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外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小学体育;课外活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正文
1、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体育课程教学活动较单一
很多体育教师并未从客观化角度出发加强对体育教学活动的理解,因而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无法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得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呈现出单一化问题。在单一化的体育教学活动之下,学生也出现了学习抵触心理,既无法提升体育运动兴趣,也会出现敷衍情况。如此学生也很难结合日常的体育运动加强对不同运动项目的认知和理理解,更无法掌握对应的体育运动项目技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多学生都会出现无法理解体育学习意义的情况,既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困难,也会使学生的学习效力不断减低。学生将很难运用规律化的体育运动活动实现自身耐力、敏捷度的提升,进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很多体育教师也会出现忽视学生意见的情况,无法引入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活动或运动形式。这也使得课外活动的教学氛围非常的枯燥乏味,很多学生也会出现轻视体育运动的情况,既无法运用体育运动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也无法结合日常的体育运动活动理解体育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很难提升对某项体育运动的兴趣,更无法在兴趣的引导和帮助下开展有效的运动活动,进而也使得学生的运动素养难以得到提升和发展。
1.2体育课程训练缺乏科学性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会从自身的想法角度出发,设计部分难度较大、强度较高的体育运动训练活动。而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将很难完成强度较高的体育运动,其很容易因运动过度而出现肌肉酸痛或者不适感。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理解能力都较弱,他们也很容易因身体的不适感而出现误解,进而难于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其不仅不会主动的开展体育运动活动,还会出现逃避体育运动训练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多学生也出现了抵触体育课程活动,无法理解运动锻炼意义的问题,既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和睦发展,也会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而且缺乏科学性的体育课程训练活动也会使学生容易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肢体受伤情况,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安全。若学生因运动方式不当而出现不适感,那么学生也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观念,并容易在未来的学习成长发展过程中产生较明确的抵触情绪,也无法运用规律化的体育运动逐步的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如此,缺乏科学性的体育课程活动也无法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也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若无法得到较好的引导,学生也很可能会在学习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不利于学生的较好成长与发展。
1.3未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引导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之中,很容易因无法较好的完成学习活动而出现畏难心理,因而他们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愿意主动参与的情况。很多学生都可能会因害怕丢脸而不敢大胆的尝试,这样教师也无法发现学生的体育运动问题,因而也无法给予学生较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不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和发展。而且很多教师也无法给予学生较多的关注,进而使得自身的体育教学活动效率较低,教师也很难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当学生因无法完成体育运动出现挫败、失落情绪时,教师也无法给予学生的一定的鼓励和引导,进而使得学生很难提升学习信心。长期以往学生也会产生挫败心理,并容易在这一过程中出现性格方面的问题。而且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时,也需要不断的突破自我、挑战自我,若教师无法运用合理的鼓励方式引导学生,学生也很难正确的面对眼前的学习困难。既无法实现自身运动能力的提升,也无法实现自身意志力品质的提升。学生也无法在体育教学活动之下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更无法理解体育精神。不仅如此很多小学生也没有理解体育竞赛的意义,因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好胜心较强的情况。若其在体育竞赛之中出现了暂时的失败,学生也很容易出现较强的情绪问题。如此学生将很难吸取失败的教训,也无法加强对体育运动活动的认知和理解,不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和发展。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也很难结合体育运动活动加强对人生道理的认知和理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2、小学体育课外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价值与意义
兴趣是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深度实践的内在动力,不仅可以切实调动学生在课外活动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且会全方位助推体育教学改革的实现,并为学生强健体魄塑造、心理状态调试拓宽渠道,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得以满足。
2.1体育兴趣培养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体育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积极性势必会得到充分调动,这自然会为学生体育精神的传承、体育技能的发展、体育意识的形成而奠基。同时,面对诸多更具趣味性的体育活动与项目冲击,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竞争、协作、互动也会更加充分,会帮助学生深入领略体育的内涵与实质,并将对体育的热爱,倾注于长期坚持、持续锻炼,以此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并为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打好基础。
2.1体育兴趣培养可助推体育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对体育教学普遍不够重视,以致很多体育教学项目的开展缺失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而在兴趣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参与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主动性会得到切实激发,这自然更利于教师对自身思想观念的革新,以及体育教学方法策略的优化。同时,教师在参与体育兴趣培养策略探究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身心特征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入,更利于一些趣味性、丰富性体育教学方法在课堂活动中的融入,进而为小学体育教学增色。
