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正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把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更好地记住、更好地理解。此外,由于小学数学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两者之间的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各项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上,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让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在核心素养的前提下,老师应该对学生提出的不仅仅是对课本中的知识的需求,更应该注重对他们的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1、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让学生爱上数学,体会数学学习的魅力,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让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逻辑思维,往往能更好投入数学的学习中。如果将数学科目的教学与日常生活之间完全脱离,仅仅只是注重教材中的知识,则很难落实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也就自然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学生很容易便会出现疲劳的状况。生活化的教学不仅可以使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得到有效的融合,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并且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科目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目的。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使得学生认识到数学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与应用,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化的教学价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学质量也更高。
1.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融合发展
新课标理念下积极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小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本着融合发展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要求学生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社会的认知。通过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建立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将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一体化的融合教学,让教学不再成为单一的状态,而是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融合发展。
1.3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
由于数学知识有着抽象性的特点,如果想要学生好好学习数学知识,则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帮助学生学会在社会中实践数学,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与应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有自己的认知与理解,因此,通过生活化教学开展数学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与应用,而且还能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对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思考。在数学学习,课堂上的理论都是需要建立在实践生活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教学相融合,可以创造更加丰富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也能够将数学教学中一些抽象,复杂的部分变得更加简化,最终帮助学生增强理解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1.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为了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让学生轻松、自由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构建具有实践探究意义的课堂。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生活化的元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主动加入到数学习题的探究中来。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单一地为学生布置数学题,让学生机械地完成数学作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出发,将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
2.1巧用生活化元素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要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这也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发展的初期,普遍从直观形象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积极应用生活中的现象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例如,在教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时,教师要在课前预习阶段为学生分配预习任务:超市一月份的电费为280元,水费200元;二月份的电费为370元,水费为250元;三月份的电费为335元,水费为262元。并为学生提供数据模板,鼓励学生课前自主完成数据统计图。在正式授课阶段,教师需要为学生详细讲解分段整理的方式,可以为学生创设学校订做校服的现实情境,启发学生按照身高数据来进行分段整理,并引导学生将整理后的数据制作成统计表,并且认真分析数据,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这项教学活动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数学深深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进一步辅助数学学习,学生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让数学教学的目标顺利实现。
2.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完善,在对抽象性的概念进行理解时,则具有一定难度,此时会让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针对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在生活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为学生创设多样性的教学情境,将一些抽象的事物进行具象的转化,变成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事物,此时更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进行理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让学生对概念进行理解。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将年月日的具体概念教授给学生,导致学生缺乏对年月日的具体认知。为了让学生对年月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个思考问题,例如“小明今年5岁,他的姐姐比他大2岁,3年后小明和他的姐姐各多少岁?”设置问题的优势在于能够在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该问题的设置与日常生活十分贴近,学生会愿意积极主动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以讨论学习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解答。学生讨论结束后会得到相应的答案,无论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需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行为进行表扬,然后引出年月日的相关内容。该种方式能够为学生设置一个具有悬念的问题情境,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剖析。通过实践所获得的理论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远比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更加有效,而且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享受知识探索的过程。
2.3巧设生活化问题探究
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通过将问题探究生活化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教学的质量,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新课标的全面推进,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多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质疑与答疑,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课堂提问在数学教学中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形式,能够推动教学顺利地开展下去,也能够有效利用提问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提问的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说教师问,学生答。这也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种情况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复杂,导致学生很难短时间内脓明白,经过努力也很难找到正确答案。还有一种情况则是问题过于简单,导致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这两种问题都是没有新意的,很难真正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因此,为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避免无效提问,教师应当注重对于问题的设计。
例如,在教学“分数”时,为了真正增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与了解,并且掌握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先设计一段生活情境:在炎炎烈日下,四位同学结伴来到水果店买了一个大西瓜,其中一个同学则将西瓜分为了四份,这样每位同学都能吃一份,接着四位同学便开始津津有味吃起了西瓜。播放完毕这样的影片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也都吸引了过来。这时,教师再接着问:“影片中每位同学都分到了西瓜的四分之一对不对?”这时学生便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对”。这时教师则否定学生的回答,学生会表现出一脸不可置信的样子。这时再及时跟学生说明:分数是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若干份,但是影片中没有说同学们将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因此每位同学分到的西瓜可能是不一样的。接着,教师再问学生:“请问判断分数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应该是什么?”这是学生便会说:“一定要平均分配。”通过这样的问题探究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的知识,而且也能对知识的应用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设置课外生活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生活化教学的落实,教师除在课内环节加以重视外,还要积极开设第二课堂,让数学教学真正走进生活,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理,改善他们的学习效果。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应围绕所授内容开展课外活动,实现课堂上下的有机统一,引领学生走入生活,使他们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例如,“折线统计图”是学生在已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统计知识。教师可带领学生经历运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使他们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可以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当学习完课本内容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开设“第二课堂”,要求他们收集与统计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如家中爸爸妈妈每个月的手机话费使用情况,每天使用的塑料袋数量,以及最近几个月每月的电费、水费等,把这些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观察变化趋势。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从这些折线统计图中发现问题所在,如塑料袋、水电费什么时候使用得最多,要想办法减少白色污染,节约用水、用电等,让他们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5巧妙布置生活化作业
作业属于课堂教学的持续与延伸,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业一方面能够检测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之处,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锻炼知识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与其他配套习题外,还可以巧妙布置一系列生活化作业,创新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使他们利用课堂所学分析与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后,以理解周长的概念为基础安排的,通过猜想、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与公式。当学习完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作业,如要求学生回家亲手测量一些物体的边长,利用所学公式计算出这些物体的周长,如餐桌、地板砖、相框、窗户、电脑桌、门、电视机等,做一些实践性作业。然后,教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收获,主要是分享自己的测量与计算过程,有哪些好的方法与技巧等,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3、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老师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小学阶段数学教育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并将重点放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上。进行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育,能够使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创造出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在多元化、智慧化的教学方式下,对数学的知识进行有条理的掌握,从而提升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们要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进行主动的改革,要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以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历为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适当的教育切入点,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对数学知识有更深的体会,进而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
参考文献:
[1]郭耿浩.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79):5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