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正文
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概述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理解。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解,各学者是众说纷纭。高德毅认为高校的课程思政是课程观的体现;陆道坤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展现形式;邱光伟认为课程思政是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转变为思想品德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高燕认为思政课程是将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过程的一种课程体系。而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是通过将“思政”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融合的全新教育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完成育人的目的。随着我国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中的不断深入与研究,已经由过去的理论层次逐渐转变为实践层次。通过与各个学段、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教育的变革。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及其特征。虽然我国课程思政已经在高校中进行推广运用,但是在互联网技术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那“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就是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的前提下,将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与课程思政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互联网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将互联网技术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网络课程是所有高校的必修课,通过网络课程的实时数据分析,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二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要途径,通过互联网和课程思想的有效融合,将线上线下课程实现有效衔接,可以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的,为社会培养出一批能够担当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三是对教学设计的改革创新是最核心的要素,因为与过去线下授课不同的是,“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要同时实现“互联网”“课程”和“思政”三个元素的深度融合。所以说,对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创新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如何将“思政”与“互联网”有效融合是学校今后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主体,随时随地都在使用互联网,但个别大学生也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如盲目追求虚荣、沉迷游戏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首先,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网络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综合素质是衡量一个人能否胜任工作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标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到网络犯罪和网络暴力的危害,降低大学生受到网络犯罪和网络暴力侵害的风险,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最后,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国家发展和文明进步有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展工作、推广事业的重要工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为国家发展和文明进步作贡献。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创新性变革和挑战,一方面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时代发展,进行更全面的优化,另一方面加剧了隐性环境的复杂和困难。
(一)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面。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下,微信、微博、QQ等软件平台已成为人们日常联络社交的主要媒介,抖音、小红书、今日头条等软件平台为人们的娱乐提供了个性化内容,学习强国、中国慕课等软件平台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进行课程学习提供了专业的知识内容。除此之外,各大新闻软件、各类学习网站等也满足了人们的日常信息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3年或2年学制,在学校时间相对较短,仅靠单一的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限于单一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拓展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趣味性、时效性,拉近师生距离,提高沟通效率。无论是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教师都可以及时将最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运用到育人工作中,实现工作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全覆盖。基于这一优势,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战性。网络的迅速发展在为人们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问题和挑战:一是信息量过大,有效的信息获取更加困难;二是不良信息充斥网络,信息的辨别更加困难;三是信息无形中对思想形成冲击,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更加困难。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类别分为统招生和单招生,两类生源的学习基础有一定差距,且学制有3年制、3+2年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各不相同。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较低,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大学时期是学生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学生思想观尚不成熟,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容易对其意识形态产生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是一把双刃剑,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给教师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四、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应对策略
面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教师可以通过抓好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改革。
