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道德经》吴经熊、托罗德和米切尔三英译本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黄雨欣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摘要

《道德经》是中国唯一在世界上翻译印刷的数量仅次于西方《圣经》的经典著作。古今中外,《道德经》吸引了很多著名译者,呈现出许多优秀的译作。本文从目的论三原则,对比分析《道德经》吴经熊、托罗德和米切尔三个译本不同处理的成功之处,以期引起广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宣传的重视以及对译者作用的思考。


关键词

《道德经》;翻译目的论

正文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而对于当今世界,了解中国最好的一把钥匙、走进中国最好的一扇门便是学习中国经典文化、学习中国语言。《道德经》作为首部中国历史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哲学文化著作,其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思想以及隽永的文字都堪称中华文化之瑰宝。而在传播过程中,翻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选择了美国译者托罗德和米切尔、中国译者吴经熊三位大家的译本,尝试从目的论三原则对比分析《道德经》译本之不同处理的成功之处,以期引起广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宣传的重视以及对译者作用的思考。

 

二、《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道德经》用来解释宇宙万物不断的演变,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意义重大,影响的领域包括社会学、哲学、诗歌等,同时也对当代的政治学、心理学、宗教等方面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西方人最初对老子的认识主要通过书籍翻译而来,早在唐朝时期,玄奘法师已经把装订成册的《道德经》翻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南亚国家。[3]  16 世纪开始《道德经》被翻译为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等,翻译数量巨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迄今为止,《道德经》已有超过 1100 个译本,总共经历了三次翻译高潮。

 

三、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提出者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是德国翻译目的学派重要创始人,他突破了其老师“功能对等”研究的束缚,借鉴并完善“翻译行为论”,从而不断发展形成目的论。与传统等值观不同的是,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包括: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6] 其中,目的原则”是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连贯性”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coherence)。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总之,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但是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为了促进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引起广大文学译者的重视,本文将结合以上三个原则选择部分译文进行分析。

 

四、目的论指导下《道德经》的吴译、托译与米译

在中国典籍英译过程中,吴经熊、托罗德、米切尔三位译者自身的立场不相同,因此其出发点和目的也不尽相同。

吴经熊John C. H. Wu,一名经雄,字德生,浙江宁波人,早年留学美国、法国、德国,致力于法学研究,归国后担任东吴法学院法学教授、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华民国宪法起草人。吴经熊自幼研习英文,青少年时期已熟谙孔孟老庄,特殊的教育和求学背景使他成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翻译家,由他译介的《道德经》曾在国内外两次出版发行,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书写了浓重的一笔。[1] 既是中国本土译者,自然主动自觉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因此他的《道德经》译本的突出特点是高度忠实于原文,使译本与源文本高度对应。

托罗德Sam Torode)是一名美国作家,他改写了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奥雷利乌斯(Marcus Aurelius)和伊壁鸠鲁(Epictetus)等经典作家的作品。他的所有作品均是自己亲力亲为,自己设计、自己出版。他出版的《道德经》的英译本是大幅修改自德怀特·戈达德(Dwight Goddard) 1919年的一篇译本,从那时起间接担任起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的职务。他的译本相较于其他译本较为不同的是,他给《道德经》的每一章都拟了章节名称,且均十分贴合章节内容,是每章的高度凝练与概括。

米切尔Stephen Mitchell)也来自美国,于1988年在美国出版其《道德经》英译本。他在书后加了注释,即便风格简洁明了,却也能让读者明白其意。该译本在出版以来就受到了为数众多的美国普通大众的欢迎,被广泛接受,成为《道德经》英译版本中的流行版本[4],这不能不说与米切尔翻译的目的化处理有密切关系。他在译本前言中提到,该书的翻译主要基于Paul Carus的英译本所改译,且同时参考了英、德、法文的老子译本,还加入了自己十四年的禅修经验。他将《道德经》与美国流行的佛教文化、禅宗文化相结合[5],将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相比附、融合,或者说借用佛家阐释道家,阐释《道德经》,达到让读者更容易接受这部经典的目的。他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对原著的忠实度并不高,且有相当程度的意译、改译、错译或省译的情况存在。且他的风格,显然将古奥、生涩、玄妙的中国古代文言文进行简化、省略、甚至口语化处理,多用归化策略,让使用现代英语的读者更加易于阅读理解。

因此,从目的论来看,三位译者在译《道德经》之时,其出发点不尽相同。米切尔主要是为了促进佛教与禅宗相结合,托罗德是为了传播自己的信仰同时吸引更多读者,而吴经熊则是出于一种传播中国文化与对生活哲学和道家文化的思考。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三者都对中西文化的交流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下面,本文将分别从目的原则、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对《道德经》中的一些典型翻译进行分析,谈谈目的论视角下《道德经》的米切尔、托罗德和吴经熊不同处理的成功之处。

 

4.1目的原则

虽然同是将中国古典著作《道德经》进行英译,但是鉴于三位译者身份、母语、文化背景和翻译目的不同,其各自的立场也就不同,产出的译作自然也就不同。例如: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2](第五十八章第一句)

   吴译Where the ruler is mum, mum, The people are simple and happy. Where the ruler is sharp, sharp, The people are wily and discontented.

   托译When an administration practices simplicity, the people are content. When an administration is nosy, the people become unruly.

