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白玛措

昌都市贡觉县幼儿园 西藏自治区 昌都市贡觉县 854200

摘要

全面培养新时代的人才,通过劳动教育开展育人活动,在幼儿园阶段以家园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参与劳动过程、使用劳动工具、坚持劳动周期、收获劳动成果、分享劳动果实、领悟劳动精神,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懂得爱惜劳动成果、尊敬和热爱劳动人民,获得良好的劳动素养,这是幼儿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通过将劳动教育与幼儿园各项活动相融合,实现劳动教育全面育人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

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正文


全面培养新时代的人才,根基在幼儿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开展育人活动,从小培养幼儿参与劳动的意识,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实施全面综合的劳动启蒙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之一。让孩子们通过参与劳动过程、使用劳动工具、坚持劳动周期、收获劳动成果、分享劳动果实、领悟劳动精神,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懂得爱惜劳动成果、尊敬和热爱劳动人民,获得良好的劳动素养,这也是幼儿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幼儿劳动教育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劳动情感以及劳动意识。区别于小学劳动教育以及成年人劳动教育,幼儿劳动教育侧重于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旨在让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对自然、对社会的初步认识,并通过劳动养成责任意识、沟通能力等品质和能力。为了提高幼儿劳动教育的质量,幼儿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状态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系统地设计幼儿劳动教育课程,依托信息技术,优化幼儿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一、当前幼儿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课程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谋手脑相长,帮助幼儿提高自理与自立能力,引导幼儿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的辛苦,感受到劳动的幸福。然而,目前劳动课程的目标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将知识传递和技能学习作为劳动课程的主要内容,而忽略了对幼儿劳动意识的培养,缺乏一定的劳动实践机会,致使劳动教育成果不理想、效果流于表面[1]。劳动课程应当具备生活化的特征,给予幼儿足够的劳动机会,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将所学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将劳动课程的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实际经验,在亲自劳动中养成积极良好的劳动态度与劳动观念。除此之外,不少教师依然秉持着传统思想,认为只有体力劳动才可以算作劳动,致使劳动教育内容缺乏丰富性。要想促进劳动教育成果的显著发展,教师就应在劳动中进行教育,用教育促进劳动。然而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只有劳动,没有教育”或者“只有教育,缺少劳动”的形式比较常见,致使劳动教育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二)劳动课程内容缺乏层级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然而,不少幼儿园在劳动教育方面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设置劳动课程的时候缺乏层级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劳动课程中学习同样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小班幼儿因为劳动难度大而备受挫折,大班幼儿因为劳动较为简单而丧失积极性,不利于幼儿劳动意识的形成。任何课程学习都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劳动教育亦是如此。教师应当在劳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把握幼儿最急需掌握的生活技能选择与制定课程内容,引导幼儿层层递进、一步一阶地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能力。

(三)家长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是幼儿的重要学习场所之一,家长对教育的态度会对教育成果产生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此要想优化劳动教育,教师需要家长的配合,“双管齐下”,保证教育成果显著提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少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有一些家长存在严重的溺爱行为,以至于幼儿在家庭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劳动的机会。家长的态度与行为容易让幼儿养成消极怠惰的劳动态度,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不想干”“不愿干”“不会干”的特点。

二、新时代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幼儿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劳动教育能使幼儿更快融入现实生活,掌握生活中的技能,也能更好地呈现幼儿个体价值,对幼儿自我肯定有良性的促进作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个性化发展平台和真实生活情境,整个过程也会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幼儿可以体会劳动中的艰辛和不易,懂得如何表现自我、接纳他人,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有利于帮助幼儿与现实世界建立良好的自然联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升幼儿自主创造能力。幼儿参与劳动活动的过程是身体力行与真实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整个过程可以为幼儿提供实际操作和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劳动期间,幼儿可以根据自身想象力和个人意愿,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达对劳动形成的感悟和认知。

(三)满足幼儿自然成长要求。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关键期,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提升的过程既是模仿学习和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幼儿形成自我独立性与自信心的基础。劳动教育是一种推动幼儿自然成长的途径和手段,通过不断拓展幼儿的成长空间,可以引导他们投入到更加真实且具有实际意义的生活当中[2]。同时,幼儿园劳动教育为幼儿创造了更多自主探索和自由操作的机会,也为他们锻炼身体素质提供了有利契机。除此之外,幼儿园通过劳动教育还可以在遵循幼儿自然成长的前提下,运用各种教育模式,如区域活动、主题探究性活动、自主游戏等,满足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天性的特点。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幼儿园劳动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幼儿体会劳动的艰辛,让幼儿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对待劳动者和劳动成果要尊重和珍惜。目前,幼儿园劳动教育还是会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开展,但这样的教育效果存在局限。因此需要构建符合幼儿成长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完善的课程体系中全方位地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等良好品质。