(一)积极转变思政教育理念。民办高校要不断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利用其优势促进思政教育的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的思政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思政教育理念。首先,思政教育教师要立足新媒体时代,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并将其有效融入思政教育课程,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时事热点,深入拓展思政课程内容[1]。其次,思政教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师观,在新媒体的深入使用过程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储备,创新课程内容,实现思政教育课程的丰富化和实时化,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思政教师要理智看待新媒体技术,不能一味依靠多媒体进行教学,思政教师要找到传统教学理念与新媒体教学理念之间的平衡点,科学合理地使用新技术,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二)构建互联网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机制体系。首先,明确“融合”职责。本质上看,“融合”的责任主体是多元的,学校层面担负“融合”的领导责任,主要负责“融合”的目标制定、进程规划、任务落实、考核评价等方面,确保“融合”纵深推进;教育工作者担负“融合”的主体责任,主要是通过实践运用推进“融合”,其对“融合”的实现程度起到重要影响。建立健全“融合”的责任落实机制,明确责任主体,能激发“融合”动力,高质量推进“融合”[2]。其次,建立健全“融合”的政策保障机制。长期以来,高校“融合”政策的不连续是制约“融合”进度和深度的重要因素。为此,一方面,高校要持续跟进财政投入政策。高校的财政投入要向“融合”倾斜,支持“融合”平台建设等。另一方面,高校要持续跟进人才支持政策。大数据建设与运用需要技术人才做支撑。高校要提供给相关人才较为可靠的物质保障,提高其收入水平,提供人才发展的平台。再次,建立健全“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是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要素、环节过程众多,“融合”的各项指标较为繁杂,只有构建起“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才能有效规避“融合”的片面化、碎片化,提升“融合”的综合效能与总体效应。最后,建立健全“融合”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价,既是客观呈现“融合”状态,亦是进一步完善“融合”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科学制定“融合”的评价指标,确保“融合”的考核评价全面、系统。另一方面,要构建“融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落实考核评价机制,发挥考核评价对“融合”的“指挥棒”作用。
(三)坚守网络阵地,掌握舆论引导。为什么会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速度更快,越来越多的不良舆论消息在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影响力逐年下降,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高校要进行课程思政的理念。旨在为大学生的思想提供一道强有力的防火墙,防止被不良信息侵犯,解决教育影响力下降的趋势,帮助高校实现思政教育的变革,在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效。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崛起,高校的思政教育形势更加严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高校要紧跟时代趋势,及时地做出应对改变,确保高校思政教育的顺利进行。在实际生活中,高校要坚守网络阵地,掌握舆论引导,加强对学生思政的宣传,从而保证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可以稳步向前发展。同时,学校可以联手网络平台对学生舆论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此时面临的思想政治难题,并在学校教育中做针对性的教学。通过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坚守网络阵地,掌握舆论导向,可以实时了解学生动态,及时地解决问题;而且,学校还可以运用网络娱乐教育渗透,让学生在放松之余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实现创新发展。
(四)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点,加强技术的全过程监管。移动互联网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使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满足学生需求、构建新场域成为可能。但是对互联网技术监管的缺失,导致了隐私泄露、技术霸权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时,必须加强监管,而监管不能由技术自身完成,必须由人完成。因为技术不具备人类的自由意志,不能通过反思对自身重新审视并修正,而只能按照固定程序完成既定要求。这意味着,需要国家、政府、高校与技术人员自身把互联网的力量关进“法律”的笼子。首先,国家可以出台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制度,比如数据信息保护制度、隐私泄露问责制度、隐私泄露处罚制度等,确保任何部门、任何人在利用技术收集数据信息时,知道能够收集的部分、应当避免收集的部分,做到在数据收集、数据应用以及图像呈现等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虽然近几年有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这确实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但是相对于网络世界,互联网信息技术层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任重道远[3]。其次,政府及教育部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政方针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必然要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全过程应用进行规范,加强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对互联网的全方位监控与指导。最后,高校也要加强对技术的监管,在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与家庭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环节上,要进行全过程管控,防止技术滥用导致学生隐私泄露,最终达到人主导技术的理想状态。人工智能对于善恶没有概念,关键在于掌握技术的人。因此,互联网技术的开发者与运用技术的人员必须遵守从业道德和行业守则,守好法律法规的底线,正确合理地运用技术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展。
五、结论:
移动互联网给民办教育的发展带领的新的契机与挑战,使得民办高校在不断摸索中前进,既要顺应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规律,又要适应民办教育机制体制的更新特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既丰富高等教育的研究内容,拓展工作研究领域,同时,有助于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另外,我们也要看到其自身的发展中也面临着林林总总的桎梏,许多未可知、不可控的因素。因此,要想把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透彻,还需要对这些分论点中持续更新、不确定的因素透彻分析,克服其带来的困难。
参考文献
[1]蔡洲“互联网.+”时代应用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J].科技风,2021(08):82-83.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108040.
[2]钟臣.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18(4):33-40.
[3]赵晓庆,姚琛,魏范青“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大陆桥视野,2020(04):60-6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