   米译If a country is governed with tolerance, the people are comfortable and honest. If a country is governed with repression, the people are depressed and crafty.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和其民缺缺为汉语特有的四字格,译成英语时找不到对应的词或短语,因此三位译者都将其处理成句子形式。此外,在四字格中还含有叠词结构,如闷闷淳淳察察缺缺吴经熊处理为mum, mum”“simple and happy”“sharp, sharp”“wily and discontented”,通过英文单词的重复,高度向源语的叠词形式靠拢,并利用拟声词来表达实义,从一定意义上能实现与原文形式上相吻合。另外,“simple and happy”“wily and discontented”虽不能像“闷闷”与“察察”那样叠词译出,却也使用了工整的对仗形式,同样往原文靠拢。而托罗德和和米切尔即更注重精确释义及译入语读者的理解,都是采取“When an administration... the people...”或“If a country...the people...”这样的重复句式来表达,能让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两种不同的情况”可能带来的结果。

 

4.2语内连贯

语内连贯强调了译文上下文以及上下语境的逻辑连贯。在这一点上,三位译者的处理也各有千秋。例如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2]”原文要表达治理人、事奉天,没有比涵养节用更重要的了,且由“啬”引出“早服”,由“早服”引出“重积德”,由“重积德”引出“无不克”,由“无不克”引出“莫知其极”,由“莫知其极”引出“有国”......看似绕了一圈,却环环相扣且由首到尾,由尾及首,字里行间逻辑紧密,上下衔接连贯精妙。下面分别看看三位译者的翻译:

吴译In governing a people and in serving Heaven, There is nothing like frugality. To be frugal is to return before straying. To return before straying is to have a double reserve of Virtue. To have a double reserve of Virtue is to overcome everything. To overcome everything is to reach an invisible height. Only he who has reached an invisible height can have a kingdom. Only he who has got the Mother of a kingdom can last long. This is the way to be deep-rooted and firm-planted in the Tao, The secret of long life and lasting vision.

托译In ruling and in life, nothing surpasses moderation. One must form the habit early. Acquiring moderation results in accumulating virtue. By accumulating virtue, nothing is impossible. If nothing is impossible, one knows no limits. If one knows no limits, one may rule the empire. Those who possess moderation will endure; they have deep roots and strong stems. This is the secret to a long life, and lasting insight into the Tao.

米译For governing a country well there is nothing better than moderation. The mark of a moderate man is freedom from his own ideas. Tolerant like the sky, all-pervading like sunlight, firm like a mountain, supple like a tree in the wind, he has no destination in view and makes use of anything life happens to bring his way. Nothing is impossible for him. Because he has let go, he can care for the peoples welfare as a mother cares for her child.

由此可见,吴经熊将整体处理为To... is to...”的句型连接起整章内容,最后一句“This is the way...”作总结句,上下文逻辑关系连接自然;托罗德则巧妙使用if句,添加“如果......那么......”的逻辑连接词,同样有助于疏通全文脉络;而米切尔整体风格基本不忠实于源文本,而是使用自己理解后的语言表达,最后加一个because说明原因,在逻辑连贯性上的处理也未尝不可,非常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难怪大受美国读者喜爱,只是因规划策略的使用,再创造程度过高,很难使一个源语读者分辨出其源语所对应的内容。

 

4.3语际连贯

语际连贯强调不同语言之间应注意的翻译原则,最大限度使用目的语文化以接受的表达。在此,我们分析一下三位译者对第五十六章前三句的不同处理方法: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2]

吴译He who knows does not speak. He who speaks does not know. Block all the passages! Shut all the doors! Blunt all edges! Untie all tangles! Harmonize all lights! Unite the world into one whole! This is called the Mystical Whole...

托译Those who talk do not know; those who know do not talk. The wise shut their mouths and watch their actions. They dull their sharpness, unravel their tangles, dim their brilliance, and embrace the mysterious.

米译Those who know dont talk. Those who talk dont know. Close your mouth, block off your senses, blunt your sharpness, untie your knots, soften your glare, settle your dust. This is the primal identity. Be like the Tao.

吴经熊“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用无主语的祈使句表达,且将标点符号都转换为感叹号,将情绪溢于文字之间;“玄同”一词直译为mystical whole,创造一个新的词汇组合,虽新颖却恐怕难以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其意。与吴译相比,托罗德“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译文中加入the wise做主语,此处增译更符合英语表达。米译的表达则完全符合目的语表述习惯,将原文意思高度提取之后再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且将“玄同”一词用解释性语句体现,“This is the primal identity. Be like the Tao.”更易于目的语读者接受。

 

五、结语

吴经熊、托罗德、米切尔三位译者所译的《道德经》各有其突出特点,若是在原作与目的语读者之间有一条路,那么吴经熊则选择进原作者家里做客,托罗德在路中间但是面朝目的语读者,米切尔则选择将原作家里打包的美食用自己的包装袋带给目的语读者吃。他们的译文各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当然也有还可再推敲的地方,但这就是翻译的魅力所在,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且三位译者都带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这也造就了他们的译文风格。从翻译目的论来看,不论三位各自目的为何,他们都有意无意地达成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为文化传播搭桥。而桥梁的背后,不仅是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价值层面的较量,更是思维差异的再现。因此,在翻译中国经典时,译者应明确文化传播的目的,并结合目的论相关原则适当选择符合读者易于接受的翻译策略、技巧和方法,思考译者的作用是什么,以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操萍. 吴经熊《道德经》英译本注释研究——基于“场域—惯习”的视角[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0.

[2]老子. 道德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路有有.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道德经》英译本为例[J]. 陇东学院学报, 2021, 32.

[4]王岩. Stephen.Mitchell《道德经》英译本接受性研究[J]. 科教文汇, 2009, :237-247

[5]武志勇. 《道德经》在西方世界传播的历史[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05.

[6]杨运. 从目的论看《道德经》理雅各和林语堂两英译本[C]. 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 2018.

 

作者简介:黄雨欣,出生于1999年,女,汉族,籍贯广西桂林,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1 级英语笔译 MTI 硕士研究生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