3、小学体育课外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在明确小学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要点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小学体育教学的整个流程进行细化与优化,确保课外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合,让两者的衔接与融合更加流畅,更好地发挥融合作用,切实落实教学改革,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3.1设定完善教学目标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发挥引领作用,可为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提供依据。新课标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增多,教学目标覆盖范围更广。在小学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的背景下,教师应从课外活动项目着手,在教学目标设定中添加相关内容,为教师组织与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项目提供指导。结合课外活动的特点,教师应设定以下几项教学目标: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并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身体健康目标,在课外活动项目中强化学生身体素质,要求学生通过训练项目掌握科学的、准确的、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并在活动中学会如何正确、科学地处理运动损伤;第三,活动参与目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课外活动项目及其他户外活动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第四,社会适应目标,要求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发展合作意识、运动精神、社交能力,提升学生对抗挫折的能力;第五,心理健康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外活动中学会面对困难,能够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让学生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习及生活,并通过训练项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2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课外活动项目具有形式多样、支持不同人数、适合不同场地等特征,教师可根据学校现有场地、学生身体素质、教学要求等要素,选择合适的课外活动项目,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满足不同教学目标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细化来说,课外活动项目包括以下三类:破冰类,打破学生间的隔阂,让学生更团结、快速地进入训练状态,训练项目有解手链及杀人游戏等;个人类,注重参与者个人成长的项目,帮助参与者挑战自我,激发参与者的潜力,训练项目有高空断桥、自信高台等;团队类,注重团队成员间的协作、交流与信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感与社交能力,训练项目有急速120秒、密码破译等。结合课外活动项目的特点,小学体育教师可按照学生发展规律,按照个人发展、破冰、团队发展的流程,规划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个人素养发展的基础上,获得社会属性的发展。
以高学段小学体育教学为例,在课程前期,教师可在第一节课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为学生介绍课外活动相关理论,再组织学生开展自信高台游戏,引导学生勇敢表达自己,为后续课外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程中期,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团队训练项目,如同心筑长城、同起同坐等,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初步建立信任;在课程后期,教师可组织学生实施密码破译、信任背摔、急速120秒等背景复杂、运动丰富的项目,强化课外活动作用的发挥,让学生的团队素养及体育素养得到协同发展。
3.3灵活设计教学活动
在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小学体育教师应灵活设计教学活动,协调融合小学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项目。通常来说,小学体育教学的流程为课前导入、课堂练习与课后总结三个环节。在课外活动融合的背景下,教学流程应为课前导入、课外活动项目、归纳总结、课后评价。本节主要对课前导入、课外活动的实施及归纳总结三个环节开展研究,帮助教师灵活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应创设相关情境,为学生讲解课外活动的背景与规则,为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实施课外活动。例如,某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急速120秒的活动,在课前进行场地布置,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在城市里的生活很方便,但是在偏远山区有很多像你们一样大的小朋友,上学时没有崭新的教材、多样的体育器材,现在为了让山区的小朋友也能上好体育课,同学们组成了挑战队,要在120秒内完成任务,每队的用时越短,为山区小朋友争取的福利就越多。通过上述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素质拓展项目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爱心,让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然后,教师为学生介绍急速120秒中的四项任务,分别是孤岛求生(所有队员站在0.5m×0.5m的纸板上)、黄河之舞(每队选出两人摇绳,其他人跳绳,所有人连跳五个)、定点投篮(站在固定的位置投中两个球)、急速冲击(每队选出一名学生完成100米跑),详细讲解各项任务的要求与规则,确保学生顺利完成训练活动。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做好观察与巡视工作,引导学生安全、有效地进行课外活动,避免学生在活动中出现偏离主题、参与不到位的问题。然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延伸,指明活动项目对学生体育技能、体育能力、道德修养等层面的促进作用,并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对课外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在课后强化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技能,完成知识内化。
4、结语
体育教师在开展各项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及时发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性别等特征,制定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外活动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夯实基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课外活动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学校不仅要加强设施设备的建设,还要重视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不断创新体育训练方式方法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小学体育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具体表现,重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转变学生的体育训练态度。
参考文献:
[1]皮希慧.素质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策略浅谈[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2):35-37.
[2]张子尧.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应用解析[J].教育界,2021(28):57-58.
[3]林巧花.“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引入拓展训练的途径[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5):15-17.
[4]赵洪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的探讨[J].情感读本,2020(0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