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雷美英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实验小学 邮编:330100

摘要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要得到提升,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到课堂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文章探讨了在数学课上运用各种资源的问题,并指出在数学课上,教师应该做到“善引”、“乐探”、“互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提问,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合作探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知识,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

“双减”政策提出了要从新的角度来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突破传统教学观念陈旧,效率低下的困境,并从新的角度来探讨教学方法。要完善评价体系,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做到教与学的互补性;将课后的练习内容进行优化,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作业压力,提升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还学生一个可以自主选择的课后时间。

一、“双减”背景下的问题分析

(一)“减负”政策带来的挑战

当前,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减负”政策,旨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然而,这些政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首先,一些学生和家长可能对政策执行产生误解或不理解,导致执行效果受限。其次,减负政策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到学习效果和质量。此外,减负政策还需要改变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模式,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和改善相关机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学生学习压力与兴趣下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学生学习压力日益增加,他们面临着来自学科知识和考试的双重压力。这种学习压力可能导致学习动力下降、学习兴趣减退,甚至产生焦虑和抑郁等问题。同时,由于一些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他们往往对数学课程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进一步影响到数学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三)教师教学负担加重

减负政策的实施使得教师需要调整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在保证学习效果和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然而,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处理学生的个性差异、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家长沟通等多个方面的工作。这导致教师的教学负担加重,甚至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影响到他们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生活的深度不高

当前大多数教师在实践中都没有将生活化的方法与现实的数学教相结合,很多教师由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能力所限,未能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这就造成了在运用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数学的方法,从而造成了对知识的认识的偏离,以及对生活活动的认识不够,从而影响了教学的结果。

(二)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双减”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却没有进行任何的创新,依然采用“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了课堂的形式太过单教学气氛太僵硬,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不能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三)传统的教思想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并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是将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讲授知识上,所以学生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越来越低。

“双减”政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一)改变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教学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首要步骤,要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一种新的课堂学习环境,并在简单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可以自由的讨论,也可以进行大胆的创新。教师要让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数学能力。此外,要使学生积极主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去,教师就必须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为了使课堂更有趣,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分析能力是不可忽视的。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懂得数学的逻辑性,要把数学的概念与数学公式与计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的同时,培养其探究精神。同时,教师要注意分层探究,注意提问的难度设定,积极地改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通过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传递与分析,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二)生活化的课堂预习

目前我国小学生的数学预习中,普遍出现了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求不够明确,而学生对预习技能缺乏系统掌握的状况。在上课之前教师没有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使得学生很难养好的课堂预习习惯。即使有些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预习的需求,但是学生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形式而非实质的需求,学生并没有将这些需求放在心上,这就造成了课的预习变成了一种超前学习”,从而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更多的抗拒,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有没有必须进行预习?答案是肯定的“双减”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而科学有效教学则是达到此目的的一条有效的路径。所以,在“双减”政策的大环境下,课堂教学中的“课前预习”势在必行,而其中的重要环节就是要掌握好“课前预习”的重点。在新、旧知识的关联度较高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预习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一个班的人数较多,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出发点和思维水平都会有所不同。因此,通过进行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就已经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基本认识,这样可以方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把握教学节奏。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课程的时候要深入挖掘材料,注重增强课堂经验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活化预习是一种新的预习方式,这种方式需要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普遍运用,对理论知识没有太多的需求,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这样一种生动的预习活动,既与“双减”政策下一年级和二年级取消了书面作业的规定相一致,又可以通过亲身经历的形式,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对数学的探究热情。

(三)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因素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影响。对于成绩好、能力好的学生教师要加快学生的学习进程,让学生能够探究更深层次的知识;而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弱、基础较弱的学生,则要进行细致指导,查找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在掌握教学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教学进程,达到高效的教学分层。不能盲目追求速度,采取一成不变的方法。比如,在每个单元考试之后,要将学生按照答题情况进行分组,将学生划分掌握较好的一组,及还需要继续巩固的一组。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反复学习,同时也可以平衡学习有问题的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四)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使用一些卡片模型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这样的方法无法把一个抽象的数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内容,导致了学生知识的认识存在偏差,进而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平面与立体的转换。这样,既能将教材中的内容完整而形象地传达出来,又能使学生对其所学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比如,在给学生上数学课时,常常会碰到距离”这个问题,比如:红红家离学校300米远。假设速度为每分钟20红红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绘制出红红家与学校的距离。借由这个动画,学生可以比较直接地了解红红由家到校的整个历程,包括红红回到家的距离与红红行走的速度。以红红从家中到学校的动画为例,配合视觉化的线条,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反复观看视频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将问题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五)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从对数学实践教学的观察与剖析可知,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在对有关知识进行记忆时,往往采用了死记硬背的方法,导致“背会”后往往无法运用到实际中去,不但无法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而且还会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趣味的游戏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好数学的知识。比如,在教“比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游戏来教授,首先让男生和女生分开站立,然后考虑自己在队伍中所占的比重,在班上所占的比重是多少教师会随机念出一个数字,然后让学生按照口令排队,也就是说,当教师说到52的时候,10名学生分成两队,每5个学生。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活动,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增强学生运用比例知识的能力。

(六)设计创意作业内容

作业的优化设计要注重学生的探究本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思考能力,并以创意的方式对作业内容进行调整。目前有一种“画数学”的作业,如画流程、画导图、画模型,是一种探索性的作业。画流程是指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将自己所能想到的计算过程、计算步骤、计算方式等,用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了解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避免出现错误。画导图是将某一章、某一知识点与其有关的知识点,以图表的形式,建立知识的连接,以方便学生在完成作业、考试时联想应用。画模型是把作业从抽象的文本转化为几何草图、线段等直观图形的关系。例如,在圆锥的基础上增加一条线变成圆柱,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和思考这些几何的关系,从而建立起相互的联系,为数学运算提供思路。

(七)评价体系的优化

1目标导向:评价体系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能够评估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针对每个学习目标,可以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以便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2多维度评价:评价体系应该涵盖多个方面的评估,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等。通过综合考查学生在不同层面上的表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3多种评价方法:评价体系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测验、作业、项目作品、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形式来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更具客观性和全面性。

4反馈机制:评价体系应该有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和家长提供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通过及时反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5学生参与:评价体系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了解评价标准和方法,并在评价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或者让他们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增加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性和认可度。

6持续改进: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情况,及时对评价体系进行调整,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应该具备目标导向、多维度评价、多种评价方法、反馈机制、学生参与和持续改进等要素。通过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

四、结论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适时改变教学方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数学课程更加有趣。数学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生活的热爱,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金香.“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 甘肃教育, 2022(19)107-109.

[2] 杜君普.“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 进展教学与科研, 2022(S02)185-186.

[3] 谢晓琴.优化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J]. 好日子, 2022(13)3.

[4] 魏相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03):48

[5] 顾连妹.“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效能的策略[J].教师博览,2022(15):4-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