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饮食习惯教育优化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园、食育课程、饮食习惯、培养策略
正文
幼儿教师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承担着管理幼儿日常学习生活的任务,同时在幼儿园就像学生的家人一样,关怀幼儿的生活、心理与情感状态。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基础,幼儿的身体健康更是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儿童的饮食习惯是从小就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要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进行健康的饮食习惯教育。幼儿园要加强对幼儿园食育教学,要结合幼儿园实际,开展相应的食育课程,确保幼儿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既要加强对幼童的教育,又要保护幼童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引导幼儿健康饮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这将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也将会影响到儿童的一生。基于此,本文从目前幼儿园食育的重要意义出发,对具体的教育流程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食育课程的重要作用分析
1.1养成健康习惯
在当今社会,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物质条件的日益丰富,许多家庭在孩子0-3岁时就养成了“想要就给,想吃就吃”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挑食、偏食、厌食、单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不仅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还会导致肥胖、不健康、饮食不平衡等后果。举例来说,很多儿童对蔬菜和水果都不感兴趣。在不爱吃的情况下,就算家长给他送到嘴边,他也不会咽。所以,采取针对性的食育课程教学方式,能有效地解决儿童的饮食问题,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2教育的重要阶段
让孩子们养成不挑剔、不偏食的好习惯,最好是从小抓起。从幼儿园开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能够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素养。同时,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学龄前幼儿教育阶段,食育教育对于幼儿的饮食习惯养成有明显的影响。
1.3接受正确的营养信息
如果给孩子不正确的营养信息,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食品的喜好和选择。例如,许多小孩都爱德克士、肯德基,还有一些儿童为了收集相应的速食品玩具而花费一星期的时间,这样会影响到他们对均衡饮食的吸收。营养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饮食教育可以使幼儿掌握正确的营养知识,并且能矫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二、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2.1幼儿主体,优化效果
在新时代教育的背景下,要求教师管理工作要坚持幼儿主体地位,将幼儿放在工作优先地位来处理幼儿的饮食习惯培养问题,从而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首先,在饮食习惯培养工作中会遇到和幼儿思想产生分歧和矛盾的现象,此时就要求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包容幼儿,换位思考,学会体谅幼儿,并进行安抚。教师还要注意在进行教师工作时要在幼儿主体的基础上,巧妙地避免冲突的发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幼儿得到思想层面上的教化。[1]同时,饮食习惯培养工作和幼儿的生活以及个体心理发展情况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饮食习惯培养工作之前充分了解幼儿的想法和生活情况,分析幼儿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联系幼儿的日常生活情况,实现针对性的、精准性的饮食习惯培养渗透。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对幼儿主体地位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从实际情况出发,以高效的饮食习惯培养方式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2.2改变状态,培养习惯
一些儿童在幼儿园用餐时不爱吃富含必需的多种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所以在进行食物制作时,在确保食品中的营养不会丢失,同时满足儿童的食欲的情况下进行造型改变。这个问题值得幼儿园教师们深思熟虑。幼儿园教师可以把一些含有维生素的蔬菜做成幼儿所喜爱的形状,从而引起他们的食欲,让他们能够接受。比如青椒、胡萝卜、洋葱、姜、白萝卜等,都是小孩不喜欢吃的东西,可以用青椒做耳朵,胡萝卜做眼睛,洋葱做脑袋,最终做成有趣的动物形状激起儿童对食物的喜爱,生姜可以与儿童爱吃的蔬菜一同烹制。可见,改变食物形状和造型就是最有效的培养儿童饮食习惯的食育内容。
2.3正确认识,培养习惯
幼儿园教师要了解各种蔬菜和水果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并且根据营养成分的烹调特性进行加工,而且这些营养含量丰富的蔬菜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所以在烹调时要注意。比如,高温油炸能有效地阻止维生素C的损失,要对此引起重视。此外,胡萝卜素不但能为孩子们的眼部添加一层保护膜,同时也能有效地阻止儿童失去维生素 A。[2]此外,以大豆为例,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身体发育必需的脂肪酸,磷脂,胡萝卜素,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也有助于孩子们摄入更多的钙质,所以我们得给孩子的饮食中添加豆制品,合理膳食以均衡幼儿营养,有效预防和降低由于饮食不当所致的肥胖及儿童营养不良等常见疾病。同时,豆类食品还能起到调节血脂、保护孩子的肝脏发育、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思考能力。大豆中的异黄酮还能防止骨质疏松,并能防止癌症。所以,在进行食物配比和烹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食物的营养成分,均衡膳食,搭配出能引起儿童关注,并且愿意吃的食物。
2.4参与制作,培养习惯
在食育课程中引导儿童正确参与,是最容易激发孩子食欲、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一种最简便的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参加食品教育课程的烹饪过程,比如让小孩用石磨磨豆浆、煮豆浆、做冬瓜饼、给小孩剥冬瓜、洗青菜等预备工作。[3]而且,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小朋友“帮助我们”,尽他们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他们一种满足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参与了制作,这会激发他们的胃口,还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结语
总之,饮食是人的生命之本,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大脑发育都处于敏感期,对于他们所摄入的营养物质特别需要重视。此外,幼儿园教师开展食育课程,还有利于幼儿身体的均衡增长,对他们一生的健康发展和生命健康安全来说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幼儿园饮食习惯教育应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饮食习惯的培养和引导,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剑虹. 食育,舌尖上的未来——幼儿园开展食育的价值追求及实施策略初探[J]. 好家长, 2018(11):1.
[2] 杜睿娟. 浅述食育教育中小学生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9(6):1.
[3] 袁晓燕. 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实施研究[J]. 教师, 2021(16):2.
...