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双减”政策,提升初中数学教学实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朱兴烛

昆明市盘龙区师大实验昆明湖中学 云南省 昆明市 650051

摘要

“双减”政策的落地,使得“减负增效”成为各阶段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这一政策的落实,也要求教师将精力回归课堂,在深入解读“双减”政策内容与要求的基础上,切实进行教学方式调整优化,给自己做“加法”,真正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将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落实“减负增效”的教学要求。本文就“双减”政策下提升初中数学教学实效的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促使“双减”政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

“双减”政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正文


数学是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内容的逻辑性,抽象性均较强,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从而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再加上大量、机械性地做习题练习,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学科的抵触感,反而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双减”政策的提出则为这一教学现状的改变指明了方向,“双减”背景下,教师应主动调整教育理念、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更贴合学生需求更高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真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获得乐趣和积极体验,让学生“乐学”,实现数学教学的减负增效。

1、“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提质增效的思路

1.1提高课堂效益,削减课后负担

“双减”是指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其是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为了提升数学教学实效,教师需要综合“双减”的构成做出分析,剖析其核心内涵,进而做出教学的调整与优化。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双减”要求教师削减课后作业的量,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应的教师需要在研究作业削减的同时将课后作业承担的教学职能转移到课上1。为了有效地达成此目标,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益。

1.2依托全面发展,进行细节调整

教学的细节调整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内容,在这一方面涵括的内容很多,也容易被教师所忽视,教师需要以学生发展的推动为导向,从全面发展出发来做出系统的梳理与设计.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围绕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有效评价三个主要切入点做出探究与思考,进而做出综合设计。

2、提升初中数学教学实效的策略

2.1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调整角色以及教学观念,积极展现初中生的课堂本位价值,全面引导其学习数学。从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可以发现,先学后教,即学生需要提前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熟悉知识内容,确认学习的侧重点,并结合提前预习成果,整理出个人的疑惑点,这样便于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2。同时,初中生能在教师鼓励下把个人的理解难点分享给教师,同学,集中探讨分析,共同处理学习难题。教师则能按照学情反馈,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环节,并适时提醒学生未注意到的问题,使其在自主探索期间可有所收获。如此的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优化其体验感。同时,翻转课堂教学对初中生探索意识与创新认知、自学能力均有促进作用。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有关“全等三角形”教学中,全等三角形的描述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了解,在课上教师应当直接询问,让学生说明个人尚未理解的部分,随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此外,教师也能进行提问,使学生准确抓住学习重点。待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定义,后续要了解怎样判定,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判断2个等边三角形是否为全等三角形。将问题抛出后,由学生自行思考或是合作讨论,最终可以发现等边三角形各个内角度数相同,但边长不一定相等,所以2个等边三角形可能不是全等三角形。在该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醒学生回忆微课视频内容,深化其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运用相关知识。

2.2运用问题导学

数学教材中所讲的都是对生活现象的总结,很多数学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提取的,学习数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答案。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整体,而要将其融入到教学之中。在应用数学的实践中,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提升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启发了他们的思想,开发了他们的智力,让他们在学习和应用数学时,可以举一反三,实现他们的目标。

例如我们在学“勾股定理”的时候,教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看过农民盖房子么?”怎样的数学原理被用于建造一个农村房屋的屋顶?在施工过程中,一名工人如何分辨一面墙的竖直与否?有关三角形的哪些特性被应用?在课堂上,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与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提出的问题中来.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联系现实生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让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以及学习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2.3实施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以理论知识和基本公式等内容为主,同时利用课外习题实施拓展教学。在讲解新的内容时,教师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简化复杂的概念、性质等内容,不能将时间过多地应用在理论知识教学上,而是要有相对容易理解的语言概括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在应用分层教学时,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基础,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并且指导学生应用教学内容中提到的方法,指导学生将定理和公式等内容结合起来,完善自身的数学知识框架,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3。例如,面对A组学生时,教师要求学生完全掌握教学内容,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同时选择一些课外内容拓展教学,注意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B组学生而言,教师要求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融合,丰富知识体系,且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对C组学生来说,重点在于掌握目前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性,保证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方便以后学习。可见,教学内容的分层是以学生的分层为基础。

