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红色文化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凌源红色文化;中学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正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精神凝练,是中华民族革命、发展与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是优质的教育资源。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因此,将凌源地区红色文化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既能凸显出学校特色,又能实现育人效果。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历史现象之一,植根于特定的社会存在,又随社会存在而改变。红色文化指的是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的总和。这三种形态相互联系、互促共生,构成红色文化的完整系统。物质形态即以红色文化为物质载体,它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程,是中华儿女在革命时期的血与火的较量和建设时期的艰苦卓绝奋斗,是中华民族成长与伟大历史事件的见证,是“人、物、事”的统一。精神形态是红色文化之魂,其实质体现为艰苦奋斗、勇于斗争、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精神。制度形态为营造红色文化建章立制,它的载体表现为命令、决策和政策,主要涉及中华民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法律法规。
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凌源地区红色文化是在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革命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饱含民族精神与信仰的文化,具体表征为凌源抗日义勇军的斗争精神、凌源民众支援抗日武装的斗争精神与镇压反革命运动精神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二、红色文化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对“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继承红色文化”“传承红色资源”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着重指出应深刻凝练红色文化内涵、发掘其时代价值、开发其教育意义。红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过去、启迪现在、昭示未来,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特点。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要重视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将红色文化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坚定中学生的政治立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一些消极因素对当代中学生的底线思维产生负面影响,容易使一些中学生的政治立场不坚定、不牢固,甚至出现扭曲的现象。红色文化饱含着党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革命立场,是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文化成果,具有政治性、革命性与原则性等特征。红色文化强大的感染力,能为学生明确政治导向。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其极易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学生们很容易出现政治立场迷茫、三观动摇、爱国情怀薄弱等问题。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利于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引领,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红色文化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中学生的政治立场。
(二)提升中学生的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反映着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经过历史的检验,特色鲜明,彰显着党的光辉历史与丰功伟绩。红色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革命的伟大成就、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光彩,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当代中学生处于多元背景下,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外来文化中的西方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影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党和人民的精神宝藏,红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革命精神与革命人物能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红色文化与中学校园文化的融合对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对党的信心尤为重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引领中学生在蕴含红色文化的校园文化中成长,能够促进学生领悟多元文化的本质,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使命。
(三)树立中学生的道德修为
新时代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我国教育事业将迎来新变化,这意味着我国教育将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并使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中国梦”。习近平同志提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善于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优秀文化的凝练,它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是对中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优质资源,以红色文化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比单纯的理论灌输式道德教育更具价值。红色文化与道德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红色文化的真实事例将抽象的道德认识具体化、形象性,充分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同化的意识,从而克制自身的不道德行为。因此,学校必须通过营造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德育作用,激发学生对革命人物的情感共鸣,克服自身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使学生具有现代社会生活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与态度。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并以此发挥其道德教化作用是树立中学生良好道德修为的有效途径。
三、凌源红色文化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凌源地处辽宁西部地区,该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利用凌源地区红色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运用其影响力来教育和鼓舞学生,可以不断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将凌源地区红色文化融入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从精神文化,将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形成学校独特的教育模式。
(一)建设校园红色精神文化
以地域红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提升校风的红色底蕴、提高校歌的红色品位、完善校训的红色思想等途径来实现。首先,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全面体现,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与办学水平。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将红色文化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融入到校风建设,以更好地发挥校风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抵御消极思想的能力。学校可以深挖凌源地区广大民众革命时期顽强拼搏、勇于反抗、脚踏实地的性格特征,推进校风建设,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突出凌源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形成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其次,校歌是对校园精神的生动表达,它将校园红色精神形象化、艺术化,在凝聚校园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凸显红色文化育人特色,提升学生的文化追求。最后,校训是一所学校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成果,它是全校师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学校可以围绕凌源红色革命人物的名言警句,提炼学校校训,提升校训内涵,使校训突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对凌源传统革命精神的传承。
(二)建设校园红色物质文化
红色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内的物质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和文化传播工具等。中学红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注重红色物质文化的作用,打造具有浓厚红色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首先,学校应抓住凌源红色文化特点,在校园建筑装饰、名称拟定和造型塑造方面融入有代表性的红色元素,提高校园建筑的可识别度,避免流于形式,让学生们能够时刻感受到红色文化就在身边,以此加强对凌源红色文化的认识。其次,在校园景观建设方面,学校需要准确把握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本质特征,使其能反映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促使学生在红色文化场景中产生情感共鸣。毫无疑问,校园景观能够将多种红色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例如在校园里修建“凌源抗日义勇军雕塑群”,号召学生参与创意设计,使其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对校园红色景观的理解与感悟,充分发挥校园红色景观的作用。最后,学校可以通过板报、墙壁上悬挂的红色人物简介、校刊等渠道扩大凌源红色文化的校园覆盖面,使其融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园LED屏等对凌源红色文化进行宣传,从而提高凌源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使学生在校园中可以时刻感知地域红色文化的魅力。
(三)建设校园红色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保障中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将凌源地域红色文化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仍需要校规校纪等规章制度来保障。建设校园红色制度文化,需要不断建设完善工作机制与管理体系、推动制度创新、完善考核与反馈机制三个方面。首先,在建设完善工作机制与管理体系方面,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组件一个高素质工作团队负责工作机制的建设与管理,为凌源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做好规划。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策划红色文化主题班会,讲述凌源革命故事,有效落实学校制定的工作任务。同时,班干部可以协助班主任开展相关活动,将具体任务落实到个人,做到统一标准、分级管理、层层负责,进而优化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其次,在制度创新方面,切忌照搬照抄,要根据凌源当地特色红色文化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红色文化管理制度。比如每季度举办一次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电影《烽火映山红》,或是邀请研究凌源革命史的专家或革命先辈的后代,通过学术讲座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进一步探讨凌源红色文化。也可以通过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前往凌青绥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平凌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交流,使学生们亲近历史、感悟历史,从而加强其对家乡红色革命史的了解,激发其爱国情怀。
凌源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中学应加大对凌源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切实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校园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最大化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多元路径。
参考文献:
[1]项贤明.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61-166.
[2]周浩.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0:50-56.
[3]刘绍静.利用红色文化构筑特色校园文化的探索——以临沂大学为例[J].临沂大学学报,2012(03):6-9.
[4]崔向东,张焕新.凌源革命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1:21-3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渤海大学中小学教学改革联合研究项目《地域红色文化融入中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ZXXJG17);2021年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国家安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问题研究》(项目编号:XK202134-32);2023年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合作课题《“解放战争转折地”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lslhzqn-03);2023年辽宁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决策咨询和新型智库委托课题《关于我省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忠英(1982—),女,汉族,四川威远人,博士研究生,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司天柱,男,凌源市四合当中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