,若出现呼吸困难,进行送氧治疗,患者均连续服用1个疗程(2周)后,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1.3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观察患者临床各项指标,分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指标恢复正常,可以自理;有效:患者临床指标有明显改善,在他人的帮助下患者可以生活;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且无自理生活的能力。

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皮疹、恶心呕吐、头痛、皮下淤血情况,对比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资料采用百分比或率n%)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差异。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如表1:2组患者临床疗效组间对比,试验组患者(96.00%)高于常规组(60.00%),P<0.05。

1 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试验组

25

13(52.00)

11(44.00)

1(4.00)

24(96.00)

常规组

25

8(32.00)

7(28.00)

10(40.00)

15(60.00)

--

--

--

--

9.440

P

--

--

--

--

0.002

2.2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如表2: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参数之间对比,试验组优于常规组,P<0.05。

2 不良反应对比[n(%)]

组别

例数

皮疹

恶心呕吐

头痛

皮下淤血

总发生率

试验组

25

1(4.00)

0(0.00)

1(4.00)

0(0.00)

2(8.00)

常规组

25

3(12.00)

2(8.00)

4(16.00)

2(8.00)

11(44.00)

--

--

--

--

--

8.420

P

--

--

--

--

--

0.003

3. 讨论

    脑梗死的发病原因较复杂,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病型有脑血栓或脑栓塞两种,人体正常血液循环中,血小板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当血栓形成时,血管的内皮细胞会受损,凝血因子会被激活,使血小板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加剧血栓的发生。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家族史及长期生活饮食不当人群。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逐年趋于老龄化,造成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涨。该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若发病后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引发患者瘫痪或死亡,因此,寻求合理高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上关注的重点[2]。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溶栓或药物干预进行治疗,但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前对患者的身体状态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还会存在颅内出血的发生风险,很容易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且大量临床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的诱发因素和血小板的聚集炎性因子反应及细胞的凋亡等密切相关,因此临床在治疗过程中也多采用药物干预,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抗炎类药物,从脑血管疾病而言,不仅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而且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阿司匹林具有极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性,同时还可以对环氧化酶起到抑制的作用,阻碍血小板的正常活动,抑制血小板的释放,从而降低脑血栓的发生风险,但是该药物只能对已经成型的血小板起到抑制其活动的目的,对血小板的分泌不能控制,从而导致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以及炎性反应产生不良影响。此外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药物抵抗,造成抑制的血小板被二次激活,影响整体治疗效果[3]

   氯吡格雷是临床上新型的抗血小板凝胶类药物,不光可以控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还可以对新生的血小板起到抑制的作用,同时该药物可以对人体的内皮功能起到保护的作用,增加机体蛋白酶的溶解和释放,促进磷酸蛋白酶的酸化[4.5]。两者药物相互配合,通过不同的途径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的活动,同时弥补阿司匹林的治疗缺陷,起到互补的作用,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占24例,占比96.00%,常规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5例,占比60.00%,试验组高于常规组,(P<0.05)。分析:两种药物协同发生作用,在药效上起到互补的作用,提升整体治疗疗效。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发展与炎性因子有一定的影响,药物联合使用后发挥的药效可以对炎性细胞的释放起到抑制的作用,从而降低炎性因子反应,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修复神经功能,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达到预后的治疗效果。本文表2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皮疹和头痛各1例,无恶心呕吐和皮下淤血情况的出现,总不良情况占2例,占比8.00%,常规组患者皮疹人数3例,恶心呕吐和皮下淤血各2例,头痛人数占4例,总不良情况发生人数11例,占比44.00%,试验组低于常规组,(P<0.05)。分析:虽然患者服用后均带来的不同程度的不良情况,但是2种药物协同服用,有效降低了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同时阿司匹林属于抗血小板类药物,可以降低血黏度,但是绝大多数患者会存在该药物抵抗,增加不良反应情况发生风险;氯吡格雷的代谢产物可以抑制二磷酸腺苷和血小板受体的结合,从而达到抑制血栓发生的风险,弥补阿司匹林的用药缺陷,降低整体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实用价值[6]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阿司匹林配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干预,可以有效提升患者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增加用药安全性,效果良好,值得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单秀艳.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19):87-90.

[2]孙明月.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22,7(17):98-101.

[3]高雨秋,王慧然,张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19):129-131+135.

[4]曹顺东,汪传主.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05):804-806.

[5]杨寿宇.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01):11-13.

[6]李振涛.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11):1646-164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