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改,教育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
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们需要探索适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策略。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希望能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使语文教育更加有效和有益。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
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采取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因此,教师要及时地改变教学观念,找出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自然而然地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相违背,因此并不可取。
2.教学模式呆板
大部分教师对教科书内容和知识都非常熟悉,正是因为他们经验丰富,所以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变化,所以他们无法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放在首位。老师熟悉教科书后,就会始终用同样的教学方式,不会因为学生的学习状况而有所改变,这样会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试想一下,教师在讲授《孔明智退司马懿》时,是否应该直接将孔明作为一个忠贞不渝,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的人物,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不言而喻。
3.教学内容把握不当
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都会问学生一些与本堂课有关的问题,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思维模式才刚刚开始,不可能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但也要把握好学生正确与否的尺度。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老师先问了一句:“为什么这个小姑娘会划火柴呢?”有些同学说:「因为小女孩卖不出去火柴。」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小女孩认为划火柴很有趣,这明显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认清现实。
二、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征
(一)凸显人文意蕴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很明显,新课程标准下,语文的改变是最显著的。在新课程标准下,人文内涵的重要性尤其突出,这和我国悠久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密不可分,它的作用是使学生对我国的人文内涵和民族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祖国产生更深的热爱。如在教学《藏戏》《各具特色的居民》等课程时,教师就提倡、鼓励学生自学,通过自身的努力来了解、掌握本民族的文化。在师生的交流共享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似乎多了一位可以交流和交流的好友,这对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人文内涵十分有益。
(二)新课标语文教学从实践出发
在学习小学语文的时候,学生自身就有了比较稳定的语言机制,这是他们能够进行学习的依据,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小学语文的学习,会比较轻松。另外,老师还应当为学生组织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使所有同学都能参加,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知识得到充分的掌握,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和田的维吾尔》一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这篇文章,同时也要让学生们主动地把自己在文章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在老师对整篇文章进行讲解之后,学生们就前面的不懂的部分进行小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然后由老师来指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传统教育理念有很大的不同,使教师教育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张以教师授课为核心,教师只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却不关心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一堂课跟不上,后续的许多内容也无法掌握,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上,重视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思想,不能过早地否定学生的思想,以免扼杀学生的天性。如在教学《送给奶奶的阳光》时,我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给奶奶送太阳。有些学生回答得非常离谱,但也不能一口否绝,要引导学生向正确答案靠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措施
(一)教师应树立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针对课本内容,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课文、识字、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不仅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以后的发展。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为了使小学学生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教师首先要摒弃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改变教学课堂,而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完成课本知识,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情操,通过小学时代的语文教学,给小学的学生树立一个全新的发展观念。注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事半功倍。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能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二)营造平等、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使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更加有效。教师要转变家长制的作风,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下,师生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思想,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中共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职责是将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学习的方向,而在课堂之外,老师能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另外,老师们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游戏或者比赛,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减轻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从而推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许多学生因为从未到过西沙群岛,所以对西沙群岛是个什么样子还不太清楚。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网上搜索到西沙群岛的小视频,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西沙群岛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被动的。教师将教科书中的知识点照本宣科,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能专心听讲,学生长时间在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渐渐丧失了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逐步摒弃灌输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书本内容了,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把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都激发起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把小学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祁黄羊》时,教师可在课前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对春秋时期晋国的基本情况,以及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特征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上课结束后,学生们会被要求自我介绍,并将自己查到的信息告诉学生们。这种教学方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培养他们的自学意识,增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四)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个性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社会充满了好奇,这个阶段会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会注意到学生的个性,从而影响到学生后续特长的发展,从而完全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在万众创新的今天,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目标,小学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思维,只有让孩子自由发挥,才能使他们的作文充满趣味,小学语文课堂才能打破沉闷的气氛,使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主场。教师除了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上日程之外,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力,学生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缩小差距,教师需要在班级内部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才能让稍微落后的学生尽快跟上大部队的脚步,只有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五)结合现代化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往往涉及到许多其它相关领域的知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是以书本为中心进行的,不能真正地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们可以利用现代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图像、幻灯片、电子课件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海量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开发电子教学软件和教学信息平台,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手段进行课堂内和课外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由于学生对天文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对课文不能形成直观的认识。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有关火星探险的视频资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深刻地把握课文的主旨。
四、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顺应了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才培养理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变化。然而,“应试教育”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学生普遍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违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源上着手,即要从小学开始就抛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倡导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能彻底消除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使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发展,符合新时期发展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掌握新课标教材内容,及时掌握教育部门关于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是针对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现状而提出来的,符合小学生发展规律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既能落实新课程标准,又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动有趣的课堂能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和老师一起交流学习。它不仅能使学生从书本或课堂中获得全面的发展,而且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结语
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们需要探索适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策略。本文探讨了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包括改变教学理念,营造平等、开放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创新等。这些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使语文教育更加有效和有益。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相信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培养出更优秀的语文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杨晓学.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探究[J].中文信息,2019(7):126.
[2]林萍.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国际教育论坛,2020,2(8):62.
[3]洪延莹.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分析[J].好日子,2021(11):1.
[4]崔东梅.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探究[J].新一代(理论版),2021(13):2.
[5]汪学娟.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0):161.
[6]张祖明.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9(01):56.
[7]陆春荣.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8(0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