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的疗效观察
摘要
关键词
手术切除治疗;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不良症状
正文
动静脉畸形亦指蔓状血管瘤,其作为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黏膜或黏膜下小血管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疗[1]。对于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临床常采用介入栓塞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的方式[2]。介入栓塞治疗虽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患者治疗后极易复发,其远期疗效并不可观[3]。但是,临床中有关于手术切除治疗的研究报道较少,基于此,本次研究对于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不低于12岁,年龄最大不超过67岁,平均年龄为(38.64±4.63)岁,19例患者为软组织动静脉畸形,21例患者为颌骨动静脉畸形。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不低于13岁,年龄最大不超过67岁,平均年龄为(38.69±4.57)岁,17例患者为软组织动静脉畸形,23例患者为颌骨动静脉畸形。上述两组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资料均经过系统性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能够进行后续研究对比。
纳入标准:(1)患者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2)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治疗及研究内容,并在治疗前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3)患者病例信息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患者患有肝脏等其他脏器疾病;(2)患者凝血功能异常;(3)患者患有精神类疾病史或认知功能障碍等,无法进行正常沟通与交流;(4)患者因个人原因暂停或退出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介入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者是局部麻醉,在患者口腔黏膜上皮或经皮将7号蝶形针刺于患者的病变部位,观察到血液回流后,使用浓度为30%的泛影葡胺注入患者的体内,显影回流静脉及病变后,对患者使用造影剂,并将数据结果详细记录。尤其是仔细记录造影剂在患者体内的停留时长,使用无水乙醇分次进行推注,推注位置不变,推注速度保持在0.2ml/s,推注完成后再次进行造影,将每次注射的造影剂剂量控制在0.1-1.5ml之间,间隔2-5min后再次进行注射,直到观察到患者血管内部形成血栓。在手术完成后监测患者的血压及尿量等指标,叮嘱患者进行肾功能复查并进行尿常规检查。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在进行手术前,先观察患者病灶部位具体情况,确保患者符合手术标准。(1)若患者的病变范围较小,则对其实施局部麻醉,而后将病变组织切除,并于切除完成后将切口缝合,将切除的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2)若患者的病变范围较广,则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在手术开始前对手术部位及皮片移植部位做一标记,将1/10万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入到患者体内,而后将病变组织进行切除,切除完成后将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将切开部位的皮肤采用皮瓣移植修复或者是对位缝合。在手术完成后,需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加强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经治疗后,根据患者病灶大小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方面,(1)显效:患者病灶完全消失或者是缩小了75%左右;(2)有效:患者病灶缩小至少50%;(3)无效:患者病灶缩小<5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病灶周围组织出现坏死、伤口感染或者是神经损伤等不良症状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总发生率=不良症状发生例数/总例数×100.00%。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判定,量表中包括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生理功能以及总体健康等多个领域,由患者本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打分,根据分值大小进行判定,每个领域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比较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治疗1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并进行比较,复发率=复发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用率(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达,以P<0.05作为组间存在差异的判定指标。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比较
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为82.50%,实验组为97.50%,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比较[例(%)]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n=40) | 14(35.00) | 19(47.50) | 7(17.50) | 33(82.50) |
实验组(n=40) | 29(72.50) | 10(25.00) | 1(2.50) | 39(97.50) |
X2 | - | - | - | 5.0000 |
P | - | - | - | 0.0253 |
2.2 不良症状发生情况分析比较
对照组不良症状发生率为15.00%,实验组为12.50%,实验组不良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情况分析比较[例(%)]
组别 | 病灶周围组织坏死 | 伤口感染 | 神经损伤 | 其他 | 总发生率 |
对照组(n=40) | 2(5.00) | 2(5.00) | 1(2.50) | 1(2.50) | 6(15.00) |
实验组(n=40) | 2(5.00) | 1(2.50) | 1(2.50) | 1(2.50) | 5(12.50) |
X2 | - | - | - | - | 0.1054 |
P | - | - | - | - | 0.7454 |
2.3 生活质量分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并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组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分析比较[分]
