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大单元教学 课堂教学 策略
正文
大单元教学可以关联很多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单元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单元教学的创新,对大单元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明确大单元教学的重点,掌握大单元教学的关键,以此来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单元整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一、大单元语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主题的内容仅仅是一个大的主题,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一个单元的主题虽然大体相同,但内容却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同样的话题,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散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的作者,其作品具有不同的文体特征。大单元教学旨在以目标统领任务,以任务实现进阶的教学形式,形成完整的“教--学--评”教学系统,大单元式教学,是将教学任务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将教学任务化,才能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和单元学习的任务,突出了整体性、系统化的教学,以达到语文的本质,与单一的教学组织方式相比,语文大单元教学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方面的优越性日益显现
二、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精准选文,重组单元主题
单元整合课程既强调了学生的主导作用,也有助于语文老师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运用技巧。 例如,《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部分的内容。统编版教材写作的专题设置,意在强调一课一得,每个单元的专题设置也与本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相配合。我们就可以以作文为导向,来进行《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文章的大单元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充分感受课文的景物描写,也有助于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提高作文水平。
(二)围绕单元教学核心内容,形成一套通用的学习技巧
学生在学习每个单元的语文课文时,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式地通读文章,而应深入探究本单元内容的核心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得出一套适用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并将其迁移到其他同类型课文的学习中。教学的时候可以建构一个大单元学习体系,把一群文章当做一个整体,放在一起学习,这些文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探究同一个议题,实现同一个目标,构建同一个知识体系。
比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上第六单元《孟子三章》,老师们基本上都是依次教。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对于文言,初中生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可以依次教。但对于文章、文学、文化而言,则完全可以运用大单元进行教学。如果只是按照文本的先后顺序教,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别教了几个不同的文本,但实际上仍是单文本教学。这样的教学显然失去了大单元阅读教学的意义,在教学中不能将每一篇文章简单割裂开来,因视“多”为“一”,整体关照。带领学生在多文本之间来回穿梭,纵横勾连,运用研读、比读、联读等多种阅读方式,采取比、对、议、整等多种探究方式,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整合建构。
那么如何为这组群文提炼一个有探究性的议题呢?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提炼议题。 由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第三题可知,理解《孟子》的雄辩艺术是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据此,我们可以把议题提炼为“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这个议题就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因为其内涵丰富,生成空间广,不仅能拓展和深化单篇阅读教学,还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思维力。
(三)创设问题情景,深究单元大概念
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具体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在单元整体学习中进行系统的思考和探索,从中自发地认识到相关大概念的内涵,使之成为学生自身的观点。因此,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要针对大概念创设相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探索中寻求答案。明确了大单元目标后,要设计大单元的大任务,用任务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整,用有深度的驱动性问题带领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范进中举》、《孔乙己》等课文整合成了单元,并且设置出了“我生活在科举的年代”这个情景,让学生在单元整体的学习中来解读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次辩论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思考。首先,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小组来讨论话题:科举制度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在活动实践环节,学生也需要对三个任务来进行辩论。任务1:科举制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任务2:个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还是掌握在别人手中?任务3:“爬上去”的范进和“跌下来”的孔乙己存在着哪些区别?同时,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我也注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让学生准确了解辩论的流程、发言技巧和评价方式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高阶思维。
另外,对于单元内课文在题材、主题或某种艺术手法有相似之处的,采取勾连的方式,将共同之处适当进行嫁接,无法勾连的内容,如果需要,则设计求同存异。还可以在单元课程的资源之间、学生思维与行为之间、学校与社会生活之间进行整合。我在教学古代小说的时候,也做了大单元教学任务单,比如教学九下《智取生辰纲》、《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七上《小圣施威降大圣》时,在设计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时,为学生提供具体的任务,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线索,归纳出一个“做人处事的智慧体现”的大概念议题,设计了一组系列问题:任务1.杨志真“智”?吴用真“无用”?任务2.杨志、吴用、刘备、刘姥姥和孙悟空的智慧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任务3.“大智若愚”是否有道理?任务4.智慧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让学生在系列问题的探讨中获得对大概念的深入理解,从而对小说人物性格进行探究,对小说的主题进行归纳,从而学会学习小说。
(四)采用多元化方式,完善单元教学
为了更好地渗透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具体的任务,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大概念相关的问题。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加自信地完成任务,并且增强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这将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教学的局限,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并且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如在讲授古代诗歌时,围绕“如何学诗”这个大话题,可以安排一系列任务,要求学生在自主预习的时候分小组合作完成知人(作者简介)、论世(背景介绍)、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手法)、为什么要写(情感)、画面展示(画画)、板书设计(思维导图)、创意表达(表演,唱歌)等任务。完成后,可以举办一场古代诗歌学习分享会,来鼓励同学们学会全方位分析古代诗歌。通过各小组分享交流,使诗歌的学习不再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同时把学生的主动性、性积极性、个性都激发出来,使诗歌的学习形成了一个整体,整合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学生不仅分享了他们在学习诗歌时发现的经典名句,甚至还探讨了如何将名句运用到写作中去。最后,通过同学互评,老师点评,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再次得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知识面等得到了拔高,并最终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三、结语
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统编语文课程就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单元教学”是一本全新的书,因此老师应该拥有创造性的设计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材料,并且积极提供各种单元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活动,帮助他们在阅读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单元教学”更注重群文阅读,因此老师应该仔细挑选课程内容,并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范兰菊.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11):3.
[2]游文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1(35):1.
[3]王慧玲.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J].新课程教学:电子
版,2021(24):2.
[4]颜廷发.大单元背景下单篇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中学语文教学 2022.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