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李斯学写劝说书:《谏逐客书》劝说策略赏析
摘要
关键词
李斯 《谏逐客书》 劝说策略
正文
两千多年前,一位满腹才华的打工人正期待着在当时最大的开疆拓土集团中大展宏图,然而,天不遂人愿,未及崭露头角,他便因为受到间谍事件的影响而要被驱逐了。这个倒霉的打工人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朝丞相李斯。据《史记》记载,在秦王下达逐客令后,“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可见,这份奏书的劝说效果极佳,它不仅使李斯本人摆脱了被驱逐的窘境,从此青云直上,更成为了改变秦国历史发展走向的一份重要公文。
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况相比,李斯要完成的劝说任务的难度系数可要高多了!首先,李斯所劝对象是秦王嬴政,他雄心勃勃、骄横霸道,绝无可能轻易被他人改变想法。其次,李斯作为被驱逐的客卿,并不具备令人信服的中立立场,戒备心极强的上位者很难不对其真实动机产生怀疑。那么,他是如何通过一份短短的劝说书让心意已决的秦王收回成命的呢?我们认为,李斯主要运用了以下策略:
一、置身事外,客观中立
遭此横祸,李斯的内心必然充满了委屈和不甘。信奉“仓鼠哲学”的他早就把前途远大的秦国创业集团视为自己唯一的归属,并立志要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奋斗出属于自己的“粮食”,又怎会和韩人郑国一样“身在曹营心在汉”呢?因此,他可以毫不心虚地在奏书中表白自己的忠诚,以期赢得秦王的信任。但秦王不会相信眼泪,那双冷酷的眼睛总是审慎地打量着周遭的一切,言语上越是悲情激动,恐怕越会被猜疑。李斯很聪明,他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没有提及郑国渠事件,更没有涕泪纵横地诉说自己的委屈和请求,如果不了解详情,读者极有可能会认为李斯纯乎是一片忠心发自肺腑,为了秦国的发展而苦口婆心。
正是这样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使其树立了完全客观中立、毫不掺杂私心的忠君臣子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秦王的怀疑和戒备,为劝说任务的完成赢得了最为基础的条件。
二、化重为轻,回避冲突
既然要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必须硬着头皮指出逐客的错误。但秦王如此乾纲独断,“批逆鳞”之举很容易触发雷霆之怒。那么,李斯是如何做的呢?他巧妙地在文章开头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句话乍一读平平无奇,或许,我们也可以用“王下逐客令,为大过矣。”这句话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将两者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李斯遣词造句时的苦心琢磨了。两句话虽然都是指出逐客这件事的错误,但附带的语义信息却有三处不同:首先,事情的进展度是不同的:改后的句子是说逐客令已经下达了,是一个已然状态;但李斯却说自己听说这件事还在讨论当中,是一个未然状态,言下之意是错误还有可挽回的余地。其次,犯错的主体对象是不同的:改后的句子指出犯错的是秦王;而李斯却说是官吏们正在讨论,言下之意是这个错误的决策只与官吏们相关,与英明的秦王毫无关系。最后,说话的语气是不同的:改后的句子语气肯定,不容对方置疑;而李斯则以一个“窃”字表明这只是其个人私下里的看法,也许并不一定正确。
总之,李斯的策略就是把事情往轻了说,极力避免与秦王发生正面冲突,从而留下转圜的余地。这一招我们可以概括为“化重为轻,回避冲突”。
三、就近取材,激发认同
凭李斯之博学多见,想要在文中体现论证材料的丰富性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但他却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了。
品读原文可知,《谏逐客书》的第一段所举出的例子都和秦君有关,是通过秦国历史上四位励精图治的君主任用客卿使秦国发展壮大的事迹来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当时,各国“求士”“养士”成风,李斯为何不谈谈别国的例子呢?细细揣摩可以发现,他实际上是用这四个例子带着秦王重新回顾了一遍自家的创业史。这不仅令秦王读之亲切,油然升腾起对自家创业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在无形之中为骄横的秦王树立了选才用才的榜样。而六国是秦国的手下败将和敌对势力,秦王在情感上不会亲近他们,更看不上他们,用六国选才之例在论证效果上会大打折扣!
第二段用语繁复、文采飞扬,提及了大量六国出产的珍宝、美女,并指出“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必出于秦然后可”,则秦王亦无法享受这些上品,目的是以此证明:如果所用人才一定是秦国土生土长人士,那么,秦王亦无法集天下英才之智识而成就霸业了。事实上,六国所产而最终为秦所用的并不仅仅只有这些稀世珍宝和美女,还有其他更为实用的物品和技术。比如,李斯或许也可以这么写:“医药、观星之术皆不产于秦,而秦人用之,何也?”那么,取用哪种材料来论证效果更好呢?显然是前者。因为珍宝和美女是秦王饮食起居中就能接触到的事物,可以“娱其心意,说其耳目”,而医药、观星之术虽然更为实用,却并不能够直接给秦王带来感官享受,这些事物不能使用并不会如珍宝、美人不可触及一般让秦王体会到切身不适。
李斯所选论证材料中的人、事、物都是为被劝说对象所切身体知的,这能够充分激发被劝说对象的认同感,使其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这一招可以概括为“就近取材,激发认同”。
四、立足根本,晓以利害
不过,要彻底劝服秦王,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内容上的亲近感并不会使秦王改变决策,能够让立志“横扫六合、称霸天下”的秦王作出改变的只能是与秦国有关的利弊因素了。李斯也深谙这一规律,他在行文过程中反复申明了用客之利和逐客之弊。
从第一段到第四段,对“用客之利”的表述有“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是以……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而更为出彩的则是对“逐客之弊”的表述:从“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到无法“跨海内、制诸侯”再到“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直至说出最可怕的后果“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层层递进,立足于秦国的根本利益,使秦王认识到逐客的巨大危害。这一招便是“立足根本,晓以利害”。
李斯不仅是一个辞章高手,更是一位头脑清醒、富有洞察力的智士。他小心翼翼、百般揣摩,在方寸文字之间圆满地完成了劝说任务。品读此文,体其妙策,你我亦可“一言千金”,成为出色的劝说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