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探讨
摘要
关键词
社交媒体、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与探讨
正文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很多人都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随着这种竞争力逐渐蔓延到各个学校,使得学生也时常处于压力之中,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由于学校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容易引发心理矛盾1,同时学生还不完全具备情绪管理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或者面对无法排解的压力时,往往容易陷入困境并且越陷越深,长此以往心理健康受到了严重的考验,再加上学生生活相对单调,生活空间狭窄,尤其在上网课的机会下,学生有了更多可支配的上网时间,网络中各种各样的讯息充斥着学生的视线,观看各类娱乐新闻、流行综艺节目,成为学生课余生活中一种普遍的消遣方式,大众化的娱乐综艺节目,集游戏、表演、参与和搞笑于一身,借助明星的流量优势,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眼球与耳膜,为中国青少年带来了一个全面娱乐的狂潮,这些娱乐节目,无论形式、内容、流行模式,都对当代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青少年的身心和心智都处在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可塑性比较强,因此也就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娱乐综艺节目文化的影响,由于青少年的理解水平有限,被电子产品与网络讯息紧紧抓住注意力,使得大量的学生难以将精力投入学习之中,一味地追求网络世界的刺激,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因此社交媒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
心理健康是一门内容庞多且极其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单单凭借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尤其是针对一些需要通过专业咨询或者介入心理治疗的群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差强人意。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所要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治疗,而在于预防,尤其是针对年龄小的群体,他们还处于身心发育的阶段,无法处理好自身面临的问题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将青少年向正确的方向进行疏导和引入,防患于未然,对青少年全方面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基于这个目的有关教育学者就提出在学生阶段,大力普及和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将这门课程融入到日常教育的方方面面,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辅助渠道3。
二、社交媒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在致力于少年心理问题的探索与探究,根据相关数据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中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持续升高,例如有一份研究报告,对于某地一所中学300名学生进行“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从收集上来的问卷结果之中发现,100%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均不认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也从来没有想过去做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但是从其他调查数据中发现,有38.84%的学生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同时有26.17%的学生存在沟通交流的障碍,有12.78%的学生存在叛逆的心理和行为,有36.25%的学生有情绪管理方面的障碍,还有39.38%的学生有克制网络游戏的心理障碍等等,以上数据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各个学校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关注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学校责无旁贷,并且刻不容缓。
在这些因素中,社交媒体尤为显著。社交媒体是一个广泛参与、公开透明、实时交流、社区化的平台,鼓励用户参与和互动,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内容、评论他人的内容,以及与他人进行在线交流,也提供了实时交流的平台,用户可以即时收到他人的回复和评论,方便进行沟通和互动,在社交中,用户通常会形成不同的社区和群体,这些社区和群体有着共同的兴趣、话题或目标,有助于用户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的内容通常是公开的,可以被其他用户查看和分享,这样有助于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因此社交媒体对于学生有着非同寻常的吸引力。
诚然社交媒体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一些正面的影响,例如社交媒体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了拓展社交圈的机会,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地区和背景的人交流,结交新朋友,增加社交网络,从中获得支持和共享经验,并且社交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包括学术知识、社会新闻、文化活动等,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在社交媒体上,学生能够与同龄人分享和倾诉情感困扰,获得理解和支持,这对他们的心理压力缓解和情感健康维护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社交媒体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小觑4。
1.价值观庸俗化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还未成熟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大众媒体中出现的内容和表达的观念极易成为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追求,在娱乐节目泛滥的今天,电视节目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常常以娱乐化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有时娱乐性甚至成为了节目的主导,造成节目缺乏内涵,腐蚀着青少年的思想,多少被无良媒体大肆宣扬的“拜金主义”“自我主义”过早地进入了学生的视野,“媚俗”之风随之显现,网络小说、同人漫画,这些新式文学作品,成为当代青少年追捧的对象,他们对于经典作品反倒敬而远之,这种泛娱乐化洪流已经把大众的审美品位在无声无息中同化,庸俗化,久而久之,学生便对娱乐产生了依赖感,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5。
2.缺乏责任意识
现代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强迫症状、缺乏责任意识,等负面情绪困惑以及学习压力问题,进一步了解现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我们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访谈,并综合了相关因素,归结为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来自学校层面,学生由线上学习转移到下学习,暴露的问题也在复课后期日益显现出来,这势必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而且学生在上学期间,娱乐活动减少、课外活动单调、体育锻炼时间压缩、社交范围受到限制,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的宣泄,在双减政策的冲击下,学生在校时间进一步延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课业负担,减少了校外培训,但是如何在初中生可支配的时间增多的状态下,如何引导学生自我人格的养成就变成尤为迫切的问题。
3.社交焦虑
