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正文
思政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是新课改的要求,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学习品质、行为习惯的指导,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难以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将其巧妙地融入数学教学中,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创设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学生发展取得理想成效。
一、提高认识,强化课程思政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挖掘潜在的思政教育,需要教师首先提高思想站位,真正认识到在小学数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指向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养具备良好素质的未来公民。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引入思政教育,对学生进行道德启蒙和情感引领。小学数学课程具体涉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诸多内容,将小学数学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需要教师有机衔接数学教学目标和思政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例如,在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爱国元素,带领学生认识国旗、红领巾的形状,并进一步延伸,激发学生对国家标志及少先队标志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国旗、红领巾背后深刻内涵的认识和把握。这种对思政教育的挖掘和把握,能使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也充分接受了思政教育。教师要提高认识,提升思想站位,推动小学数学学科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对接,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真正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整合与提炼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内容。教师要借助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流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例如,在认识数字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班级值日活动为案例进行切入,结合班内大扫除,带领学生通过打扫教室的图片场景更深入地体会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情感价值,引导学生爱校爱班,也要热爱劳动。这种必要的引领,能启发和鼓舞学生的集体意识、劳动情怀、节约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挖掘素材,渗透思政教育
(一)结合教材元素
小学数学教师渗透思政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自然天性,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知识接受特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在自我管控方面能力较差,并且需要有人做好引导,使其逐步锻炼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本身是一门极为追求严谨认真的学科,需要学生格外细心,认真计算,做好检查,充分保障算术时的准确性和思考时的严谨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立足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例如,在讲解“分数混合运算”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常出错的问题进行复习回顾,带领学生认识到计算过程中要细心、严谨,避免粗心大意,并且要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这种严谨认真的习惯。教师可以游戏的形式带领学生树立起严谨认真的态度。例如,在完成算术的随堂测试后,教师组织学生两两一组开展数学医生的角色游戏,同桌相互检查彼此的数学作业。这种形式能使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到计算中常见的错误,也能使学生有意识地督促自己日后要认真做题,避免被同桌再检查出错误。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尤其是对班里的数学学困生,教师要认真耐心地指正其错误,鼓励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在做题时认真检查,避免在简单的运算上出错。
(二)挖掘拓展思政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除教材内容外,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思想方面的启发。例如,在讲解圆周率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此为基点进行知识拓展,带领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讲述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时面临的问题以及克服困难的有效方法。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圆周率进行了深入计算,最终使圆周率被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研究成果比欧洲先进一千多年,也充分展现出了我国古人的智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拓展数学家的案例故事,能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知识讲解的趣味性,也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家身上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思想启发和引领,使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数学家生平背景的同时,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在讲解数学家的小故事时,除了讲解古代数学家,也可以结合我国近现代陈景润、华罗庚等优秀数学家的成就以及这些数学家展现出的爱国精神,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领。这些真实的故事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领和示范,也能更充分地落实思政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研究的辛苦与不易,认识到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都凝聚了无数数学家的智慧与心血。教师要通过必要的情感引领,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起到强烈的情感召唤。
三、衔接生活,践行生活思政教育
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生活性特点,尤其是数学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做好引领示范,要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和消化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例如,在讲解物体的形状时结合圆柱、圆锥,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如何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这种实际探究,学生能加深对具体知识的认识,也能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在探究中分工合作,一些学生负责测量、一些学生负责记录、一些学生负责拆解分发圆柱体,然后在小组内开展集中的讨论,并总结和尝试,说明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种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的形式下,学生既能更加投入于课堂学习,也能懂得彼此协作、互相帮助的重要意义。在讲解“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垃圾分类为案例,带领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应用于生活中。例如,让每位学生记录自家一周内垃圾袋的使用情况,然后绘制成相应的条形统计图,最后再展示和分享给大家。这种实践类任务既能满足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也能实践和检验学生所学习到的课本知识。绘制完条形统计图后,教师可以视频的形式播放垃圾袋污染的危害,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多循环使用垃圾袋,减少一次性垃圾袋的使用次数,更积极主动地建立起环境保护、绿色循环的意识,争当环保小卫士。
总之,数学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做好统筹规划,既要加强基础知识教育,还要融合思政教育,全面实现数学教学核心目标。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积极挖掘数学知识中包含的思政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受到启发,坚定学习信念。还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求知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中认清思政本质,发现数学之美,从而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和良好品格。
参考文献
[1]丁学军.思政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机渗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Z1):69-70.
[2]蒋琴.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思政教育的方法[J]新课程教学,2022(6):135-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