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优化策略
正文
前言: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科学老师们要重视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们的科学学习水平得到提升,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科学教师应采用各种现代教学策略:创设融洽、民主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是实施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掌握好课堂的课时,掌握好节奏;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营造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的内涵解析
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对目前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认真地考虑,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等方面进行考虑,并对其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地分析,并结合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小学科学课程本身具有参与性、过程性、生动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根据这些特征来进行日常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师生平等,进行双向互动。
二、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规定,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把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放在科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必须从小学抓起。
(一)学生探索科学的起点
小学生是一群刚刚入学,学习和生活的孩子,他们对一切都很好奇。科学课程包含了大量的基础知识,而教科书中的知识又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对科学书籍中的小科学知识非常感兴趣,有强烈的动手实验欲望,想要用自己的实验去验证书上的结论。小学科学书籍本身的趣味性和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对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
(二)扩大学生的科研眼界
小学科学是小学生科学认知的一门必修课,它包含了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科学小原理,自然界的科学现象,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物质世界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小知识。在自然,文学,地理,物理和化学方面,对生命,物质,地球,宇宙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小学科学不仅让小学生掌握了基础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开阔了他们的科学眼界。
(三)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
科学素质是指在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简单的科学研究程序、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培养自己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小学中进行科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四)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育和科学是紧密相连的。恰当的教育能使学生具有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科学实验要按照一定的科学步骤,观察结果,假说,试验,得出结论等。学生在做这些科学实验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精神,并具有了探索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意愿。由于科学精神的本质在于从事实中求真,因此,科学实验就成了学生探求真理的一个重要途径。举个例子,在六年级的科学实验里,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为了使学生对相关原理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在课前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准备适当的教具,开始创设情景,让学生先假设,再用相应的实验操作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再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学习兴趣的教学质量往往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他们很难培养出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很难进行有效的指导。与此同时,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是基于他们对事物的好奇,而随着认知面的扩大,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也会发生改变,在这种改变的过程中,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会降低。此外,语言学科的教学主要是依靠文字,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从而降低学习兴趣。
(二)学生主体性不强
小学生的科学知识累积不多,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往往会占据主导地位,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对学生来说,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长期的影响下,学生会逐渐失去主体地位,从而使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使教学质量下降。与此同时,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时,教师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状况来制定教学计划,这就容易忽视学生存在的问题,影响教学计划的适用性,最终阻碍教学计划的实施。
(三)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巩固指导不够
在小学阶段,由于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缓慢,往往需要反复地记忆和理解,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小学科学老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主要方式是课后作业和课后引导,通过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并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一般都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就当前的状况来看,小学科学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特别是以抄写为主的作业还会引起学生的厌倦,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坚持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充分保障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在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预习和完成作业。然后,组织学生深入分析和学习科学课上所学的知识,解决科学课堂上的关键问题,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能够找到关键点,将课堂上的重点知识有针对性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学习时间,实现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高效率学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第八课要求学生根据前七节课所学知识,自己动手做一件小乐器。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创设情境,将项目要求、自主实践及交流反思三个环节融为一体,孩子们自发地组成小组,明确自己的任务,体验从设计到制作到调整到展示的完整的小乐器制作过程,建立起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产生不同的声音的概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二)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
加强对学校内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地挖掘和使用教材,并充分利用好网络中的多媒体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与科研教学有关的视听资料,如教学课件、与科研有关的图片、录像和纪录片等。目前,国内很多研究机构都已经开通了有关的网站和公众号,对网络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地打破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限制,从而给小学科学课程的高效实施带来便利和互动性。其次,小学可以在附近的小学和研究机构中建立“科研基地”,并邀请有关的专家学者来小学做学术报告,实现“产学研”的有机融合。
要注意开发和利用校外的课程资源。陶行知曾说,“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即“学习科学知识不应仅限于学校,而应在社会资源的范畴内进行,应发挥社会的巨大作用,以实现教育的目的”。要让家长们认识到,科学不只是“副科”,它也是一门与科学、数学、英语一样重要的学科,同时也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其次,父母应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研究和练习他们的科学。在周末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和植物园,这样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知识,为以后更好地学习科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可以鼓励家长们也参加到孩子们的课外探索活动中去,这对提高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很大帮助。
(二)设置问题导课教学,让人探究动机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进入科学的天地。如在《生命不能没有水》的教学中,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瀑布的形象与水流的声响融为一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瀑布的形象与水流的声音融合“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你知道吗?”老师能问学生吗?“同学们都摇头,老师可以倒杯水给他们,再往水里放铁块、木头,让他们自己去看,再问一句:”咋回事?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发现金属块沉入杯底,而木块则浮在水面上,于是大家讨论材料在水里的沉浮,让同学们把不同的物品放进水里,让同学们猜哪个浮哪个沉,并进行实验,观察其变化,并做好实验记录。教师要结合教材知识点讲解物体密度知识,让学生在了解事物密度与水密度联系的同时,了解水中不同物质沉浮原理。
(四)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丰富动态教学的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动态地向学生展示静态化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把课本上不存在的科学知识补齐,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为师生搭建更便捷的桥梁,突破时空的限制。
例如,在学习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七课《种子的传播》这一课时,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将凤仙花、苍耳、鬼针草、蒺藜、番茄、野葡萄、蓟、槭树等果实展示出来,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给学生们看一些植物种子传播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繁殖过程中,种子、花粉、昆虫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不同植物的种子传播途径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巩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认知状况,使学生掌握本节所学的内容。
(五)将教学案例与生活相结合
现行的科学教科书中,多数事例为小学生所不熟悉的事例。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比如,一个被切下来的苹果,在空气中待久了,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在发现了苹果变色的现象之后,学生们就会对此表示怀疑,此时,老师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们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探索苹果变色的现象,从而让学生们对科学现象的研究兴趣更加浓厚,从而养成他们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所以,教师要改变在教学中所用的案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列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教学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比如,在“电与磁”这一章,老师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生活中有电产生磁力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将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感到科学课非常有意思,进而提高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果。
结语:总之,在小学的科学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左秀娟,郭聚鑫.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2018(06):42-43.
[2]陈满圆.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时代教育,2018(10):163.
[3]李龙.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2):15.
[4]李常红.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N].发展导报,2019-05-31(23).
[5]闫志宏.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N]. 吕梁日报,2019-12-3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