另外,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离不开习题,教师应用分层教学方法时也就需要将习题进行分层。因此,在使用分层教学法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都能有所提升。

例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A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教材上的课后习题,还需要自主购买一些课外资料,强化自己的解题能力;B组学生需要认真完善教材中的习题,培养自己正确的学习态度;C组学生则需要理解教材上的习题,并且反复训练,以提高自己完成基础习题的能力。分层完成习题后,教师还需要注意通过习题的完成情况查漏补缺,对班级中个别数学成绩不好或没有理解教学内容的学生进行辅导,便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2.4重视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知识是高中时期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才会让其更好地迎接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但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让基础差的学生快速提高数学基础,让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带动其他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才会让学生将来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除了应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达到这一教学目的,还可以通过将不同水平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的方式,优化小组成员结构,让其互相配合,从而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成绩,同时,也会有力促进合作学习的效果得到增强。

例如,在“算式到方程”这节数学课中,要让学生对方程的概念以及判断方程的知识得到深度理解和应用。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就可以让每个小组的人数在五人左右,其中至少要有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初中生,一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其他三名学生,则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这样一来,教师再引入练习题时,学生在全力解题过程中,会帮助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筛查初中知识盲点,让优秀的学生通过带动整组解题,更加扎实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另外,教师可以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当选为小组长,让其有条理地去带动整个小组的合作。不仅会让学生自身的潜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还会让其组织协调能力也得到更好的提升,对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有更多的益处。

2.5运用思维导图

当前很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往往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他们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大多都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并未深入大脑当中的思维层面,流于形式化。而学习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个构建全新认知结构的思维过程。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况是决定其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内容,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应该局限于学生对具体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是应该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引导他们怎样去学习和思考,进而将琐碎的知识点放到一个有逻辑有条理的知识网络当中4

于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创建思维可视化课堂,即将学生看不见的思维过程用直观的表现形式展示出来,从而便于其对知识进行更加高效的理解、记忆与应用。将教学内容进行可视化的展示可以高效实现教学知识点间的联系,进而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并通过知识点的掌握和思维记忆获得思维能力的全方位提高,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在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可视化数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数学知识内容的隐含特征加以深度挖掘,同时将学生的原始思维作为教学的起点。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引领学生慢慢地进入科学的思维轨道,逐渐在头脑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正确认知结构之下,学生就能够快速厘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将其填充在相应的位置。这样,琐碎繁杂的知识内容就会以一个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而明了地呈现出来。由于各个学生的思考方法存在一些不同,他们所建立出来的思维导图也可能会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6开放实践活动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将课后的时间归还给学生,鼓励教师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使其有时间专注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给予学生有益的引导,使其抓住契机,应基于学生兴趣爱好、发展规律、学科要求等设计高质量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

首先,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切入点设计课后实践活动。如:在讲授《抽样调查的意义》一课时,设计常见姓氏趣味性调查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工具对班级、学校、全国范围内的常见姓氏进行调查与统计,从而在趣味活动中学会应用普查与抽样调查。其次,以发展规律为切入点设计课后实践活动。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为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均衡性与差异性、整体性。其中顺序性与阶段性要求实践活动应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难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并保障各个阶段合理衔接;稳定性与可变性要求实践活动内容、方法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强化对学生某项能力的锻炼,但也要随着时代特征、文化特点、教学改革进行调整,适应人与社会的发展;不均衡性与差异性要求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避免活动标准与评价“一刀切";整体性要求实践活动中学生应全身心地投入,深刻地感知、体验、创造,在活动中获得整体性发展,实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的统一5。最后,以学科要求为切入点设计课后实践活动。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将以上要求融入课后实践活动目标中.体现在活动方案上,使学生在自主动手、动脑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满足数学学科的基本要求。

3、结语

总之,教无定法,对于初中数学学科而言同样如此,该学科教学方式的创新远远不止如此,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以保证教学方式真正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切实提升该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莉莉.“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2(28).

2]陈枫.“双减”理念下的初中数学高质量课堂构建[J].华夏教师,2022(27);46-48.

[3] 胡明锋.“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开放式课堂的构建[J].天津教育,2022(27).

[4] 王明玉.新时代高效课堂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J].考试周刊,2019(36):11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