由于社交媒体上的过滤现象,人们往往只展示了自己的积极和成功部分,忽略了生活的困难和挫折,这种媒体冲击比较使学生容易感到自卑和焦虑,觉得自己无法达到他人的标准和成就,另外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精心策划和美化的生活片段,这可能使得学生陷入社交比较中,对自己的生活和自我价值产生质疑,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貌、生活和成就感到不满意,从而导致焦虑和心理压力影响到心理健康,会给学生带来自我形象问题和低自尊的问题,并且在社交媒体上,学生会承受来自他人的评论、评价和标准,这些评价往往是主观和片面的,可能会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打击,产生焦虑和不安,此外社交媒体可以拓展社交圈,但它也带来了社交孤立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因为过度依赖虚拟社交而忽视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导致孤独感和焦虑,同时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习在学习时分心,学生沉迷于社交媒体直至上瘾,长时间的使用会占据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睡眠,导致学业成绩直线下滑6。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思考
1 .以引导为主,提倡合理使用社交媒体
快速使学生迅速成长起来,需要提高当代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管理工作要秉承立德树人的指导方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学校和家庭应该帮助学生发展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的能力,教导他们认识到社交媒体上的比较和评判不应成为影响自己情绪和自尊心的因素,学会积极应对和处理负面情绪,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稳固的支持网络,包括家人、朋友和社区成员等,重视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让学生体验到真实和积极的社交关系的力量,同时学校要着重强调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去,一方面要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校园环境上,强调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价值,推学校管理工作有序的进行,从而体现出教育的价值, 另一方面要在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为学生的各项学习生活提供充足的保障,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交媒体带来的社交比较和心理压力,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鼓励学生意识到自身的独特价值和成长的重要性,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社交关系。
2 .以课程为辅,提升教育数字素养
学校要充分了解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属性,突出社会所需人才培养的技能与职业能力,与社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动机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学校的管理改革应该从各个环节逐一突破,尤其是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当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辨别虚假信息和消费内容,例如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教授学生媒体素养的基础知识和技巧,这包括了解媒体行业、媒体传播和信息传递的原理,认识到媒体的意图和偏见,以及学习如何主动寻找、评估和验证信息的可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社交媒体上的案例,展示真实与虚假信息的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其中的差异,同时,通过示范如何验证信息来源、查证事实和辨别虚假信息,帮助学生形成辨别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交媒体的理性认知。
3.开通心理渠道,正确看待社交媒体
校管理者还可以专门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交媒体问题,化解心中抑郁,教师鼓励学生加强自我心理建设,增强自信心,在与别人交流时学习他人的长处,但不能时刻否定自己,帮助自己抵御困难增强信心,身心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个人才可以健康茁壮的成长,并且通过鼓励学生关注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观,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兴趣,鼓励学生发掘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社交媒体上的评判,与此同时学校领导人员要做好教师团队建设工作,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心理教师行列,可以利用招聘或聘请方式来提高心理教师团队的专业技能,为其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并且学校领导人员还需要定期对心理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现有心理教师专业技能,通过教师悉心倾听,专业疏导,为同学们排忧解难,疏散心中郁闷,成就心理健康。
四.结语
社交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它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学生的焦虑、抑郁和孤独感增加,同时网络暴力和欺凌也可能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近年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从原本的传统教育方式向创新型教育方式发生了转变,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关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已经蓄势待发,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工作的长效发展,一方面要形成具体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另一方面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并持续跟踪改进效果,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心理素质能力的目标,虽然教育改革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能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社交媒体,减少心理问题仍是当前教育中需要研究的课题,但这既是目标也是动力,相信假以时日定会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心理教育教学有序性和稳定性发展的道路,在现有社会体系结构的不断深化改革下,实现技术与理论的完美结合与互相协调方案。
参考文献:
[1]李伟.学校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构建 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8):39.
[2]柏海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工 作有机结合研究[J].法制博览,2018(32):286-287.
[3]刘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 作探析[J].祖国,2018(19):211-212.
[4]符经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 工作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31(5):13-16.
[5]王淑娟.浅析学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以 心理健康教育为例[J].价值工程,2017,36(20):234- 236.
[6]李恺琳.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 的模式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10):178 - 179.
杨秉彦,男(1992.09-),籍贯(山东潍坊) 汉族,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