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模式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育人模式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书院制 高职院校 育人模式
正文
前言:目前,国内不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开始对学院制的改革进行探索。“书院”是一种以“宿舍楼”为平台,在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外国宿舍楼的研究,探索出的一条新路。书院制的变革,其目标是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学生,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校园内,与师生交流,开阔眼界,促进文理渗透,专业互补,拓展个性,提高综合素质等。在书院制的探讨中,作为一种内嵌式的组织结构,与学院合作培养人才,将成为书院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书院制”育人的现状及特点
(一)通识教育是书院的主阵地。
书院通识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且每一所书院所采用的方式都不一样,总的来说,大多数书院所采用的方式,都是以通识课程的传授、党团实习和文化的传播为主要方式。通识教育是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线,以培养优秀学生为核心,将积极向上的观点,引入第二课堂,让学生们大开眼界,提高兴趣,让各院系的学生们,都可以从自己的专业中,感受到自己专业以外的精彩,启发学生们的多元发展。党团实习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从教室里走出来,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加深对党的理解,从而强化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巩固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识课程中的文化传播,旨在把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让他们体会到文化的神韵,牢记文化的可贵,从而提高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二)导师制是书院的核心教育制度
在2005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各大高职中,要大力实施导师制,以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书院制”的教学环境中实施导师制,正与学生个体化、综合化发展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在实施“书院制”的高职中,导师制度的配置方式虽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导师制度的配置方式大致可分为专职导师队伍和专职导师队伍两种。所谓的“专业组”,就是指由有关学科的专家担任,他们将协助学生进行专业组的学习,并在专业组以外的第二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科学地规划课程,与专业组的专业知识形成闭环,以“双院联动”的方式,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师生交流方式。“书院制”的高职,一般都是由辅导员担任,一般情况下,都是由辅导员长期担任,一人两个岗位,除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还会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心理健康、安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帮助。通过导师之间的相互配合,进行全面的塑造,对学生进行德才兼备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书院制下高职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危机干预能力为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指的是书院的辅导员,利用书院宿舍、社区等学生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主题班会等各种方式,对其展开青春化的论述,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国际国内形势有更深刻的认识。所谓的危机干预能力,指的是学院的辅导员,充分发挥自己工作场所在学生宿舍内部的独特优势,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以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能力为根本
书院制有别于书院制者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通识教育由书院分离,向系统化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两所学校的联合之下,导师们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一些原本由学院制的班主任来完成的工作。所以,学院的辅导员应该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来管理和服务学生的日常工作,以便在高职的发展过程中,为学生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和引导。
(三)以通识教育能力和理论实践研究能力为支持
目前,我们所采用的书院制的育人模式,是一种注重素质教育的育人模式,而在书院制下的导师与学院的专业老师,则是对学生进行共性素养与专业化能力培养的两大核心力量。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学院的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也随之改变,成为一名“通识导师”。这就需要学院的辅导员不仅要有较强的通识素养,而且要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科学素养。与此同时,学院的辅导员也要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三、现阶段书院育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书院和学院教育在磨合过程中产生摩擦
从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实施“书院制”的方式来看,各高等院校实施“书院制”的方式不尽相同。这一类院校有一部分实行“书院制”的中职教学过程教育模式,另外,也有一些学校实行了阶段性书院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设置是,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可以在学校里学习,而在学校里,他们会回到原来的学校去学习。因为,书院并不是完全替代了学院展开教育,它与学院相结合,除了专业教育之外,还可以展开第二课堂的通识教育。所以,现在,书院与学院在磨合的过程中,偶尔会因为边界不清,而出现了摩擦的现象。首先,相同性质或内容的活动会被重复举办,例如,在学院中,会有一些与专业的通识教育等相同内容的讲座,在学院中,都会进行多次,迎接新生的晚会活动,书院和学院分开举办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因为知识点重复,准备节目冲突等情况出现,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学生们疲于应付的现象。其次,也有“撞车”的时候,由于两院学生社团分属两个部门,在筹备工作上,由于缺少有效的交流,往往会出现两个社团都有兴趣,却只能选其中一个社团参与。
