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教学方式
正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充分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各个行业及领域更加注重运用技术手段优化发展路径、提高发展质量,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益。对教育而言,应用先进技术推动教育转型升级,从而提升教学的成效,最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现代化人才。而具体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将各学科中的知识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予以呈现,促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高效学习课程知识。
1、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1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小学教学体系中,信息技术学科所占有的比重比较高,尽管与语数外等主科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及发展有非常关键的影响。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十分关注学生对基本电脑知识的理解及认知,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耳濡目染下主动学习网络知识,形成基本认识,掌握较为简单的基本操作,对计算机程序设计有一个简单的认知。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当拔高教学难度,严格按照循序渐进以及由浅入深的教育准则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有效扫清学生的认知障碍。如果教师能够以创新教学为基础进一步调整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路及方向,就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释放学生的天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铺路。学生也不再畏惧信息技术学习,而是保持极高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信心。
1.2促进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在坚持满足创新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更好地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满足教育创新的深化改革。通过发挥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优势,可有效优化知识传播方式,更好地实现现代教育的创新发展,符合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以主动迎接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要求。比如,发挥教育领域中的人工智能的优势,通过大数据、深度学习分析等优势,可智能化跟踪记录学习行为,满足个性化学习服务要求。借助于数据库,优化相应的学习内容和资源,更好地满足于广大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也便于教师从系统中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保障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促进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1.3构建新型教育生态关系
在构建新型教育生态的背景下,应重视学习活动、资源设施、教学环境的优化配置,这些都是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满足良好的动态学习活动要求。通过构建新型教育生态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平台,可在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始终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活动,重点明确学生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保障发挥信息技术“融入式”教育的创新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存在的知识失衡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而将信息技术融入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反馈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进度,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控学习进度。同时,学生还可以发挥学习平台、社交软件等工具优势,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和监控学习,以便保障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共享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学习能力。
1.4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开展小学教学,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幅度提升学科教学效率。教师过去运用“口述+板书”的教学模式,只能在黑板上为学生推理、演算,课堂教学环节烦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借助信息化平台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图文资料或视频资料,板书在教学中只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听课的效率,还能为教师节省板书时间。由此可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开展小学教学活动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2、小学信息技术运用现状
信息技术的时代属性比较明显,与信息技术存在密切联系,学科知识的更新换代周期相对偏短,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教师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有效整合多种教学对策和手段,围绕教学创新的现实条件以及基本学情进一步调整育人思路,确保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契合时代发展的诉求,逐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但是有部分教师的教学经验比较有限,没有给予学生方向上的指导及肯定,过于关注绝对性的自由,难以真正做到松弛有度。首先,学生天马行空,一知半解,对学科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比较片面和浅显,活学活用的能力不足。其次,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结合学生的身心质量规律主动调整教学思路及节奏,对学生基本学情的理解和认知不够深刻,无法面向全体学生,主动挖掘学生的优点以及不足,违背了公平教育的初衷。导致一部分教育资源被浪费,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极速下降。最后,教师没有主动总结经验教训,在理性分析的过程中严格筛选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无视学生的模仿性和好奇心。学生自主拓展及延伸的能力不足,往往比较被动,等着教师给出最终的答案。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学生的思维相对比较闭塞,无法实现融会贯通和事半功倍。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策略
3.1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全面推动小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应重视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实际教学来看,小学教学工作主要体现在填鸭式灌输教育模式,这样会使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下降,难以保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为学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当前广大教师应充分重视如何确保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融合,积极创新发展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教学环节的灵活性、趣味性,这些都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特别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相关应用场景,进而调动学生的课堂活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广大小学教师应结合主题内容优化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信息技术和实际生活的良好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创新的重要作用。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在教学“认识互联网”内容过程中,可以将当前流行的互联网网站介绍给学生,帮助他们通过搜索引擎查找感兴趣的相关话题,并结合问题寻求互联网的帮助。同时,可以结合当前热门话题人工智能ChatGPT,通过分析案例的方式,创设技术情境,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互联网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同时,可以选择应用多媒体,收集和整理相关互联网资料,帮助学生感受互联网功能的强大,进而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深度融合,使教学内容获得创新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被动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放化的教学课堂实践中,可吸引学生掌握必要的电子学习产品,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媒体获得相关知识内容,全面提升素质、能力。比如,教会学生利用流程图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了解流程图的基本定义等情况;其次,掌握最为简单的画法,并开展相关的训练;最后,通过两种以上的组合,掌握具备分支流程图的画法。在准备过程中可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所学知识。另外,教学内容的创新还可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最大化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3.2构建信息化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保障教学质量提升,保障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落实的重要力量。在教学管理中,应重点关注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人力保障,以确保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能与教学内容进行真正的融合。在管理过程中应形成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科学性评价。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课程设计的主体,构建信息化师资队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工作的融合,为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提供实践路径。
3.3针对学情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在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教学辅导模式最初缘起于斯金纳的机器程序教学法,是由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系列配套教学软件和教学工具辅助而形成的教学模式,个别辅导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班级授课过程中人数过多而产生的弊端,有利于提升素质教育效果和质量。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教学效率。而在这样的互动环节中,学生的知识不断得到巩固,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例如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环节当中,识字教学是较为枯燥和单调的学习,学生学习拼音、字形、笔顺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问题,但是每个学生的掌握能力和实际的学习情况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个别辅导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个别辅导教学。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环节来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学生如果对这些知识已经掌握,则可以学习下一个内容,如未掌握则可以反复学习和巩固,但是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把握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课件制作得越丰富,则越有利于更加全面地为学生服务,并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3.4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促进师生课堂交流
在不断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大部分研究者不断探索“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与新型教学模式之间的有效融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开展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小学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度发展,还能够借助现代助学工具,从多个角度使小学课堂与信息技术之间进行有效融合,使学生在教师构建的现代化学习环境中实现与教师的深度交流。例如,在小学数学“三角形分类”知识时,教师可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生活化图形,要求学生能够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拖拽功能,将如金字塔、三角形广告牌等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实物图与其他非三角形的图形区分出来。学生在拖拽图形的过程中,不断回忆生活中遇到的类似场景,使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思考数学问题,不断总结经验,进而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放大功能,为学生放大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图形,使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感受三角形的特点,总结被放大的三角形的类型,进而促进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概念和含义。总之,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节省了教师在传统黑板上绘制各种数学图形的时间,还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数学能力。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形式已经成为教育转型的突破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育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还能改变过去传统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小学教师与时俱进,在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以此促进教师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国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50):12.
[2]马贵波.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J].中小学电教,2008(1):54.
[3]赵彦萍.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研究,2023((02):18-20.
[4]万大全.信息化手段支持下的小学灵动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11):104-107.
[5]蔡银印.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中小学电教,2023(03):70-72.
[6]邓赛,戴彦勋.三环五步:信息化环境下数学品质课堂构建与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2(36):7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