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夏会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第七中学 邮编:442003

摘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十四五”时期教育重点任务包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学校教育体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关键词

高质量;教育体系;家、校、社协同育人;初中

正文


一、新意蕴:“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

(一)协同育人,顺利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地生根

“高质量教育体系”政策明确规定减轻中小学生课内作业负担和减轻课外培训负担。“高质量教育体系”政策的出台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规范,但“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如何让教学增质、如何充分保证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这也是学校在“高质量教育体系”政策颁布后面临的一个难题。从家庭教育来看,家长必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增加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推动学生全面成才。就社会教育而言,社会教育更是教育的大舞台,如何高效利用课后空余时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社会各个团体需进行深思熟虑的。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需要优势互补、共同发力,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政策的落地生根、顺利实施。

(二)回归教育本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基础教育领域,部分教育者无视教育教学规律、抹杀学生的个性特点、忽略学生的可塑性和创造性,学校和家长一味强调分数的重要性,教育逐渐演变成升学考试的附庸。当前教育重点应由分数这单一关注点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转变,这是家校社共育的根本取向,也是“高质量教育体系”政策颁布的根本目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发掘他们的潜能;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把关注点放在学生心理健康、兴趣培养,以及文娱体育运动上;在社会教育中,要摒弃“唯分数论”这一风气,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助力孩子快乐成长。“高质量教育体系”政策的顺利实施需要家校社联动起来,激发教育的活力,回归教育的本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营造减负氛围,扩展协同育人的格局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尽管在“高质量教育体系”政策实施前有所缓解,但并未得到根治。究其原因,在于家校社对于减负的认知不足、重视不够、各自为政。“高质量教育体系”政策落地后,社会各界应发挥其资源特点,以学校教育为支撑点,以家庭教育为纽带,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减负氛围。据此家校社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减负的共识和合力。要强化宣传引导,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配合,共同发力。

二、新路径:“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探索

(一)共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家校社形成育人共识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更好地落到实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需协同发展,达成教育共识,合力护航学生成长。在家庭教育层面,家长要确立“人都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都能成才”的人才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的人格。在学校教育层面,学校要不断提升硬件和软件的质量。学校要把减负和提质更加深度融合,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丰富课程结构,以体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社会教育层面,要净化整个社会发展环境,破除较为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传播积极正确的教育理念,避免在社会上制造焦虑情绪。整个社会要认识到各自在家校社协同共育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要强化教育服务理念,增强教育服务的热情。

(二)共商:构建高效的沟通机制,实现深层合作

实行协同育人,就要以学生发展为中枢,构建高效的沟通机制,增强双方的信任,实现深层合作。

注重家长与教师沟通的全面性。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不能只停留在学习成绩上,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都要进行深入了解。教师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如实反映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将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表现反馈到学校,有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

增强家长与教师沟通的有效性。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拓宽了家校沟通交流的渠道和途径,因其不受限于空间和时间,更加赢得了家长和教师青睐。但在大数据网络环境下,教师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不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发掘和培养。最后,家长仅停留于被动接收信息了解孩子课业情况和成绩,互动的热情也越来越低。

提高社会参与家庭、学校教育的热情。社会应为家庭和学校提供沟通的机制和渠道,创造良好的社会沟通氛围。现存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深入学校,发挥其资源优势,为家校沟通合作搭建桥梁。也可借助信息化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都能参与到家校社合作之中。

(三)共建:发挥多元主体协同共育,合作致远

随着“高质量教育体系”一系列教育整改政策文件的出台,家校社协同共育已然成为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的新常态。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多元主体在协同共育过程中的作用。一方面,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学校要统筹家长、社会各方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建立完善家委会、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传统的家校沟通渠道,积极运用线上社交平台丰富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社交媒体向全社会呼吁增设各种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渠道。

另一方面,家长应该增强主体责任意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同时,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多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最后,社会各界要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

“高质量教育体系”政策的颁布落实使中国教育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本质重归校园,校外培训的不合理发展也得到了有效的治理。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这三者就像一条链子,任何一方的脱节,都会影响其完整性。教育不是一方的责任,只有家校社三方协作,始终保持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在“高质量教育体系”政策背景下营造出更好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沈海生,薛原.“高质量教育体系”政策背景下“家校社”体育的“共育”与“分治”[J].武术研究,2023,8(09):142-144.DOI:10.13293/j.

[2]罗颖,曹宇.交叠影响域理论视野下家校社协同生涯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27):65-7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