(二)社区制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书院的发展情况来看,一些学校的书院在社区管理上还存在着定位不清、覆盖面不广等问题,使得书院的社区资源利用率不高,其优势也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具体表现为:第一,“书院制”的社区管理模式在建立的过程中,并没有对社区里的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对社区里的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社区管理的形式远远超过了其自身的内涵。具体来说,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奖、勤、助、贷、补”方面的内容,还只是学院的层次,并没有纳入书院社区,德育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也没有与社区融合。目前,社区的表现方式较为单一,只有几个节庆活动来体现“家文化”,但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活动以外的生活空间,没有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也没有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在一起的优点发挥到最大,这就导致了学院的社区管理只是一种形式,这也就削弱了学院社区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
四、书院制模式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育人模式
(一)按照专项工作类别培养,为其添砖加瓦
在高职书院制之下,辅导员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转变和提升。一方面,将班主任的部分工作向书院辅导员转移,使其工作重心下移。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更精细的专门分工能力,每一位书院辅导员都属于扁平化管理服务教育网格中的一员。所以,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南京审计高职沁园学院为例,将其特殊工作划分为:党建、团学、经费、媒体宣传、日常管理、心理咨询等。负责党建工作的学院辅导员,必须对发展党员的过程、要求以及相关的制度了如指掌,才能对学生党员进行高质量的培训,并开展组织生活。学院的辅导员,作为团学的负责人,必须对团学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培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学院的辅导员必须准确掌握奖助金的政策、操作流程,以及感恩教育。学院的导师,作为一名负责媒体推广工作的导师,必须掌握新媒体的应用技能,掌握网络言论和政策法规,并且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网络舆情的萌芽。学院的辅导员,在进行日常管理时,必须对诸如评奖、宿舍管理、文化建设等制度有相当的了解,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部门和角度,建立一个有效、稳定的管理系统。负责心理咨询的学院辅导员,要有规律地进行个案分享的学习,以及专业的学习训练,以应对不断变化和日趋复杂的高职生心理问题。由于在学院制下,在每一项工作中,对辅导员的能力的要求都不一样,因此,一定要从辅导员所负责的特殊工作开始,来进行特殊能力的培养。
(二)建立双元协同管理机构,完善双元沟通机制
建立书院-学院“双元”合作的组织与管理体系,负责与各个院系的联系与联系,为“院系”的双元合作提供一个整体的顶层设计,并对各个院系所应承担的职责进行界定,例如,院系承担着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学科竞赛,课题设计,毕业论文,学术研究,科研创新,考试评比等;而院系则承担着课余时间的学习辅导,生活指导,思政教育,道德教育,人格塑造,心理教育,党团建设,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勤工助学等,以防止“院系管不到,院系甩手掌柜”的现象。构建学院与学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机制,邀请学院领导、学院领导、学院教学秘书、导师代表、学院辅导员等,定期举行“双元制”联络会,以便及时解决“双元制”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与此同时,还引进了一个学生管理大数据信息平台,把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情况、宿舍内务、评奖评优、活动信息、事务办理、问卷调查、网上投票、就业管理、资助管理等内容都融入了这个信息系统中,为学院与学院之间搭建了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让双方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更好地发挥出双元互动的功能,推动双元协同育人。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双元协同组织管理机构中设立一个相互考核机制,也就是将学院和教务处对其的考核纳入对书院工作人员的考核之中,将书院和学生处对其的考核纳入对学院教师和教务秘书的考核之中,以此来激发双元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从而使双元工作人员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互动与协作,从而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多种手段,全方位育人
2017年末,教育部印发了《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明确了课程、研究、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职能,学院可按照这十大育人职能,对学院内的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并在健全相关的管理与利用制度的基础上,对学院内的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比如,在学院的层次上,可以把通识课程的学习情况,列入学生的期末考试中,同时也可以把“奖励”“勤工俭学”“助学金”“贷款”“补助”等问题,交给学院来处理,以提高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此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保持好传统阵地的前提下,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传播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书院的通识教育融合在一起,将文化传播与书院的社区文化融合在一起。而在有外国学生的情况下,除了举办“英语角”和“话家乡”这样的活动,将新的知识“引进来”外,还能让这些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中国的文化和理念“走出去”。另有学者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在推动现代高职“书院制”的同时,可借助已有的大数据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提高预警能力,进而推动现代高职“书院制”的改革。全方位育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书院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各种资源,努力拓宽自己的思维,寻找自己的方式。
结语:少年兴国,少年强国。学生是高职教育的主体,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高职育人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时代条件下,高职“书院制”的育人模式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创新、突破,从多个方面对学院的教育方式进行变革和探索,力求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大问题。
参考文献
孟彦,洪成文.我国高职书院制发展之思考[J].高教探索, 2017(3):13-17.
[2]孙绪光,黄爱玲.“书院制”视角下目前高职教育管理SWOT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07):121-123.
[3]李翠芳.现代高职书院制建设及原因追溯[J].煤炭高等教育,2009(3)
[4]崔海浪.我国高职“书院制”探索概述与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5(11).
[5]张雯静.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09):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