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索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正文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不仅包括唯物史观,而且要让学生在跨越时空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培养一定的家国情怀。教师要全面分析传统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足,结合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综合性地调整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围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的设计与创新,全面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枯燥。教师常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依照教材上的大段文字向学生讲述相关知识,既不引入相关史料,丰富教学内容,又不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如此,面对枯燥的文字,沉闷的课堂,学生往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的表现通常不积极。
(二)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为促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部分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过于被动。学生通常是按照教师的教学要求死记硬背一些重、难点内容,辅以做题来巩固,基本没有依据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来查漏补缺,未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教师教学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的教学素养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教学素养还有待提升。首先,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方式创新的意识,一直固守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即使部分教师勇于进行教学创新,但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充分契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其次,教师评价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仍然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评价学生,没有围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来评价,评价主体单一。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调整教学观念,培养核心素养
为使高中历史教学符合教学改革以及新高考政策的相关要求,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实现教学的转型与调整。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分析教学改革相关政策,明确自身在课堂中的定位,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探究历史本质,进而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推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例如,在历史必修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于早期国家”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注意对课堂的教学进行全面调整,不仅要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去正确理解知识,还应该要辅助学生逐步养成一定的探究习惯以及学习意识,推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积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基础,也是让学生能在将来的学习中达成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注意将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形式进行调整,将自身放在课堂的辅助以及引导地位,重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探究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分析与实践,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成能力的同步提高。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引导作为基础,通过互动的形式进行教学上的设计,让学生在一步步的引导中有效提高。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生在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节课教学的一开始教师要注意先带领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相关知识。鉴于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堂历史课,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早期的发展进行展示,按照时间线逐步展示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整合过去学习过的知识,为获取新知识进行铺垫。
(二)借助翻转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使其更加积极地思考与学习,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课堂主体翻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此,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实现课堂主体的翻转,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将学生分为3~5人不等的多个学习小组。其次,教师为学生布置如下小组学习任务:依据自身对抗日战争的了解,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抗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战役。在这一小组学习任务驱动下,小组学生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包括列举素材、分析素材等,了解日军的侵华暴行,以及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局面的形成,同时还要思考具有代表性战役的意义与形势变化。最后,教师让各个小组依次进行总结陈述,全班学生点评。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学习,而是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进行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发历史教材,培养核心素养
历史教材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养成核心素养的关键辅助工具。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积极对历史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发掘历史教材中能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点并将其进行放大,充分发挥历史教材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实现历史知识的全面梳理,同时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例如,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掘历史教材当中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养成更强的核心素养并对历史知识进行更加全面地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特定的角色入手,逐步将角色进行关联的同时让学生能对当时的政治背景产生一定的认知,辅助学生进行全面解析。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先从秦始皇、商鞅等主要政治人物入手,结合在秦朝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明确政治发展方向。在历史故事的选择当中,教师应该要注意保证故事内容的趣味性,要借助历史故事的应用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积极性以及探索的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中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需要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做出改变。教师要意识到当前教学大环境的基本要求,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设计,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教学的调整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一定的核心素养,真正在历史知识的辅助下形成一定的爱国情怀与爱国思想,形成健康、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未来社会中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花.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0(3).
[2]郑伊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