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中的诊疗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诊疗效果
正文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作为临床常见胆囊疾病,而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选择手术治疗,其中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受到广泛应用,能够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1]。但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手术逐渐用于肝胆疾病的治疗中,其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对患者的损伤小,并且能够获得清晰的手术视野,不会对患者的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2]。本文目的在于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中的诊疗效果,具体内容见下文。
1.资料/方法
1.1基线资料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病例(收治时间段在2021年的6月份直至2023年的6月份),分为2组,每组各50例。纳入标准:(1)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2)合并疾病的诊断标准[3];(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肝硬化或肝癌;(2)伴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3)伴有严重的血液性疾病;(4)存在精神方面的异常。
50例观察组中,男女分别为23、27例,平均年龄(47.22±2.85)岁,区间36~58岁;病程1~8年,平均(4.55±1.32)年;胆结石直径在2.5~16.8mm,平均(9.65±2.33)mm。50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24、26例,平均年龄(47.63±2.02)岁,区间37~58岁;病程2~8年,平均(4.96±1.78)年;胆结石直径在2.8~16.8mm,平均(9.96±2.77)mm。两组的一般资料经统计,结果提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选择相同体位,即仰卧位,并进行术前常规的消毒铺巾操作,给予其气管插管麻醉。
对照组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于患者右肋缘下方做一道切口,长度在5厘米左右,再将患者的腹壁进行逐层切开,将组织进行分离,使术野充分暴露,并对胆囊动脉和胆囊管进行解剖,并进行离断和结扎,将胆囊切除,最后进行止血、缝合操作,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放置引流管。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切口位置位于患者脐孔下缘部位,将Veress腹针置入,为患者建立二氧化碳气腹,并将腹腔镜置入,对患者胆囊三角、胆总管和胆囊等情况进行探查,于内镜的监视下入针,分别在腋前线、脐周以及腹正中剑突下方右侧2厘米处进行,并对患者Calot三角区进行解剖,用电凝钩将胆囊管、血管进行分离,并对胆囊动脉和胆囊管进行处理,于剑突下进行穿刺,切除胆囊后取出,完成上述操作后将气腹进行释放,最后进行止血和缝合操作,术后放置引流管。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炎症因子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各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测定,包括C-反应蛋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和白细胞介素-6。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5.00,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用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的形式表示,并以X2检验,对于P<0.05的数据,则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各项手术指标的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各项手术指标的对比
组别 | 例数(n)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住院时间(d) |
观察组 | 50 | 60.52±2.88 | 42.22±2.01 | 5.22±1.02 |
对照组 | 50 | 95.63±3.89 | 124.96±5.58 | 7.85±1.99 |
T值 | - | 51.293 | 98.645 | 8.316 |
P值 | - | 0.000 | 0.000 | 0.000 |
2.2两组并发症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n;%)
组别 | 例数(n) | 切口感染 | 胆漏 | 出血 | 总计 |
观察组 | 50 | 0 | 0 | 1 | 2.00 |
对照组 | 50 | 1 | 1 | 8 | 20.00 |
χ2 | - | - | - | - | 8.274 |
P | - | - | - | - | 0.004 |
2.3对比炎性因子水平
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3所示:
表3:对比炎性因子水平
组别 | CRP(ng/L) | IL-6(ng/L) | TNF-a(ug/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n=50) | 37.22±2.05 | 28.22±2.33 | 50.36±2.44 | 42.22±2.96* | 7.55±1.02 | 1.92±0.25* |
对照组(n=50) | 37.28±2.08 | 35.63±2.28* | 50.38±2.45 | 47.85±2.29* | 7.56±1.05 | 4.85±1.02* |
T值 | 0.145 | 16.073 | 0.041 | 10.637 | 0.048 | 19.728 |
P值 | 0.885 | 0.000 | 0.968 | 0.000 | 0.962 | 0.000 |
注: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
3.讨论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主要是由传统开腹手术改进而来,能够使手术创面得以缩短,预防感染的发生,但该手术的视野十分狭小,故而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其主要通过在腹腔镜下开展手术,其相比传统手术具有更为广泛的手术视野,能使医生在短时间内准确寻找病灶,能够利于手术时间的缩短,还能促进其术后早期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4-5]。另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会引起大网膜损伤、腹膜损伤和医源性胃肠壁损伤,从而有效预防出现大出血,且在术中选择可吸收夹将胆囊动脉进行夹闭,能够保证止血的彻底,故而减少术中出血量[6-7]。
在本次结果中,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以上则证实了该观点。另外,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并发症方面比较,前者所占比更低,说明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更高。究其原因: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暴露面积较大,而腹腔镜手术则是在密闭的空间内,能使体内脏器的暴露得以减少,以此预防细菌的入侵,从而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8]。研究显示,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易导致患者出现肝胆功能受损,进而引发炎症反应,而CRP、IL-6以及TNF-a作为常见的炎症因子,其血清水平的高低能够将手术组织的损伤程度进行反映,主要以上述指标异常升高作为体现。而在本次结果中,观察组上述指标经过治疗后均明显下降,说明腹腔镜手术能够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主要是由于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技术,在手术过程中仅仅通过一个切口完成手术,在操作过程中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并且对于人体肝胆功能的损伤十分轻微,对机体损伤小,故而达到减轻炎症反应的目的[9]。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较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更具有优势,且安全性更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罗登,赖习华,刘首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治疗效果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1,24(2):276-279.
[2]沙正宏,邱钧,方寅,等.一步法腹腔镜胆囊切术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在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18):3582-3586.
[3]冯学军,黄晓龙.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对患者临床效果与肠胃功能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1,45(5):703-704.
[4]宋平辉,段红亮.不同手术时机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治疗预后影响分析[J].贵州医药,2022,46(8):1256-1258.
[5]胡永鑫,王康.胆囊后三角入路与胆囊前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10):1545-1546.
[6]周保东,吴长安.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在不同时机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对比[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10):1648-1650.
[7]曹汉彬,王长庆,秦占坤,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对患者胃肠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23):3290-3292.
[8]王连忠,段荣欣,沈慧欣.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21,26(2):128-131,135.
[9]AZIZ,HASSAN,SEGALINI,NICOLE,AHMED,ZUBAIR,et al.National Trends in Cholecystectomy and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During Index Hospitalization for Mild Gallstone Pancreatitis[J].World Journal of Surger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e Internationale de Chirurgie,Collegium Internationale Chirurgiae Digestivae,and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docrine Surgeons,2022,46(3):524-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