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小学数学高段作业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段;作业
正文
前言
在以往的作业设计、布置工作中,教师习惯于通过“大量做题、做试卷”的方式,让学生复习、巩固、应用数学知识,但是这种作业形式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抗拒完成作业的心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与布置能发挥促进学生思维延伸、构建知识体系之效,特别对高段学生思维模式、学习习惯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原则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思想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牢牢坚持以生为本思想,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学情,围绕教学目标,选择科学、合理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差异化学习特点及年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作业布置。
(二)坚持分层次设计作业原则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必须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良性发展。为了给学生留够更多自由发挥与探索思考的空间,可以采用“阶梯式分层”“隐性分层”等方式,鼓励学生按部就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体验到一定的挑战性与成就感。
(三)坚持适度和适量原则
在设计小学高段数学作业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作业的难易程度及数量,不宜布置过难的作业,因为难度太大会挫伤学生自信心;同时作业量也不宜过多,最好能控制在一小时之内,从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及实践时间。
二、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一)方式趣味化
趣味化的作业设计方式符合小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主动求知、探索及实践,还有益于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趣味化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热情,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师在讲授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可设计如下作业:“快过春节了,同学们一定想送给亲朋好友一份新年礼物。请先动手制作一个包装盒,再用包装纸包装起来,尝试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计算:你用多大面积的包装纸才能够包装好礼品?”这样的题目集操作性、探索性为一体,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数学探索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并从解答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灵感。
(二)难度阶梯化
通过调查发现,传统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作业内容已不符合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数学素养必须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唯有基于实际学情设计分层作业,才能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一方面可设计分类作业,即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划分作业内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另一方面可设计自选作业,即教师在每道数学题目前标注对应的能力要求,由学生依照自身的实际状况加以挑选;最后可设计开放作业,即教师将作业设计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出题并进行解答。教师可将作业内容分为几个小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当教师在教完《圆柱的表面积》后,可以分层拟出以下问题: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关于圆柱体表面积的。已知有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3厘米,其柱体高为0.6分米,假如要制作成一个这样的圆柱体纸盒,需要多少大(平方厘米)的纸?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一张长方形的白纸长度为12厘米,宽是80毫米,若用这张纸制作一个圆柱体,其底面积是多少?第三个层面的问题则是学校实验室有一个圆柱体仪器盒子,它的底面积为30平方厘米,侧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底面周长为2分米,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呢?这三个题目有着不同的层次与难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解答。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潜力,使其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三)形式多样化
高段学生认知能力已从低段的概念学习上升到高段的解决问题,而采用开放作业、实践作业、探索作业等丰富多元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的同时获得更大的提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可以说是确保学生乐于做作业的重要途径。比如教学《比例》时,可以让学生测量家中不同物体的长、宽、高等,到校后再与同学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用心观察事物的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认识。
(四)改变设计作业的理念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为了落实“双减”政策,达到“减负增效”成果,教师不仅需优化数学教育计划、方案、过程,还需调整数学作业的难度、数量,不再只追求数学作业的数量,而是关注数学作业的质量,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高效率完成作业,从中综合化梳理数学知识结构和体系,提升学生归纳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布置、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要改变设计作业的理念,摒弃之前的“题海战术”,注重数学作业的“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数学知识水平、作业完成情况,适当减少学生的数学作业数量,减轻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压力。
1.明确数学作业的目标
在“双减”政策指导之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布置数学作业之前,一定要明确作业的目标,让数学作业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与导向性,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时节省更多的时间,能够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探究和解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和质量。教师要有逻辑性布置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培育学生逻辑性思维。
2.精简小学数学作业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陌生的事物、知识需要循序渐进了解和接纳。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因此,教师要改变大量布置作业的情形,要精简小学数学作业,为学生选择、设计一些高质量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解题中总结规律和技巧,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认知能力。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重复做同一种类型的数学题,长时间下来,学生会产生逆反、抗拒的学习心理,不利于学生扎实巩固数学知识。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注重“一题多变”,让学生在解析数学题目的时候“举一反三”,把所有的数学知识点浓缩到一道数学题目中,促使学生通过“精华题”提升自身的思维和能力。