组别 | 社会功能 | 情感职能 | 生理功能 | 总体健康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n=40) | 57.42±5.87 | 71.16±8.47 | 59.35±8.21 | 71.31±8.46 | 68.17±5.26 | 78.31±8.14 | 68.32±5.45 | 78.47±8.04 |
实验组(n=40) | 57.59±5.01 | 86.34±9.12 | 60.27±7.97 | 87.39±9.39 | 69.23±4.38 | 88.92±9.27 | 69.34±4.88 | 88.86±7.53 |
t | 0.1393 | 7.7135 | 0.5085 | 8.0464 | 0.9794 | 5.4393 | 0.8818 | 5.9653 |
P | 0.8896 | 0.0000 | 0.6125 | 0.0000 | 0.3304 | 0.0000 | 0.3806 | 0.0000 |
2.4 复发情况分析比较
治疗1年后,对照组40例患者中,6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5.00%;实验组40例患者中,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50%,两组进行比较,实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3.9139,P=0.047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动静脉畸形作为一种心血管疾病,通常是指患者胚胎期脉管系统在发育期间出现异常,进而导致患者的静脉以及动脉出现直接吻合而形成的血管团块[4]。其中还包括尚未发育成熟的静脉以及动脉,在静脉与动脉间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联,但无毛细血管[5]。动静脉畸形相较于血管畸形以及血管瘤等疾病而言发生概率较小,并且多为单发疾病,可在身体各部位发生,最常发生的部位便是口腔颌面部[6]。动静脉畸形被临床认定为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均是在出生时便被发现,但仍存在部分患者是随着身体发育或成年后才被发现[7]。同时,病灶会随着患者身体的生长发育而扩大,一经发现,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否则会对患者外观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8]。临床中对于治疗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常采用介入栓塞治疗以及手术切除治疗[9]。有研究表明,仅依靠介入栓塞治疗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不仅不能治疗病变,反而会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等不良症状出现的可能性,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并且这种治疗方式对患者的外观无任何改善作用[10]。因此,对该疾病患者进行手术切除至关重要[11]。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介入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术切除治疗。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为82.50%,实验组为97.50%,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不良症状发生率为15.00%,实验组为12.50%,实验组不良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并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复发率为15.00%,对照组为2.50%,实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结果充分说明手术切除治疗能够促进患者恢复,在介入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清除病灶,提高治疗效果。分析其原因是介入治疗能够尽可能的将患者病灶范围缩至最小,同时对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12]。
综上所述,对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手术切除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会增加患者出现不良症状的可能性,同时,降低了患者复发概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邢乐君,陈飞,贾婷婷等.机器人辅助定位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的研究与应用[J].口腔医学,2021,41(08):699-703.
[2]叶满军.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的疗效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10):91-92.
[3]吴海威,于淼,郑家伟.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诊治:经验与进展[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1,19(02):186-192.
[4]廖华胜,李嘉朋.无水乙醇结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口腔颌面部高回流型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20,27(11):1441-1442.
[5]徐菲菲,黄林剑,褚涵文等.博莱霉素、平阳霉素和手术切除对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治疗效果分析[J].名医,2020(14):42-44.
[6]尹雪莲, 正畸治疗对安氏II类错颌畸形患者口腔颌面部的影响. 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08-01.
[7]尹雪莲,杨光,王鹏等.两种矫治技术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影响[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45(06):712-716.
[8]余卓.DSA引导下无水乙醇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难治性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7):64-65.
[9]江灿洋,施斌,黄建平等.游离血管化复合组织瓣在口腔颌面部严重创伤性缺损畸形整复中的应用:11例临床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0,18(02):155-159.
[10]张培培,丁鹤,张雪峰.射频消融技术联合DSA引导下无水乙醇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难治性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36):32+36.
[11]阚进游,陆剑,陈辉.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的疗效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33(05):408-410.
[12]蒋卫东.射频消融技术联合DSA引导下无水乙醇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难治性动静脉畸形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05):139-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