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正文
核心素养是当代语文教育的行动指南。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聚焦核心素养四个要点,在此基础上探索语文教学新路径,使语文教学目标从“以知识灌输与语言能力培养为主”向“以促进学生素养提升与能力发展为主”转变,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陈旧
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分数、成绩的作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尽管这样做会让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应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除此之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缺少与学生的深度交流和沟通,无法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导致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学习氛围枯燥无味,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对语文课堂教学理解不充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虽然新课程提出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但部分教师对课堂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充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了核心素养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忽视核心素养培养,实际教学与预期的计划目标相脱离,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而初中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传授。此外,教学方法不新颖。在当前语文课堂中,仍旧有许多教师以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只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缺少互动环节,教学方法陈旧、不新颖,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同时,在灌输式课堂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都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部分初中教师在教学中依旧主导着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形成了教师讲、学生记的尴尬局面,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互动,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学习对学生而言较为吃力,在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大量的对话,这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产生自己的想法,并逻辑清晰、简洁明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足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文章的表达技巧和丰富的情感,并认真组织语言与教师进行沟通,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同时,语文教材中含有口语交际、阅读和写作模块,学生在高效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使语言更加连贯、语言表达更加清晰,从而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积累词语和表达方式,在不同语境下对句子和课文进行深入分析,体会句子的内涵,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学生还能够了解更多的知识文化,在学习和巩固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体会不同文化的魅力。构建高效课堂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描写我国自然风光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倾注了浓浓的情感,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作者的爱国之情,从而培养家国情怀。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开启主题阅读
阅读是了解、感知文化的最直接手段,当徜徉在文学作品的海洋中时,学生能够直接感受语言文字文化,并通过语言文字文化,解读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这一方式,学生所积累的文化资料会更加丰富,其文化意识、文化认同感也会明显加强。因而,语文教师要以阅读为主要手段,通过开启主题阅读活动的方式,围绕语文课程中的人文主题,精选课内外的阅读资源,包含单篇文本、群文体系、整本书以及新闻短评等多种形式的材料,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切实领会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和伟大,于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并能将传播文学作品、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以家庭故事会、社区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向他人宣扬文学作品,以此成为传承文化的小标兵。以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的教学为例,当学生能够在课内准确解读经典国学作品的内容后,为进一步扩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加深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围绕《孟子》这部国学经典,展开以“孟子曰”为主题的阅读活动,让学生自主制订整本书阅读计划,通过吟诵、品读等不同的形式,挖掘《孟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使学生充分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除了阅读课内的资源之外,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以四季的更替、传统节日的变换等为素材,设计主题化阅读活动,如在端午节,教师可将“屈原的一生”作为活动主题,引导学生搜集与屈原相关的人物传记、神话故事等文本材料,学习屈原的精神。总之,教师要灵活选取活动主题,带领学生解读不同类型的文化,以此达到增加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的目的。
(二)革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有必要立足时代发展,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学情,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来打造初中语文教学新局面。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以此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基础。此外,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新课标进行深度研读,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三)培养文化精神素养,推进高效课堂构建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授,忽视对学生道德观念、自主发展等素养的培养,无法满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文化精神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语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哲学、科学、文学等内容,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知识技能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弘扬意识。例如,在《爱莲说》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文章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在中国文化体系中,花草树木被赋予各种寓意,要理解一篇文章的内涵,就必须立足中国古代文化体系,理解花草树木中的理趣文化意旨。《爱莲说》的第一节以高洁的莲花做铺垫,侧面烘托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第二节作者揭示了喜爱莲花的原因,最后评论和自况,以莲花的高洁寄托自己的心志。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文章中的文化内涵,通过查阅资料、欣赏花草视频图片等方式,思考中华文化体系下花草被赋予的精神内涵,并探究莲花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深入思考文章内容。通过创建自主探究模式,可以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互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探究知识。将文化与教学相联系,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培养审美能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温度”
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思维及对事物的看法。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从审美教育、鉴赏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手段,给学生创设一种视觉与听觉融合的教学氛围。在《凉州词》(王之涣)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与之相关的图片、具有特色的羌笛乐曲等教学素材,将其制作成课件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从壮美的画面和凄婉的乐曲声中,体悟到戍守边关的士兵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可以说,古诗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这些内容,能够让学生掌握不同意象表达的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男儿为了保家卫国,抛洒热血,胸怀激情。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热血沸腾,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温度”。
(五)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优化语言技能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既要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和语言素养提高的根本,是语文教育最基础、最主要的内容。基础知识作为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教师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技能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规范语言,提升理解推理能力,优化语言结构技能,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例如,《桃花源记》是古典文学中的经典课文,其在创作主题、语言成就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成就,代代传诵。《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名篇,其文章构思巧妙,其语言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这篇文章语言流畅,用词精到,用白描手法叙写,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然而,其作为一篇文言文,虽然语言风格朴素自然,但文章中含有较多文言实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理解全文的文言实词、掌握文言文含义是学生学习该文的重要目标,也是理解文章思想内涵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高效课堂,引导学生结合文末的注释和文言词典等工具自主阅读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全文,了解每个文言实词的意义,掌握白描、对偶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让学生掌握并积累基础知识,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提升文学素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影响语言构建的重要因素,其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语文的学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教师要优化语言训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从文章字词读音、词性、古汉意义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着手,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增加知识积累。如《桃花源记》课文教学,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重点词汇,并将这些词汇进行词义辨析和造句,仿写文章的词句,运用修辞手法拟写段落,或是对诗文进行改写、续写、扩写等,强化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结论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的产物。初中语文文化自信和语言应用等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初中语文学习必备的社会和学科素养。以此为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够变得更加综合。学生的成长可以变得更加坚定。因此,教师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推动学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文全.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出版者不详],2023:4.DOI:10.26914/c.cnkihy.2023.007546.
[2] 李雪莲.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研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十四).[出版者不详],2023:5.DOI:10.26914/c.cnkihy.2023.028183.
[3] 吴雪. 试析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教学[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二).[出版者不详],2023:4.DOI:10.26914/c.cnkihy.2023.001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