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培养探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袁小球

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中心小学336000

摘要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同等的,实质上,学生的语文水平必须有强大的思考能力。因此,本论文立足于目前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状况,对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思考的效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根据这一点,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为类似的研究以及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从而使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主动性思维;培养策略

正文


当前,小学高年段语文阅读材料仍然是以课本为主体,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小学生对语文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视而不见,甚至在完成了阅读任务之后,仍然不能正确地了解文本的内容和心理实质。为什么低年级的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也不能很好地了解文本含义,这是由于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处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之中,过分重视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背诵,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为此,小学语文老师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改进现有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也要积极地发展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包含了许多高质量的文本,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多数的小学语文老师都倾向于把重点放在了语文知识的传递和解释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感情体验。与此同时,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方式常常只是停留在表层,缺少了深入的内涵,而对于学生进行思考的培养,实质上也只是一种在应试教学方式下进行的无聊的练习。还有一些小学老师,为了加快阅读课的速度,把他们的思想进程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发展。此外,还有一些小学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忽略了他们的真实状况,从而造成评价的结果不客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仅仅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这极大地影响了语文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二)缺乏对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的指导作用

当前,国内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一般都没有对自己的阅读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对学生的独立阅读和分组讨论的环节没有进行合理的连接,并且提出的问题也不能与阅读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尽管以上所述的教学方式也以学生为中心,但因为语文老师的指导角色缺失,也会造成学生的阅读学习迷失了自己的目标,从而大大降低了阅读的效果。此外,还可能造成语文课堂上的混乱和混乱,影响到同学们参加语文阅读的积极性,严重时还会使他们感到厌烦。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内容分配不够科学,缺少多样化阅读方式

我们都知道,在初级阶段的语文阅读课中,语文的解释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作为一个课程的主要目的。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这样,既可以提高语文知识的针对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但是,就目前而言,一些小学语文老师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且还没有编写出足够多的教材。另外,一些语文老师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到他们在学习中的反馈,这极大地妨碍了他们的教学方案的改进,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大大下降。

(四)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课,其量少

目前,我国小学低年级的语文阅读课数量比较多,而语文阅读课的学时又比较短。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的语文老师不得不采取列举型语文知识点来进行语文学习。不难发现,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但并不能帮助他们理解语文的重点。另外,在提高了语文知识的宽度的时候,也就代表了知识的深度不够,从而使他们对语文知识的了解不够,因此,也就不能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要思想。

(五)小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

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内一些小学的语文老师常常从自己的感觉入手,把自己的阅读方法用死板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够完善,如果没有足够的阅读兴趣,就不能参与到阅读中来,这也就造成了语文阅读的不能正常进行。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是经过了语文教学,也难以领会文本的内涵,从而丧失了文本的教育意义。另外,如果语文老师不能保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那他们就不可能被激励起自己的学习兴趣,最后还会阻碍他们积极思考的发展。

 

二、现阶段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性思维的办法

(一)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全面掌握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研究,可以保证汉语阅读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到了高段以后,小学生一般都是遵纪守法的,可以按照班级的行为规范行事,但是,一些高段的学生也会丧失参加上课的积极性,并且最多的是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保持缄默,或是不参加分组讨论等。另外,还有一些人更倾向于独自一人,他们对学校的学习缺乏热情。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小学阶段的高段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一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注意,但是在班级的学习和集体的学习中,他们很难表现出自己的个人价值。要防止以上问题发生,小学语文老师要与学生们进行良性的交流,参与到学生们的探讨和玩耍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保证所设计的教育内容适合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另外,语文老师还应当通过各种社会平台来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摸清他们的爱好,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阅读课程,从而促进他们的积极思考。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积极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考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具有较强的抽象思考能力。然而,在小学阶段,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想发展特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并将其运用于小学生的思考模式转变阶段,运用情景营造等方法,让同学们自发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从而帮助处于思维模式过渡阶段的学长们,培养他们的积极思考能力。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和品质。要达到以上的阅读教学目的,语文老师就得先改进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阅读教育中来。现在就以《桥》这一课为例,具体论述了语文老师要采用“问题”的方法,让同学们积极地去想,比如:“老人英勇闯阵,救民于水火之中。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章中的那个老人,你会跑在最前面,去救人吗?”当然,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觉得是对的,有的同学则持反对意见,觉得把幼儿的性命放在第一位。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指导学生了解文本中的角色和想法。如果语文老师只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不会产生共鸣。而第二个问题,可以让同学们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文本中的角色之间的游戏,从而对文本的含义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总之,利用以上的情境来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又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思考能力。

(三)巧施点拨,抓住学生的思维火花

在小学阶段,他们的思维层次和认识程度都存在着差异。而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每个人的差异,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避免用一种“大人”的态度来对文本进行严格的介入。与此同时,小学的语文老师也要经常注意到他们的教学情况,以便适时地指导他们做一些阅读活动或提问。在《少年闰土》文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他们在文本中扮演各种人物,从而使他们对人物的感情和看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恰当的解答。例如,有的同学对文章的叙事方法心存怀疑,于是提问:“我认为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是否有些赘余?”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就不需要再写下去了。而对语文教学来说,首先要对文章开头的含义进行正确的指导,然后才能对文章开头的含义进行指导。此外,语文老师还应组织同学们相互讨论,让他们对文章开头的含义有更多的认识。例如:“这篇文章重点写的是作家用童年的追忆来抒发他对闰土的情感,他虽已成人,却仍能记得童年时代与闰土相处的欢乐场景。”“就算这一切都是假的,但这也说明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渴望,所以我们不能删掉。”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语文老师就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深度,从而发展出积极的思考。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提问和交流来充实他们的阅读教学,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生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

在开展初级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阅读风格的养成。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朗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和表现的能力。特别是,当学习者在朗读文本的时候,他们的大脑会接收到来自声音和来自图像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所以他们必须对这两种信号进行解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应的图像。鉴于此种阅读方法特别适用于具有某种思考能力的学生,所以目前在国内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广泛使用,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此外,默读还可以促进小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但是,在小学的时候,老师要让学生们有一定的语速,同时要从感情上去了解文章的意思,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的角色情感。在掌握了正确的朗读和默想方法以后,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将以上两种方法相融合,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尤其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学要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用恰当的方法。朗读更适用于抒情文本,叙述型文本更适用于默读。就拿《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来说,语文老师要激励他们朗读,同时要让他们在朗读和细读的基础上,对“为人民服务”的心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下,语文老师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

(五)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探索心理

在我国的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经常提问,学生作答。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但不利于学生探索心理的发展。在当前阶段,语文老师要提倡学生发问,以保证新课程的实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指导同学们去探讨一些特定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发散性和探索性的能力。而在解决问题时,他们倾向于通过更多的阅读来找到问题的答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做好引导和引导,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正确引导。另外,语文老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安排,采用分组的方式开展阅读,并在同一时间,通过分组讨论,使同学们能够站在多个角度来了解文本的内容。通过《两小儿辩日》这一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小学的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讨论来提高他们的探索心理,从而在互相提问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国家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各个地区的小学语文老师们都对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要保证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改进目前的阅读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为教学目的,根据不同的同学的阅读水平,制定相应的阅读教学方案。此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柳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10(06):250-251.

[2]袁红玉.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2022,16(05):54-56.

[3]孙志娟.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J].黑河教育,2020,14(02):115-116.

[4]许云飞.例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培养[J].新一代,2021,8(23):213-214.

[5]王丽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主动性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6,12(01):10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