在设计、布置小学数学作业期间,教师在精简题量的同时,要在数学作业上面做“加法”。比如,增加一些无用的条件,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是否认真审题,解决学生解题中的不认真审题、粗心的问题。另外,教师在精简数学作业期间,要多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数学题目,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一个数学题目,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挑战意识、好胜意识,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质量。
3.重视作业评价,发挥数学作业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渗透“双减”理念,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优化、调整数学作业的数量和形式,还要重视对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情况展开评价,发挥数学作业的价值。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进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教师通过批阅学生的作业,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薄弱点。在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之后,教师不仅要批阅学生的作业,还要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展开综合评价,帮助学生弥补不足、发扬闪光点。教师通过批阅学生的数学作业能够发现,学生在“计算梯形面积”的时候容易混淆计算公式,此时则需围绕易错知识点对学生展开训练,让学生在解题中降低出错频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创新设计方法,提高数学作业质量
1.因人制宜,设计有层次的数学作业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设计“一刀切”式的数学作业,布置统一的题型,但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能力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如果让学生解答同一类型、难度的数学题目,后进生不能跟上班级学习进度,优等生也会出现“吃不饱”的情况,认为数学题型缺乏挑战性,不利于提升学生学科能力。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层次的数学作业,做到因人制宜、因人而异,让学生自由选择数学题型,满足学生的差异化解题需求。
2.注重“去粗取精”,布置典型数学作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比较强,教师要循序渐进提升数学作业的难度,注重“去粗取精”,布置、设计一些典型数学作业,让学生从中归纳、总结、积累更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发挥数学作业、习题的指导作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活动质量。以“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布置数学作业,作业一:有一个纸盒是长方体,长是15cm,高度是5cm,求纸盒的体积;作业二:一个水池是正方体,其棱长是1.3m,如果想要灌满水池需要几立方米的水;作业三:有一个长方体,长度为15cm,宽度为6cm,高为6cm,需要在这个长方体中截掉一个正方体,还剩下多少体积;作业四:想要制作长度是14cm,宽度是7cm、高度是10cm的投票箱,需要在投票箱外面弄一层红纸,红纸是面积1200cm2的长方形,还可以剩下多少红纸?在这组作业中,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巩固、复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积计算公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解题、完成作业的兴趣,让其数学知识结构更加完整。
3.设计实践性的数学作业,达到“学用结合”效果
基于“双减”政策背景,在设计、布置小学数学作业时,教师除了要布置传统书面数学作业外,还可以布置一些非书面作业,让非书面作业成为传统书面作业中的补充、拓展,引导学生全面化巩固数学课本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数学作业,渗透“知识源于实践、教学做合一”理念,让学生在实操、亲身体验中完成数学作业,提升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作业、体验性作业、项目式作业,为学生搭建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桥梁,发挥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以“比例的应用”教学为例,教师要着重讲解“比例尺”内容,为学生布置数学作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课余、课后时间绘制学校地图。学生在完成作业期间,需要标记学校中的教学楼、食堂、图书馆等,无形中提升了自身的测量能力、观察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又以“百分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生活化、实践性的数学作业:调查农业银行的利率,了解零存整取、整存整取、活期等存款方式中利率浮动情况,让学生选择最佳的存款方案。如此一来,既能够让学生熟悉、巩固百分数知识,还能够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技能、经验,提升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
(六)丰富数学作业内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设计积分式数学作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积分式数学作业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进取意识,鼓励学生不断突破、超越自我。以“分数除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资源库中选择一些优质习题,并将其划分为基础题型、计算题型、应用题型、实践题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进度和解题能力选择习题。学生每完成一道习题就能够增加一分,每到月末教师则可以统计学生的分数,选出前三名学生展开精神、物质层面的奖励,让学生把做题、完成作业作为一种激励,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设计闯关型数学作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闯关型数学作业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使其能够自主完成作业,从中理解、巩固所学数学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小猿搜题”“作业精灵”等作业软件开展闯关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闯关的形式完成数学作业。这对学生来讲是一项挑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闯关情况授予称号,如黄金大师、青铜生手等,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解题意识,发挥数学作业的优势和价值。
结语
综上,高质量的作业设计是检测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采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确保学生都能循序渐进地学好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 [1]张迎春.“双减”背景下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J].亚太教育,2023(12):139-141.
· [2]吕聪勤.小学数学高段实践性作业设计[J].亚太教育,2023(12):181-184.
· [3]闫英超.“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