三、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利用游戏提高幼儿劳动知识探索欲望。全面发展的幼儿离不开劳动体验,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育。幼儿正处于好奇心重、实践欲望高,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年龄阶段,在促发幼儿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将游戏融通到幼儿园教育课程中,能够増加幼儿对劳动知识的渴望度,增加幼儿对劳动行为、知识、劳动流程的认知度、掌握度,也能够通过多样、丰富的劳动知识传授课程,促发幼儿在劳动中“搭建”起更加全面、良好的观察、剖析、思考技能。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与劳动教育知识教学课程进行实质化、有效化的融通,促推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迸发”出良好的劳动精神、行为与意识,促发幼儿在劳动中扩展自身的思维意识,促推幼儿创新创造技能的有效“成长”。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有奖竞猜”的游戏,带领幼儿对劳动知识进行认知、记忆,并组织一些问答游戏,让幼儿能够在问答游戏的思考与参与中,对劳动知识进行深人的剖析、记忆与实践。通过融合游戏与劳动课程,不仅能够增加幼儿的劳动知识储备,也能够促使幼儿在游戏观察、剖析、总结的历程中,逐渐“建设”起清晰的劳动思维,促发幼儿劳动意识的全面“发育”。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幼儿在劳动课程中培养“不懂就问、乐于帮助同伴”的品质、意识,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懂得寻求同伴的帮助,组织语言进行表达,有效促发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优秀品质的良好“成长”,启发幼儿在提出疑问、解答疑问的过程中,完善自身语言系统,促推幼儿品质体系、劳动意识、思维能动性的全面攀升。

(二)通过劳动教育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目前,开展幼儿劳动教育主要依靠两种手段,其一便是上文所提到的亲身实践,幼儿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并将该经验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另一种方法,便是不自觉的模仿。所谓不自觉的模仿主要指幼儿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好奇,在此过程中,幼儿会将身边的人作为自己行为的榜样并进行模仿[3]。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集体活动中展开示范,通过开展日常的清洁工作引导幼儿进行模仿,使其养成自觉收拾餐具、整理自己的玩具等良好行为习惯。勤洗手是幼儿必须养成的生活习惯。为了让幼儿掌握科学的洗手方法,向幼儿传授了“七步洗手法”:“第一步,湿润双手并涂抹洗手液,在揉搓的过程中要手指并拢……”在讲解的过程中,笔者一边示范,一边让幼儿模仿。在“七步洗手法”讲解完毕后,要求幼儿重复“七步洗手法”的要领,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行为特点,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进行示范和引导,让幼儿模仿正确的劳动行为以及生活习惯,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3—6岁是幼儿社会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其心理状态较为脆弱的时期。幼儿教师需要针对幼儿的不同心理状态展开不同的劳动教育。以往,人们普遍将劳动教育狭隘地定义为劳动技能的积累,但实际上,劳动教育不光包含劳动技能的积累以及劳动习惯的养成,还包含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责任意识、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社会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幼儿能够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定位以及作用,培养沟通交流能力,逐步养成谦让、宽容、乐于助人等优秀品格。为了激发幼儿的责任感以及合作意识,可以在班级中设立了岗位“每天值日生”。当天的值日生需要提前十五分钟到达幼儿园,提前做好活动区、图书区等区域的清理工作,并且在日常活动结束之后,辅助教师归类和整理玩具和活动区域。通过总结和分享,幼儿一方面能够回顾自己在“每天值日生”活动中学到的劳动技能和收获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表达能力,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巩固劳动意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校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重要纽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印象,另一方面,学生所产生的社会思考也会服务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需要服务于社会。因此,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幼儿社会化并形成集体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三)提高家庭资源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们对一件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让教育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幼师应牢记这一客观事实,在开展家园合作的劳动教育工作时,“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应作为第一步,通过引入孩子们熟悉的家庭资源,开发和多样化融合,让劳动行为充满乐趣和价值,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通过直观、熟悉的方式,让幼儿体验劳动的神奇奥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劳动,认识劳动,感受劳动的热情,从而为后续的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4]。劳动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蕴含着丰富多样的知识,并且不断发展。因此,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对劳动知识的讲解。在进行家园合作的劳动教育工作时,幼师应该重视劳动知识的有机讲述,并利用幼儿熟悉的居家生活场景、活动、现象和物品作为介绍载体,从中提炼出具有共性、存在感和指导作用的知识要点,以便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劳动中来。通过“聚沙成塔”的学习,让幼儿建立起自己的劳动知识,当然,幼师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理解能力,在使用“深入浅出”这样的语言时,要确保讲解的内容能够被孩子们全面理解。例如,幼师可以让孩子们想象一下,父母在清洁厨房的情景:“大家发现没有,父母在洗涤炒菜的碗碟时,会加入一些‘神奇水’;而装过水果、干粮的碗碟则不会,这是为什么呢?”当孩子们回答“因为装炒菜的碗碟有油”等问题时,幼师可以利用“神奇水”中的——洗洁精的去油作用,来向他们介绍这一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厨房的清洁过程。通过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让孩子们了解洗洁精去油的基本原理,这样,他们可以更容易地从家庭生活中学习,而且这些学习的结果也能够更深入地印入他们的记忆之中,从而有助于他们日后独立地检验自身的能力。

四、结论:

劳动教育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活动设计,以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式进行幼儿劳动教育。在进行劳动教育时,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要能够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家长资源,发挥其能力,丰富幼儿劳动教育形式的同时,让家长积极承担起劳动教育中的任务,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在幼儿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责任和义务,引导他们发挥出劳动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让劳动教育在家园联合的情况下得到深入且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潇琳,王彦峰.幼儿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

2]黄英杰,张钊瑜.幼儿劳动教育:价值、实施原则及实践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7).

3]张菊梅.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1(2):35-36.

4]武雪珍.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教育(幼教),2022(3):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